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P13

  ..續本文上一頁瑜伽行派最重要的文獻,是組織唯識學說最富特色的論書。該論在印度影響很大,先後有德慧、安慧、難陀、護法、親勝、火辨、淨月、勝友、最勝子、智月等人爲之作注,時稱“十大論師”。玄奘留印回唐,譯《唯識叁十頌》以後,想把十大論師的注釋一一譯出,他的弟子窺基(632—682)認爲,這樣做必定太繁雜,而且十大論師的觀點不盡一致,會使人不知誰是誰非,很難適從。窺基建議應以護法的觀點爲主,雜糅其他九師的理論主張,玄奘接受了他的建議,于顯慶四年(659)糅譯成《成唯識論》十卷。

  《成唯識論》一書是唯識思想的集大成,爲唯識學在中國成爲獨立的宗派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若沒有此論,就不可能有中國的唯識宗。法航法師在其所著的《唯識史觀及其哲學》一書中曾說道:

  其實所謂唯識學者,乃合《瑜伽師地論》學和《攝大乘論》學而成立了。平心嚴格論之,唯識學爲瑜伽教系內之一部派。置釋尊之全部叁乘、五乘之教海中,則又爲部派之部派而已。然以慈恩大師傾心注意于唯識論之研究與修學,《成唯識論》遂成爲與瑜伽教系之論書的總代表。因此唯識一躍而在唯識宗,占瑜伽教系之頭等位置,而壓倒瑜伽教系內之其他諸書,進而壓倒瑜伽教系以外之各家經論矣。130

  由此可見,《成唯識論》在唯識學上特別是在中國建立宗派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視的,後來的唯識學者曾對此作過許多注疏,這些注疏的出現,使唯識學理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成唯識論》的主要內容是論證叁界的本源是阿賴耶識,即所謂萬法都是“唯識所變”、“實無外境,唯有內識”。該論以自相、因相、果相、相應、五受、叁性、恒轉、伏斷等八段,解釋阿賴耶、異熟、一切種等十義,系統地闡述了阿賴耶識思想,說明了萬法唯識的道理。同時,更引《大乘阿毗達磨經》等五種共、不共教典及持種、異熟、趣生、執受等等十種道理,來證成賴耶之存在。《成唯識論》在論證賴耶必然存在這個問題上有它的獨到之處,無論其論述的深度還是廣度,皆超過了前二論。但這種成就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乃集唯識所依經論中有關論證賴耶存在之精華,即對《瑜伽師地論》八相和《攝大乘論

  所知依》的教證和理證,再次加以組織改善,使賴耶存在的論證又上了一個高度。此論主要是從五教和十理兩方面來論證賴耶存在。

  (一)五教證成賴耶

  本論首先從經教上找到論述阿賴耶識的章句,當然這些經典中所用的名字並不一定都是以“阿賴耶識”爲名,但性質和作用完全符合唯識學所建立的第八阿賴耶識,所以用此等經可以證明唯識學阿賴耶識是佛之所言,絕不是唯識學者憑空而說。本論引五經來證成阿賴耶識,說是五經實質上只有四經,即:《大乘阿毗達磨》、《解深密經》、《入楞伽經》、小乘教。因爲在引大乘經典時,《大乘阿毗達磨經》有引兩頌,故合說有五經。

  1、《大乘阿毗達磨經》

  本論首引《大乘阿毗達磨經》中的偈頌,頌曰:“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證得。”131此頌中雖然沒有阿賴耶識的名字,但從此頌意思來看,是講有一種存在,無始以來都在發揮作用,是一切染淨事物的因,六道衆生之所以流轉以及還歸寂滅,都得依靠此種存在。這種存在的作用,顯然是前六識所不具備的,它完全符合唯識宗所說的阿賴耶識,所以本論特引此頌說明佛在經典中有提到與阿賴耶識意義相符合的存在,以此教證說明阿賴耶識必定存在。

  同時,本論還引《大乘阿毗達磨經》中另一頌加以說明,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識,勝者我開示。”132此頌的意思是:有一種存在,它能儲藏一切諸法的種子,所以叫一切種子識,而此一切種子識,就名爲阿賴耶識。很顯然,此頌已明確提到了阿賴耶識。在引完此頌後,本論更進一步解釋了阿賴耶識得名的所以然,其論曰:“與雜染法,互相攝藏,亦爲有情執藏爲我,故說此識名阿賴耶。”133前兩句是說識能藏一切雜染諸法種子名爲能藏;同時,雜染諸法的現行又熏習成種子藏于阿賴耶識當中,相對于這雜染諸法來說,阿賴耶識又成爲所藏了。“亦爲有情執藏爲我”是說因此阿賴耶識行相非常微細,所以被有情內執爲我,是爲執藏義。由此可見,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義。由此叁藏義來看,聲聞教所承認的前六識沒有一識具此功能,只有阿賴耶識才具有,故此頌證明了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必然存在。

  2、《解深密經》

  本論複引《解深密經》中的一頌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如下:“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134

  阿賴耶識之所以又叫阿陀那識,這原因如《解深密經》中雲:“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隨逐執持故。”135也就是說,阿賴耶識有隨逐執持身的功能,在這個意義上,阿賴耶識可以叫做阿陀那識。在本論,阿陀那識除執持根身的功能外,還有執持諸法種子和執取結生相續的功能。如論言:“以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亦能執取結生相續,故說此識名阿陀那。”136所謂“能執持諸法種子”,是指阿陀那識具有執持雜染現行法所熏習成的諸法種子,並令其不散失的功能;“能執受色根、依處”,這裏所說的色根是淨色根,色根依處是指淨色根所依的扶塵根,簡單地說即是眼、耳、鼻、舌、身之五根,這是屬于有情生命體的生理機構,有情之所以能夠活生生地在一期生命中存在,並且生起各種各樣的感受,這是因爲有阿陀那識執受的原因,如果是沒有阿陀那識的執受,有情的色根就如同草木,而且會很快壞滅;“亦能執取結生相續”是說有情從前生到後生的這一個過程,中間必須要有阿陀那識作連接的主體。

  從阿陀那識所具有的叁種作用來看,前六識是沒有辦法承擔的,所以阿陀那識絕不是前六識中某一識的異名,而是除前六識外的另一心識,它完全符合唯識學第八阿賴耶識的含義,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異名安立,所以此頌能證明第八阿賴耶識存在。

  3、《入楞伽經》

  《入楞伽經》,主要以真常唯心思想占主導地位,但其中亦有唯識的思想,唯識宗把此經作爲唯識學所依據的六經之一,如本論就引此經中的一頌來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所引頌曰:“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藏識海亦然,境等風所緣,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137此頌作爲阿賴耶識存在的教證,乃是以海和浪爲喻,說明了藏識與轉識的關系,眼等諸轉識之所以會像大海一樣相續起諸識浪,這是因爲有藏識的緣故。大海一如,常時相續而流,從無有間斷,而于海上所起之波浪,是因爲有風才起,所謂“無風不起浪”。轉識和藏識也是一樣,藏識因爲外境風的觸動有種種的作用現前,而作爲轉識生起條件是因爲藏識恒常相續不斷的緣故。

  此頌中的藏識具有永無間斷地生起諸轉識的功能,這種功能完全符合唯識學第八阿賴耶識的含義,所以此頌完全可以作爲阿賴耶識存在的教證。

  總之,分析這些大乘經典中的偈頌,都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在論述阿賴耶識的性質和功能,可見阿賴耶識存在于經典中,是佛陀所言。

  4、小乘經教證明

  不僅阿賴耶識在大乘經典中處處都有說到,就是聲聞教中也常常以不同形式提到。如大衆部之根本識、上座分別論者之有分識、化地部的窮生死蘊以及說一切有部的愛、樂、欣、喜四阿賴耶,如論言:

  余部經中,亦密意說阿賴耶識有別自性。謂大衆部《阿笈摩》中,密意說此名根本識。……上座部經、分別論者,俱密意說此名有分識。……化地部說此名窮生死蘊。……說一切有部《增一經》中,亦密意說此名阿賴耶識。138

  考察聲聞教中這些存在的性質,我們會發現它們所具有的性質是眼等前六識所不具備的,實際上只有唯識學上的第八識具有,而說一切有部所說的愛、樂、欣、喜阿賴耶,不但名稱和唯識學的阿賴耶識相同,其性質也相同。因此,唯識學的第八識在聲聞乘的教義中也可以找到依據。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大乘經中,還是在聲聞教中,都有關于阿賴耶識性質的論述,所以我們應該承認此阿賴耶識確實存在。

  (二)十理證成賴耶

  關于阿賴耶識是否存在這一問題,本論在引五教證明後,再以十理加以論述,此十理分別是:持種心證;異熟心證;由叁界、五趣、四生的主體證,由執受證;由壽、暖、識證,由生死時心證;由緣起依證,由識食之體證;由滅盡定證;由染淨法延緩之因證。下面一一分析十理是如何來論證阿賴耶識的存在。

  1、持種心證

  此持種心證即從有保持種子之心來證明第八阿賴耶識的存在,因爲佛在經上說:“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爲心。”139這說明一定有一種保持雜染清淨種子的心識存在。而這個存在的心識是什麼呢?依唯識學者認爲,這存在的心識是指阿賴耶識,如本論言:“若無此識,彼持種心不應有故。”140爲什麼只有第八阿賴耶識才能作持種心呢?因爲作爲持種心這一存在,必須具備一類無記、永無間斷的性質,而前六識不具備這種性質,因爲前六轉識在滅盡定中有間斷,即使在有心位,前六識也不是穩定的,由于沒有穩定性,所以不能受熏習;由于其有間斷,所以也不能保持種子,故前六識決不是由雜染或清淨事物的種子聚集和生起活動所形成的心。由于第八阿賴耶識具有一類無記、永無間斷的性質,所以能作持種心。

  經上既說有此持種心,而充當持種心的只能是第八阿賴耶識,所以第八阿賴耶識一定存在。

  2、異熟心證

  所謂異熟心,就是指由自己過去所造的善惡業,感得今生這個異熟果報體。如經言:“有異熟心,善惡業感。”141經中明確說明了有異熟心的存在,本論言,…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