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P14

  ..續本文上一頁此異熟心指阿賴耶識,如論言:“若無此識,彼異熟心不應有故。”142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作爲異熟心,它必須是由善惡業而感的真異熟,普遍存在沒有間斷,能變現出衆生各自的身體和共同的物質世界,作爲衆生的所依之處。小乘所承認的六識根本不能承擔此等任務,因爲聲聞乘承認的六識有間斷,不能永恒存在,故不能成爲衆生依存之處。命根也不能作異熟心,因爲命根雖然能普遍存在而不間斷,但命根是不相應行法,沒有實體,因而不能成爲衆生的依存之處,故不是經中所說的異熟心。

  再者,從修習禅定的體驗來看,入定時由于心有所別緣的緣故,有諸多感受,但這感受在定中時並不覺知,待出定後方才能覺知身體的諸多感受。這定中的諸多感受,不是諸轉識所取的,因爲在一般的定中,前五識是不起的;在二無心定,前六識不起,所以這些身體的感受不可能由前六識來保存,應該另有心識來保存這些感受,此心是真異熟心,能在一切狀態中存在而不間斷,能保存這些諸多感受。此真異熟心只有唯識學上的第八阿賴耶識方能承擔。所以,經中既說有真異熟心存在,則說明了第八阿賴耶識的存在。

  3、由叁界、五趣、四生的主體證

  有情生生世世往來于叁界、五趣、四生,必有一輪回主體存在。這輪回主體應具有四種性質:第一要實有,即具有實體,不相應等假法不能作輪回的主體;第二要恒時相續,也就是說作爲輪回主體,必須在有情的一期生命中持續地存在;第叁要周遍,作爲輪回主體,一定要遍于叁界九地,決不可說在一處界而不在余處界;第四無雜,就是作爲趣生體,生在此趣此生之中,唯起此生此趣之法,方得說爲趣、生。簡單地說,即是取得一種生命形態後,就不會同時再進入另一種生命形態。而一切非真異熟的事物,其生起是可以雜亂的,如非異熟性的第六識,處在欲界卻能思考色界乃至無色界的情況。考察此輪回主體所具有的四種性質,很顯然前六識不具備。如此則六識外應另有心識作爲趣生主體,這作爲趣生主體的心識是指第八識。本論言:“又契經說有情流轉五趣、四生,若無此識,彼趣生體不應有故 。”143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則有情便無趣生體,爲什麼第八阿賴耶識可以作爲趣生主體呢?因爲阿賴耶識有實體,能于有情生生世世中恒常存在,且能往來于叁界中,並且在一期生命取得了某種生命形態後,就不會同時再進入另一種生命形態。

  4、由有執受證

  佛在經中說:“有色根身,是有執受。”144有情的身體既被執受,那必有能執受者,而作爲能執受這一存在,應該具有叁種性質:一是無覆無記,能執受的主體應是由先業所引的異熟果報體,具有無覆無記的性質;二是能遍,即能執受的主體能遍叁界九地,亦能執受五根等法,不是只能執受某一種色根而已;叁是相續執受,即能執受的主體必須時刻都在執受,決不會有時執受,有時不執受,如果能執受的主體不再執受五根,則被執受的五根就會爛壞。具有這叁種性質的存在唯有阿賴耶識,如論言:“唯異熟心,先業所引,非善染性等,一類能遍,相續執受有色根身。”145也就是說阿賴耶識是先業所感,故無覆無記,能遍叁界,遍執有情根身,並且在有情的一期生命中是恒常執受根身的,所以阿賴耶識可以是能執受者。而前六識在有情一期生命中,是常有間斷且時善時惡,故不能作爲能執受者。經上既然說有能執受存在,則阿賴耶識就一定存在。

  5、由壽、暖、識證

  此壽、暖、識證是從有保持壽、暖的識來論證第八阿賴耶識的存在。因爲佛在經上說:“壽、暖、識叁,更互依持,得相續住。”146

  經文說明了此中之識具有始終不斷地保持壽和暖的作用,而具有這種作用的只有第八阿賴耶識。如論言:“有異熟識,一類恒遍,能持壽、暖。彼識是此第八識。”147爲什麼持壽、暖之識一定是第八阿賴耶識呢?因爲前六識是有間斷的,所以壽、暖不可能依托前六識而生。而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卻有相似相續的性質,從這點上它顯然可以成爲保持壽、暖之識。由此可見,由保持壽、暖之識存在,便說明了第八阿賴耶識存在。

  6、由生死時心證

  衆生在出生及臨死時,身心昏昧,此時對事物的認知是不可知的,這種狀態說明了在此時應該沒有前六識的存在。因爲前六識的現行活動作用以及認取對象,要是存在就必定是可知的。在此時,如果僅如小乘所認爲的只有前六識的話,則應該沒有心識的活動。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爲佛在經上說:“諸有情類,受生,命終,必住散心,非無心定。”148這裏明確指出了受生、命終是有一心識存在的。此時存在的心識是指的什麼識呢?根據它的性質考察,應該是第八識。因爲第八識的行相極其微細,其現行活動以及認取對象都是無法了知的,故有生死時心就定有第八識的存在。

  同時,有情在命終時,由于善惡業的不同,身體有從下冷至心,也有從上冷至心。身體的漸冷,是因爲有阿賴耶識的執持,因爲前面壽、暖、識證我們已經知道,壽、暖、識叁者,更互爲依,一旦離開心識,壽暖也就立刻離去,生命也就了結。所以身體的漸冷而沒有暖氣,是因爲識不再執持色根。同時執持色根之識,在前面我們也已經說過,非阿賴耶識莫屬,所以此種現象也證明了阿賴耶識的必然存在。

  7、由緣起依證

  此緣起依證是從名色與識的關系來論證第八識存在。佛在經中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二法,輾轉相依,譬如蘆束,俱時而轉。”149從識與名色互爲依的關系可以證明第八阿賴耶識的存在,否則便如論言:“若無此識,彼識自體不應有故。”150爲什麼這麼說呢?

  識與名色既相依而住,名色離識不得存在,識離名色不得活動,二者相互爲依。如果如聲聞乘認爲識與名色中的識是指眼等六識,這是不對的,因爲名色中之名已含前六識,如果與之相依的識還是指前六識,自己和自己怎麼能夠稱得上相依呢?同時,前六識是有間斷的,沒有力量恒時的執持名色。所以佛在經中所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之識指第八阿賴耶識。

  8、由識食證

  此證是由識食必須要阿賴耶識方能承當來論證阿賴耶識的存在。食是指四種進食的方式,有四種,即:段食、觸食、思食、識食,這其中段食是物質性的,其它叁種食是屬于精神性的。本論引《集論》說:“段食唯于欲界有用,觸、思食,雖遍叁界,而依識轉,隨識有無 。”151意思是說段食只是欲界衆生需要,觸食和思食須依托識生起。如果說識食是指前六識的話,前六識是時有間斷的,則此識食自然而然也是時有間斷。如此,觸食和思食理所當然也是時有間斷,那就與經上所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152相違背。

  如果說識食是指第八識的話,第八識具有一類無記性,永無間斷地、普遍地維持衆生的身體和生命,使之不破壞斷滅的作用。在衆生一期生命中,無論是最初的入胎,還是在胎中漸次增長,或是出胎以後以及長大成人,都有第八識的執持。第八識什麼時候停止其執持作用,一期生命即宣告結束,肉體也便慢慢腐爛,直至灰飛煙滅,故而識食不可須臾或離,這樣才符合“一切有情皆依食住”的結論。所以,只有第八阿賴耶識才是識食的主體,故有識食的存在就一定有第八識的存在。

  9、由滅盡定證

  此滅盡定證是從滅盡定有識來證明第八識決定是有,佛在經上說:“住滅定者,身語心行,無不皆滅,而壽不滅,亦不離暖,根無變壞,識不離身。”153此段經文說明了滅盡定中一定還有一個不離身之識存在。這個不離身的心識指什麼識呢?這個識一定是指第八阿賴耶識。否則便如論言:“若無此識,住滅盡定者,不離身識不應有故。”154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爲世尊說入滅盡定的行者,是爲了止息現行活動作用和認取對象都可知的各種轉識而入此定,入此定的行者其壽、暖是存在的,前面從壽、暖、識證已經說明了執持壽、暖之識是第八識,如果第八識沒有,則此壽、暖亦應沒有,所以必有第八識存在。同時入此定根身不會壞滅,也是由于第八識的執持,前執受證也已經明確地說執受根身的識是第八識,由此可見,世尊所說入滅盡定中識不離身之識一定是第八阿賴耶識,這是毫無疑問的了。

  10、由染淨法延續之因證

  佛說緣起,具有兩大定律,就是雜染的流轉和清淨的還滅。爲什麼會由雜染而流轉于生死?是由于雜染心造作雜染諸業,由染業而流轉。爲什麼會由清淨而還滅于涅?是由清淨心造作清淨諸業,由淨業而得涅。所以佛在經上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155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則此染淨心不應有,如本論言:“若無此識,彼染淨心,不應有故。”156爲什麼呢?

  因爲此雜染清淨皆因心而生起,心受到它們的熏習,並保持它們相應的種子,如此染淨諸法方能延緩,這受熏持種心只有第八阿賴耶才能承擔,所以必須承認有第八阿賴耶識的存在,一切染淨因果才能成立,才符合佛教的因果理論。

  以上五教十理論證阿賴耶識的存在,其目的主要是在說明,在六識外確實有第八阿賴耶識的存在。五教的論證是基于佛陀的教說;而理證是基于自宗義,從理論上予以說明阿賴耶識必然存在。如此從教和理兩方面來論證阿賴耶識的存在,應該說是最爲有力的了。

  (叁)結語

  從《成唯識論》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來看,《成唯識論》的五教十理論證賴耶存在,是在介紹完阿賴耶識的性質後,再就阿賴耶識的存在進行專門論證:它先引大乘經典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由于大乘經典曾受到小乘的非議,本論在引大乘經典後,就大乘經典是佛說進行了論證,《攝大乘論》在這方面雖有過論述,但決不及本論完整和有力度,而《瑜伽師地論》只引用了《解深密經》一頌,對于大乘經典是否…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