妙法唯識
光通
提要:唯識論者,乃是諸佛甚深境界,非是凡夫二乘所知。所謂法相難明,《華嚴經》雲:“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解。”若無人說法,雖然聰明有智而難明佛意。幸有無著、世親二大法身菩薩,親承彌勒菩薩金口親宣之唯識妙法,能令衆等生死凡夫,轉八識成四智,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又有大唐高僧玄奘法師,不畏艱險,前往印度取得唯識真經,廣化有緣。我華夏大乘佛教中國,菩薩聖僧輩出,傳持正法明燈。爲善巧度生,各各隨所習法門,傳化弟子,遂成宗派。而八萬四千法門,一一皆釋迦金口所出,並是成佛之直徑,證道之要門,佛言:“我所說法,譬如食蜜,中邊皆甜。”明達佛理者,任說一法,鹹趣薩婆若海,可令無明衆生從凡夫地直通佛地。《法華經》雲:“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但明實相法印,此唯識妙法,橫說、豎說、塵說、刹說無量說,一一皆是第一義。
關鍵詞:心 境 妙法 唯識
緒言
《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山河大地乃至十法界,一切世界現象都由我們的第八種識——阿賴耶識所變現,而前六種識再據已經變現的外境影像,而緣慮執取,以爲實在。第七末那識恒審思量,可以說是前六識和第八識的中介,它以阿賴耶識爲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認識對象,由于第七末那識的活動伴隨有四種根本煩惱,因而使衆生陷于痛若和生死輪回。八識心王及各個相應心所,皆能從自體變現出似有實無 (似實實假) 的相分和見分。見分是能認識的作用,相分是似外境的影像,依此二分施設 (假說) 我法,而此相、見二分,是識體變現出來的,離開識體就沒有相、見二分。所謂識,本來是一種功能,此功能未起現行之前,不稱識而稱種子。此功能發生作用,不稱種子而稱識。種子生現行,必待緣俱。心法生起要具備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四種緣,色法生起只須因緣、增上緣二種緣。第八阿賴耶識與其所含藏的種子,是無始以來同時俱有的,種子是能生的因,八識現行是所生的果;而現行是能熏的因,受熏的新種子是所生的果,識的變現和作用可分爲叁類八識,即是“八識叁能變”。阿賴耶識的轉變與轉識的變化作用是互爲因果的,就八識來說,前六識依第七識而生起,第七識又依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爲內自我,這一切都是相互依存而生起的。因此,叁能變的識變現即是識內部的變化和外部的變化,並且又是互爲因果的關系。這個圓環連鎖的關系,就是識變現的整體體現。這一關系的不斷地連續下去,就構成了我們的生命。
一
如永明大師所說的,一切衆生,本來真性妙明湛寂,絕名相無能所。只因最初不覺,忽起動心,成業識之由,爲覺明之咎。然後因明起照則見分興,隨照立塵而相分布。就如鏡子顯現影像一樣,頓起六根色身;次則隨想而世界成差,後即因智而憎愛不等。從此遺真失性,執相徇名。積滯著之情塵,結相續之識浪。鎖真覺于無明大夢之夜,沈迷叁界之中;受業系之苦,喪解脫之門。于無身中受五蘊身,向無趣中立六趣。約依報之處所則分二十五有,論正報色身則具十二類生。皆從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別。向不遷境上虛受輪回,于無脫法中自生系縛。有如春蠶作繭,又似秋蛾赴燈。用無明貪愛之翼,撲生死火輪。然後違順想風,動搖覺海,貪癡愛水,資潤苦芽。一向徇塵,豈知反本?發狂亂之知見,翳于自心;立幻化之色聲,認爲他法。從此一微涉境,漸成高峰;滴水興波,終起巨浪。
以當初一念之差,成現在輪轉之苦,今幸聞佛法,將欲反初複本,必仗佛法熏習,如衣裏明珠,非指示而莫曉。稱性功德,以修德有功故顯。而衆生根有利鈍不同,于一真如界中,可開叁乘五性:或見空而證果,或了緣而入真,或叁祇熏煉漸具行門,或一念圓修頓成佛道。克證有異而一性非殊,因成凡聖之名,似分真俗之相。若欲窮微洞本究旨通宗,則根本性離,畢竟寂滅。絕升沈之異無縛脫之殊,既無在世之人,亦無滅度之者。二際平等,一道清虛,識智俱空,名體鹹寂,迥無所有,唯一真心。達之名見道之人,昧之號生死之始。複有邪根外種、小智權機,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見本,唯欲厭喧斥動、破相析塵,雖雲味靜冥空,不知埋真拒覺。若如此只是勞形役思、喪力捐功,不過以水助冰、投薪益火而已。
二
《瑜伽師地論釋》雲:“謂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爲如來無上法教久住世故,二爲平等利益安樂諸有情故。複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爲如來甘露聖教已隱沒者,憶念采集重開顯故;未隱沒者,問答決擇倍興盛故。二爲一切有情界中有種姓者,各依自乘修出世善,得叁乘果,出生死故。無種姓者,依人天乘,修世間善,得人天果,脫惡趣故……。”
佛在《法華經》中說:“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今此唯識妙法,即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金口所說,曆代諸祖弘宣者衆,然佛法微妙,學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究其原因則有諸多,如經雲:“沒有福報,不能聞法。”不得人身、生于邊地、盲聾喑啞等是沒有福報不能聞法;得到人身、得生中國、身根具足卻碰不到善知識,乃至雖遇善知識得聞佛法而不信,猶是沒有福報不能聞法;聞法而信淺疑多,有信而不肯去行,行而不正,行正而不能精進……皆是福報不夠之相。
蕅益大師雲:“夫萬法唯識,雖驅烏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歸,則耆宿尚多貿貿。此無他,依文解義,有教無觀故也。然觀心之法,實不在于教外,試觀十卷論文,何處不明心外無法?即心之法,是所觀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觀智乎!能觀智起,則二執空而真性現。所以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皆名唯識。”
此是大師以般若妙慧,指出我等學人的不足之處在于依文解義,有教無觀,所以只能是鹦鹉學舌,搬弄文字。而不知道觀法原已明列文中,只是無人說而莫能知,果能依教而觀,唯識妙法焉得不明!
我人眼見外境,即起一念了知之心,凡夫之人妄認外境爲實有,心隨境轉,起我、我所之見,于我所愛者起貪著心,于我所不喜者起嗔心。其實此外境,唯是心識所變現的相分,空無自性,全是真如法性。
何以明達此理?今以叁量示知:
第一比知:比如凡人睡覺夜皆有夢,夢中所見好惡境界,憂喜宛然;醒來躺在床上安眠,夢中之事何曾是真?並是夢中意識思想所爲。由此則可比知,覺時所見之事,皆如夢中無實。過去、未來、現在叁世境界,原是第八阿賴耶識所變現的相分,唯是本識所變。若現在之境,是明了意識分別;若過去未來之境,是獨散暗意識思惟。睡夢與醒覺之境雖殊,俱不出于意識,如此則知唯心之旨比況昭然。
第二現知:如我等眼前現見紅白之物時,物本不言我紅我白,皆是眼識見分,自性任運分別與同時明了意識,計度分別爲紅爲白,以意辯爲色,以言說爲紅,皆是意言自妄安置。其實六塵外境本來是無情物,既不能自立有體,也不能自安某名,色是如此萬法皆然,皆無自性悉是意言。故雲“萬法本閑而人自鬧”,是以若有心起時萬境皆有,若空心起處萬境皆空。則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不自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則唯識唯心。若能無于心,則一切法又能如何安處呢?又如過去之境,何曾是有?隨念起處忽然現前,若想不生則境終不現。此皆是衆生日用可以現知,不待功成,豈假修得?凡有心者,並可證知。故先德雲:“如大根人知唯識者。”恒觀自心,意言爲境,能如此觀照,初觀時雖未成聖,但是分知意言則是菩薩。
第叁依教而知:經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此是所證本理,能诠正宗。如《成實論》雲:“佛說內外中間之言遂即入定,時有五百羅漢各釋此言,佛出定後同問世尊“誰當佛意?”佛言:“並非我意。”又白佛言:“既不當佛意,將無得罪?”佛言:“雖非我意,各順正理,堪爲聖教,有福無罪。””如小乘行者說自證法門,尚順正理。何況純引一乘,唯談佛旨乎?《六行法》雲:“諸大智人欲學道者,莫問大小,皆依理教。若見權教,雖是佛說,知非實語,即不依從。若見凡人說有理者,雖非佛語亦即依行。”以有智人學佛法者,善解如來教有權實,依佛實教宣說道理,則過凡愚謬執權者。是以智人若有所說,人雖是凡法則同佛,如瓶傳水泄置余瓶,瓶雖有異所泄水一。是故凡夫結雖未盡,不妨有解能說實義,但使解理,心數思量,此初觀理則異余凡。謂思人空則是二乘,若觀法空則是菩薩。故《攝論》雲:“初修觀則是凡夫菩薩。”以此文證,初學觀者,雖未斷結即是菩薩,以能解理同大聖故,說則合理,一一可依。《寶箧經》雲:“猶如迦陵頻伽鳥王卵中鳥子,其嘴未現便出迦陵頻伽妙聲。佛法卵中諸菩薩等,未壞我見,未出叁界,然能演出佛法妙音。謂空無相無作行音。迦陵頻伽至孔雀群終不鳴呼,還至迦陵頻伽鳥中乃須鳴呼。菩薩若至一切聲聞緣覺衆中,終不演說不可思議諸佛之法,至菩薩衆爾乃演說。”以此文證,凡夫地中,過雖未盡,不妨深解,說有理者皆可信受。但諸凡夫說有理者,皆是宿習,非今始學,若非宿習,今學至老,唯謂他語,自仍迷理。以迷理故,雖得多言,未解權實,說則乖理。若解理者不揀尊幼,但求道不求事,依法不依人。智人求法唯重他德不恥下就,不同凡愚我慢自高,雖知他勝恥不肯學。凡夫無始不能入道,多皆由此不能求法,故諸愚人迷實教者,未能自悟唯應訪德。以迷理者雖有世智,若無勝友常迷道故,人雖有智未能自悟,要須良友。故《付法藏經》雲:“善知識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緣。”佛自勸人應常隨善知識,不合守愚一生虛過,是故諸佛有遺旨,但令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涅槃經》雲:“具縛凡夫,能知如來秘密之藏。”若刁難說“凡夫不應該能知道”,此是邪見不信之人。…
《妙法唯識(光通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