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活得安詳▪P11

  ..續本文上一頁律的人必須不懈地爲和平而工作,以便自己擁有和平。防止戰爭比遊行示威抗議戰爭要好得多。抗議戰爭已經是太晚了。

  13.不要侵占任何屬于他人的東西。尊重他人的財産權,但要阻止他人采用使人類或其它衆生痛苦的方式來爲自己謀取財富。

  第13條戒律要求我們對由社會不公正所造成的痛苦保持覺照,敦促我們爲建設一個更合適居住的社會而工作。這條戒律是與第四條戒律(對痛苦的覺照)、第五條戒律(生活方式)、第十一條戒律(正當職業)、第十二條戒律(愛護生命)相聯系的。爲了深入領會這條戒律,我們也必須對上述四條戒律進行思惟。

  尋找方法去阻止他人采用給人類和其它衆生造成痛苦的方式來爲自己謀取財富是立法者和政治家的責任。然而,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朝這個方向去做。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靠近被壓迫人民,幫助他們維護生存權利、反對壓迫和剝削。讓人們用給人類和其它衆生造成痛苦的方式來謀取財富是我們不能容忍的事情。作爲一個整體,我們必須努力去防止這類事情的發生。怎樣在自己的城市裏爲正義而工作是我們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菩薩們的誓願濟度一切衆生是宏大的。我們每個人都可發誓坐上他們的救生船。

  14.不要虐待你的身體。學會尊敬地對待它。不要只把你的身體看作一件工具。爲了證道要保存生命的能量(精、氣、神)。沒有愛和承諾不應該發生性行爲。在性關系中要意識到將來可能産生的苦果。維護他人的幸福,尊重他人的權利和義務。對于將新生命帶入這個世界上來所應承擔的責任要有充分清醒的認識。對這個你將把新生命帶入其中的世界要有所思惟。

  你也許有這種感覺,這條戒律不鼓勵生孩子,事實並非如此。它只是敦促我們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保有覺照:我們的世界是否足夠安全以至可以多生幾個孩子?如果你想把更多的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那麼你就必須爲這個世界做些事情。

  這條戒律也與單身生活有關。傳統佛教出家人不結婚至少有叁個理由。第一條理由是,佛陀時代的出家人一天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坐禅。爲了講法和乞食,他們才不得不和村莊裏的人保持聯系。如果一個出家人必須贍養家庭,他就不可能完全盡到他作爲一個出家人的責任。

  第二個理由是爲修禅必須保存性能量(精)。在亞洲的宗教和醫學傳統中,據說人有叁個能量來源:精、氣、神。精是你在性交過程中所消耗的那種能量。氣是你說的太多而呼吸的太少時消耗的那種能量。神是你過度焦慮、睡不好覺時所消耗的那種能量。如果你消耗了這叁種能量之源,你的身體就不夠強壯、無法證道和深入實相了。出家人過獨身生活不是爲了道德上的忠告,而是爲了保存能量。一個長期辟谷的人就知道,保存這叁種能量之源有多麼重要。

  出家人不結婚的第叁條理由是苦的問題。在佛陀時代,甚至今天,如果我們去印度,我們就會看到很多孩子沒有食物、有很多孩子無醫無藥。一個婦女可能生十、十二個孩子,但是卻不能夠正常地養活兩、叁個。"生命是苦",這是佛教的首條真理。把一個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是一個很大的責任。如果你很富裕,那麼對你來說可能不成問題。但是如果你很窮,這可就是一件真讓人操心的事情。再生首先意味著在你的孩子身上再生。你的孩子是你的自我的延續,你在他們身上再生。你在延續這個苦的循環。佛陀認識到在他當時的社會裏生更多的孩子只會給孩子們造成痛苦,所以他禁止出家人有孩子。我想在過去的2500年裏,很多國家的僧侶在遏製出生率方面作出了貢獻,這是相當重要的。

  第14條戒律敦促我們尊重自己的身體,保存證道所需的能量。其實不僅僅是修行,任何一種改造世界的努力都需要能量。我們應該照顧好自己。

  據我看來,西方的性解放産生了一系列良好的結果,但也導致了某些問題。通過現代的生育控製手段,婦女解放在某種意義成了實實在在的事實。過去亞洲和歐洲的年輕女孩子懷孕之後會有很多問題,有些甚至選擇了自殺。自從控製生育的方法出現以後,這類悲劇可以想見是減少了。但是性解放也導致很多壓力、很多麻煩。我認爲很多人抑郁痛苦部分地是因爲這個。請思惟一下這個問題。這對西方社會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如果你想要孩子,請你爲你將要把他們帶入其中的這個世界做些事情。這會使你成爲一個爲和平而工作的人(不管是以這種方式還是以另一種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在靜修中,敲鍾的師父要時常地請鍾響起來,此前他要默誦一首偈子:

  身語意合一

  心隨鍾聲起

  聞者醒迷夢

  離苦趨正覺

  然後他(她)呼吸叁次, 請鍾響起來。我們其他人聽到鍾聲的時候,也要停止思慮,呼吸叁次,默誦下面這幾句話:

  聽呵,聽呵

  這悠揚的鍾聲

  將我帶回真正的自我

  修習禅定是爲了清楚在你體內、感覺上、意識中、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佛教中最珍貴的修行就是禅定。以一種好的心態來練習禅定是很重要的。爲了能修禅定,我們必須多微笑。旨在提起正念的鍾聲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假設我們有個兒子,變成了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年輕人。對我們來說,要愛他也許是困難的。這是很自然的。因爲人只有可愛才會被愛。如果我們的兒子已經變得很難讓人愛他,我們會很不快樂。我們希望自己能愛他,那麼這時候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理解他,理解他的處境。

  我們只好把空觀或其它課題暫時置之一旁,而把兒子當作禅修的具體課題。首先我們要終止感情和思想對我們的幹擾,因爲它們會削弱我們在禅定中的力量;同時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定力,在梵文中,我們稱之爲samadhi(叁摩地)。孩子想做作業的時候,必須停止嚼口香糖、聽收音機,這樣他才能專心致志地做作業。如果我們想理解兒子,我們就必須學會使那些能轉移人注意力的事情停止發生。定(叁摩地)是禅修中的第一個修行步驟。

  現在我們有一個燈泡。爲了使光不分散、集中起來,我們需要一個燈罩。光集中到書上,我們讀書就容易多了。習定就像得到一個燈罩,它可以幫助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物上。坐禅、行禅時,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安住當下,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定力,借助定力我們可以深入地觀察問題。這就是禅悟。首先我們意識到問題的所在,把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問題上,然後我們深入地觀察它,以了解它的本性 在現在這種情形下,即了解我們的兒子爲何不快樂的根源。我們不想責備兒子,而只想知道他爲什麼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通過禅定的方法,我們發現了所有導致他目前這種生存狀態的遠近因。我們觀察得越多,就越理解他,越理解他,就越容易對他産生悲憫和愛的情感。理解是愛的根源,理解就是愛本身。理解是愛的別名,愛是理解的別名。我們學佛時,這樣修行是有益的。

  如果你種了一棵樹,它長得不好,你不會責備它。你會觀察它長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陽光。你永遠 不會責備樹,然而你卻責備你的兒子。如果我們知道怎樣去照顧他,他就會像棵樹一樣長得很好。責備根本沒有用。永遠不要責備,永遠不要試圖用理由和論辯來說服,它們不會産生任何積極效果。這是我的經驗。不要辯論,不要申訴,不要責備,只須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你表現出你理解了,你能夠愛,情形就會改觀。

  悠揚的鍾聲是佛呼喚我們回歸自我的聲音,我們必須尊敬那聲音, 停止思慮和談話,借助微笑和呼吸回歸自我。這不是我們身外的佛、而是我們的自性佛在呼喚我們。如果我們聽不到鍾聲,也就聽不到來自自性佛的其它聲音,如風聲、鳥聲乃至汽車聲或嬰啼。它們都是自性佛讓我們回歸自我的呼喚。借助于鍾修行是有益的,一旦你能借助鍾修行,你就能借助風聲或其它聲音來修行 。從此以後你不僅可以借助聲音修行,你還可以借助色法修行。透過窗戶的陽光就是一種來自法身(Dharmakaya)的呼喚,呼喚佛身(Buddhakaya)和僧身(Sanghakaya)的現前。

  "安靜,微笑,當下一刻,美妙一刻"。坐禅時,你可以背誦它,行禅時你也可以用它。你還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像數息:吸,一,呼,一;吸,二,呼,二;吸,叁,呼,叁……,直到十 。然後你再倒著數:十、九、八、七……,數息是一個幫助你專心致志、進入叁摩地的方法。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定力,你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實現修行上的突破,就不能夠契入禅機。因此呼吸、行禅、坐禅和其它修行首先就是爲了幫助你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定,這叫做"止"。"止"是爲了專心致志。就像燈罩防止燈光擴散使你更容易閱讀一樣,禅定的第一步是"止",止住散亂,集中到一個事物上。最好的事物、最有價值的事物莫過于你的呼吸。呼吸很妙,它把身心聯系在一起。不管你是數息還是僅僅隨息,都是爲了"止"。"止"和"觀"是非常緊密的。一旦你止住了,書頁上的字就變得更清楚了,我們的兒子有什麼問題也就變得清楚了。"止"和"觀",就是禅定,就是禅悟。頓悟的意思是你有洞察力,對實相的洞察力。"止"也是爲了"觀",反過來,"觀"可以幫助"止"。這兩者是二而一的。我們做那麼多事,跑得那麼快,形勢那麼糟糕,因此很多人會說:"不要光坐在那兒,幹點兒什麼吧!"但是做得越多可能形勢越糟。所以你應該說:"不要總是忙忙碌碌的,坐下來吧。"坐在那兒,止住,首先成爲你自己,然後再從頭開始。這是禅修的意義所在。你可以在禅堂、家裏或其它任何地方如此這般試一試,但你必須真正地坐,僅僅坐著是不夠的,既要坐,又要"是(安住當下 譯者注)"。坐禅沒有"是"就不稱其爲坐禅。是什麼呢?是"止"和"觀"。

  "止"和"觀"有很…

《活得安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行禅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