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活得安详▪P11

  ..续本文上一页律的人必须不懈地为和平而工作,以便自己拥有和平。防止战争比游行示威抗议战争要好得多。抗议战争已经是太晚了。

  13.不要侵占任何属于他人的东西。尊重他人的财产权,但要阻止他人采用使人类或其它众生痛苦的方式来为自己谋取财富。

  第13条戒律要求我们对由社会不公正所造成的痛苦保持觉照,敦促我们为建设一个更合适居住的社会而工作。这条戒律是与第四条戒律(对痛苦的觉照)、第五条戒律(生活方式)、第十一条戒律(正当职业)、第十二条戒律(爱护生命)相联系的。为了深入领会这条戒律,我们也必须对上述四条戒律进行思惟。

  寻找方法去阻止他人采用给人类和其它众生造成痛苦的方式来为自己谋取财富是立法者和政治家的责任。然而,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朝这个方向去做。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靠近被压迫人民,帮助他们维护生存权利、反对压迫和剥削。让人们用给人类和其它众生造成痛苦的方式来谋取财富是我们不能容忍的事情。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必须努力去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怎样在自己的城市里为正义而工作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菩萨们的誓愿济度一切众生是宏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可发誓坐上他们的救生船。

  14.不要虐待你的身体。学会尊敬地对待它。不要只把你的身体看作一件工具。为了证道要保存生命的能量(精、气、神)。没有爱和承诺不应该发生性行为。在性关系中要意识到将来可能产生的苦果。维护他人的幸福,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将新生命带入这个世界上来所应承担的责任要有充分清醒的认识。对这个你将把新生命带入其中的世界要有所思惟。

  你也许有这种感觉,这条戒律不鼓励生孩子,事实并非如此。它只是敦促我们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保有觉照:我们的世界是否足够安全以至可以多生几个孩子?如果你想把更多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那么你就必须为这个世界做些事情。

  这条戒律也与单身生活有关。传统佛教出家人不结婚至少有三个理由。第一条理由是,佛陀时代的出家人一天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坐禅。为了讲法和乞食,他们才不得不和村庄里的人保持联系。如果一个出家人必须赡养家庭,他就不可能完全尽到他作为一个出家人的责任。

  第二个理由是为修禅必须保存性能量(精)。在亚洲的宗教和医学传统中,据说人有三个能量来源:精、气、神。精是你在性交过程中所消耗的那种能量。气是你说的太多而呼吸的太少时消耗的那种能量。神是你过度焦虑、睡不好觉时所消耗的那种能量。如果你消耗了这三种能量之源,你的身体就不够强壮、无法证道和深入实相了。出家人过独身生活不是为了道德上的忠告,而是为了保存能量。一个长期辟谷的人就知道,保存这三种能量之源有多么重要。

  出家人不结婚的第三条理由是苦的问题。在佛陀时代,甚至今天,如果我们去印度,我们就会看到很多孩子没有食物、有很多孩子无医无药。一个妇女可能生十、十二个孩子,但是却不能够正常地养活两、三个。"生命是苦",这是佛教的首条真理。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一个很大的责任。如果你很富裕,那么对你来说可能不成问题。但是如果你很穷,这可就是一件真让人操心的事情。再生首先意味着在你的孩子身上再生。你的孩子是你的自我的延续,你在他们身上再生。你在延续这个苦的循环。佛陀认识到在他当时的社会里生更多的孩子只会给孩子们造成痛苦,所以他禁止出家人有孩子。我想在过去的2500年里,很多国家的僧侣在遏制出生率方面作出了贡献,这是相当重要的。

  第14条戒律敦促我们尊重自己的身体,保存证道所需的能量。其实不仅仅是修行,任何一种改造世界的努力都需要能量。我们应该照顾好自己。

  据我看来,西方的性解放产生了一系列良好的结果,但也导致了某些问题。通过现代的生育控制手段,妇女解放在某种意义成了实实在在的事实。过去亚洲和欧洲的年轻女孩子怀孕之后会有很多问题,有些甚至选择了自杀。自从控制生育的方法出现以后,这类悲剧可以想见是减少了。但是性解放也导致很多压力、很多麻烦。我认为很多人抑郁痛苦部分地是因为这个。请思惟一下这个问题。这对西方社会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如果你想要孩子,请你为你将要把他们带入其中的这个世界做些事情。这会使你成为一个为和平而工作的人(不管是以这种方式还是以另一种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在静修中,敲钟的师父要时常地请钟响起来,此前他要默诵一首偈子:

  身语意合一

  心随钟声起

  闻者醒迷梦

  离苦趋正觉

  然后他(她)呼吸三次, 请钟响起来。我们其他人听到钟声的时候,也要停止思虑,呼吸三次,默诵下面这几句话:

  听呵,听呵

  这悠扬的钟声

  将我带回真正的自我

  修习禅定是为了清楚在你体内、感觉上、意识中、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佛教中最珍贵的修行就是禅定。以一种好的心态来练习禅定是很重要的。为了能修禅定,我们必须多微笑。旨在提起正念的钟声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假设我们有个儿子,变成了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年轻人。对我们来说,要爱他也许是困难的。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人只有可爱才会被爱。如果我们的儿子已经变得很难让人爱他,我们会很不快乐。我们希望自己能爱他,那么这时候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理解他,理解他的处境。

  我们只好把空观或其它课题暂时置之一旁,而把儿子当作禅修的具体课题。首先我们要终止感情和思想对我们的干扰,因为它们会削弱我们在禅定中的力量;同时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定力,在梵文中,我们称之为samadhi(三摩地)。孩子想做作业的时候,必须停止嚼口香糖、听收音机,这样他才能专心致志地做作业。如果我们想理解儿子,我们就必须学会使那些能转移人注意力的事情停止发生。定(三摩地)是禅修中的第一个修行步骤。

  现在我们有一个灯泡。为了使光不分散、集中起来,我们需要一个灯罩。光集中到书上,我们读书就容易多了。习定就像得到一个灯罩,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物上。坐禅、行禅时,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安住当下,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定力,借助定力我们可以深入地观察问题。这就是禅悟。首先我们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把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上,然后我们深入地观察它,以了解它的本性 在现在这种情形下,即了解我们的儿子为何不快乐的根源。我们不想责备儿子,而只想知道他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通过禅定的方法,我们发现了所有导致他目前这种生存状态的远近因。我们观察得越多,就越理解他,越理解他,就越容易对他产生悲悯和爱的情感。理解是爱的根源,理解就是爱本身。理解是爱的别名,爱是理解的别名。我们学佛时,这样修行是有益的。

  如果你种了一棵树,它长得不好,你不会责备它。你会观察它长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阳光。你永远 不会责备树,然而你却责备你的儿子。如果我们知道怎样去照顾他,他就会像棵树一样长得很好。责备根本没有用。永远不要责备,永远不要试图用理由和论辩来说服,它们不会产生任何积极效果。这是我的经验。不要辩论,不要申诉,不要责备,只须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你表现出你理解了,你能够爱,情形就会改观。

  悠扬的钟声是佛呼唤我们回归自我的声音,我们必须尊敬那声音, 停止思虑和谈话,借助微笑和呼吸回归自我。这不是我们身外的佛、而是我们的自性佛在呼唤我们。如果我们听不到钟声,也就听不到来自自性佛的其它声音,如风声、鸟声乃至汽车声或婴啼。它们都是自性佛让我们回归自我的呼唤。借助于钟修行是有益的,一旦你能借助钟修行,你就能借助风声或其它声音来修行 。从此以后你不仅可以借助声音修行,你还可以借助色法修行。透过窗户的阳光就是一种来自法身(Dharmakaya)的呼唤,呼唤佛身(Buddhakaya)和僧身(Sanghakaya)的现前。

  "安静,微笑,当下一刻,美妙一刻"。坐禅时,你可以背诵它,行禅时你也可以用它。你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像数息:吸,一,呼,一;吸,二,呼,二;吸,三,呼,三……,直到十 。然后你再倒着数:十、九、八、七……,数息是一个帮助你专心致志、进入三摩地的方法。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定力,你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实现修行上的突破,就不能够契入禅机。因此呼吸、行禅、坐禅和其它修行首先就是为了帮助你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定,这叫做"止"。"止"是为了专心致志。就像灯罩防止灯光扩散使你更容易阅读一样,禅定的第一步是"止",止住散乱,集中到一个事物上。最好的事物、最有价值的事物莫过于你的呼吸。呼吸很妙,它把身心联系在一起。不管你是数息还是仅仅随息,都是为了"止"。"止"和"观"是非常紧密的。一旦你止住了,书页上的字就变得更清楚了,我们的儿子有什么问题也就变得清楚了。"止"和"观",就是禅定,就是禅悟。顿悟的意思是你有洞察力,对实相的洞察力。"止"也是为了"观",反过来,"观"可以帮助"止"。这两者是二而一的。我们做那么多事,跑得那么快,形势那么糟糕,因此很多人会说:"不要光坐在那儿,干点儿什么吧!"但是做得越多可能形势越糟。所以你应该说:"不要总是忙忙碌碌的,坐下来吧。"坐在那儿,止住,首先成为你自己,然后再从头开始。这是禅修的意义所在。你可以在禅堂、家里或其它任何地方如此这般试一试,但你必须真正地坐,仅仅坐着是不够的,既要坐,又要"是(安住当下 译者注)"。坐禅没有"是"就不称其为坐禅。是什么呢?是"止"和"观"。

  "止"和"观"有很…

《活得安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一行禅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