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P15

  ..續本文上一頁是佛所說沒有進行論述。在引大乘經典後,本論再引小乘經教的異門密意證明賴耶的存在,這雖與《攝大乘論》相同,但本論對于爲什麼認爲聲聞教中,這些存在是阿賴耶識的異門安立作了說明,在《攝大乘論》的論本本身卻沒有這方面的論述,至于《瑜伽師地論》,根本就沒有引聲聞教來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成唯識論》在教證後,再以理論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它運用了《瑜伽師地論》的歸納式的論證方式,但《瑜伽師地論》只是運用八相簡單論證了阿賴耶識的存在,而在《成唯識論》裏,它不僅去掉了《瑜伽師地論》中不明了的部分,而且把《攝大乘論》中的理證內容加以整理,結合《瑜伽師地論》的論證,歸納爲十理,從十理上論證了阿賴耶識必然存在。 這是本論在總的方面所具有的特色,不僅如此,《成唯識論》對于賴耶存在的論證,在教證和理證兩方面還有一些獨特之處,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從教證來看,《成唯識論》在教證中,增加了《入楞伽經》中有關藏識這一頌來作爲阿賴耶識的教證,其實《入楞伽經》是以真常思想爲主的經典,其中也有唯識思想,本論引入此頌,就可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本論不僅增加了教證,而且對各個教證的解釋也略有不同,這主要表現在《成唯識論》和《攝大乘論》中。在《攝大乘論》的教證中有二釋論,這二釋論對各個頌中阿賴耶識性質的解釋是有爭議的,這種爭議在《成唯識論》中已作定奪,後來玄奘一系的唯識學者,都忠于《成唯識論》的說法。

  第二,從理證上看,《成唯識論》在理證時,有一個前二論所沒有的特點,即它在每一個理論論證之先,都先引經文,以佛經爲根本依據,依據“聖言量”說明有關第八識的性質,然後再論述除第八識之外,聲聞乘所說的各種存在都不具備這種性質,最後得出第八識必須存在的結論。同時,在每一理證中,對小乘的各種異議都給予了無情的反駁。

  總之,《成唯識論》對賴耶存在的論證,相對于前二論來說更爲健全,至于具體情況如何,這在下面叁部論對賴耶存在的比較分析一節中有解說。

  五、叁部論典關于賴耶存在論證的比較

  唯識學上對賴耶存在論證叁部論既有前後繼承關系,又展現了各自不同的風格。從上面各部論典在論證賴耶存在的內容分析上我們已見端倪,下面再把叁部論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作比較分析,在比較中我們更能清楚明白此點。在此部分,筆者主要以《攝論》與《瑜伽論》論證的比較和《成唯識論》與《攝論》、《瑜伽論》論證的比較來說明。

  (一)《攝論》與《瑜伽論》論證的比較

  《攝大乘論》對賴耶存在的論證,無論是教證或是理證,都較爲圓滿,但這種圓滿並非論主一人之功,它建立在《瑜伽師地論》的基礎之上。《攝論》繼承和發揚了《瑜伽師地論》的論證,並加以重新組織及論證。究竟《攝論》是如何繼承,又是如何發揚的呢?

  《攝大乘論》在論證阿賴耶識存在時,和《瑜伽師地論》的論證方式大致一樣,都是先引經典論證賴耶的存在,說明此阿賴耶識是佛之聖言量,決無不存在之理;然後再用理論詳細證明賴耶必然存在,如果說沒有阿賴耶識,一些現象和道理是不能講通的。基于此,所以必須承認阿賴耶識的存在。這是《攝大乘論》對《瑜伽師地論》的繼承。但同時,無論是以經典論證賴耶的存在,還是理論論證賴耶的存在,二者相比,都存在著較大的區別。

  首先,從教證上來說,《瑜伽師地論》僅僅引用《解深密經》中一頌,且主要用意在說明小乘經典中爲何不說阿賴耶識之名。而《攝大乘論》卻不同,它不只引用《解深密經》中一頌,而且引用此頌的目的和用意很顯然,和《瑜伽師地論》引用此頌的目的和用意有所不同,本論是專門爲證阿賴耶識存在而引用此經,說明佛陀在經典中說到了阿陀那識。不僅如此,本論還對此阿陀那識的名義進行了解釋。說明了它的作用是執受根身和執取結生相續,這兩種作用的成立,只有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才可擔當,所以阿賴耶識必然存在。本論還引《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有關于阿賴耶識的兩頌,以及大小乘共同承認的“心意識叁”的教法來說明賴耶之必然存在,這在《瑜伽師地論》中是沒有的。比較起來很顯然《攝論》的教證相對于《瑜伽師地論》來說要強有力得多。

  另外,本論引用部派佛教中阿賴耶識的異門安立,以此異門論證阿賴耶識的存在,這應該說是本論在教證上的一個極大進步,在《瑜伽師地論》中根本就沒有提及到聲聞乘異門安立阿賴耶識。在本文前面“阿賴耶識的出現”一節,我們已經通過對部派佛教教理的分析,發現他們的思想中隱含著阿賴耶識思想。無著菩薩很顯然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攝論》在論證阿賴耶識存在時,把部派佛教中隱含的阿賴耶識思想提出來,作爲反駁聲聞乘對阿賴耶識存在的非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這無異于給聲聞人當頭一棒,使他們不得不承認阿賴耶識是存在的。

  其次,本論從理論上證明阿賴耶識必然存在,雖也是對《瑜伽師地論》的八相論證的繼承,但《攝大乘論》對賴耶存在的證明已經系統化、組織化了。本論吸取了《瑜伽師地論》的精華,去掉了一些意思不明或是重複的地方,加以重新組織,對賴耶的存在作了更爲詳細周密的論證。

  下面我們把《瑜伽師地論》的八相和《攝大乘論》五個方面論述加以詳細的比較。《攝大乘論》的五個方面的論述,如果歸結起來,不外乎有七種:即持種證、結生相續證、執受證、識與名色互爲緣證、四食證、死時證、滅盡定證。

  持種證,主要包括煩惱雜染非賴耶不成、業雜染非賴耶不成、世間清淨非賴耶不成,這幾個方面的共同點都是要有種子作爲親因緣方能成立。但是種子的形成,應有受熏處也即是持種識的存在,此持種識必須是相續無有間斷,在一期生命中也應該沒有轉易,這在小乘所承認的前六轉識是沒有辦法承擔的,所以只有承認唯識學所建立的阿賴耶識。同時出世間清淨的種子也是寄存在阿賴耶識中,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存在,出世間清淨的種子也沒有持種處,所以也得承認阿賴耶識的存在。生雜染中的結生心種子不成、染善心種不成,這幾項也都在說明必須有阿賴耶識持種方能成立。這項證明是《瑜伽師地論》中的種子證的發展。他們所說明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即六轉識沒有持種功能,這持種功能非賴耶莫屬。

  從《攝論》持種證的陣容來看,明顯比《瑜伽師地論》的種子證要豐厚很多。《瑜伽師地論》的種子證僅僅說明應該有一個識,具有攝持種子的功能性。在《攝大乘論》中,不只說明有一個攝持種子之識,還具體說明了作爲攝持種子的識應有無間斷、無轉易的特性,六轉識很顯然不具備這些特性,而阿賴耶識卻具有這些特點,故可作攝持種子之識。

  同時阿賴耶識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即作爲有情生死輪回的主體。我們知道,阿賴耶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要爲生死輪回作樞紐。依照唯識學的說法,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話,有情的生死輪回便無法建立。生死輪回需要有一個輪回主體的存在,這是阿賴耶識應該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證明,但是在《瑜伽師地論》的八相論證中,我們找不到有關這方面的證明。如果說初起證從名字上來看,倒是有幾分相似處,能勉強算是的話,則也實在是太模糊、太簡單。

  《攝大乘論》在這個方面卻有很詳細的證明,它主要從結生相續證來說明有情輪回主體存在的必要性,不論是從欲界到欲界(即非等引地的結生相續不成),還是欲界到上界還是從上二界墮于欲界,都需要一個相續不斷的主體,在死有與生有之間過渡,來往于叁界、五趣、四生之間。這個主體只能是阿賴耶識,而決不是前六轉識,因爲前六識是有間斷、有轉變的,這種不穩定性決定了它不能作爲生命輪回的主體。而阿賴耶識不同,它不只在有情的一期生命中沒有間斷性,在有情生生世世的輪回中它都沒有間斷,但是它也不是恒常的,就像流水,前水不是後水,後水也不是前水,水又是永遠長流著,所以此阿賴耶識可以承擔輪回主體的功能,這和常一不變的“我”去受輪回截然不同。

  執受證,一期生命中有情的身體是常在沒有壞滅的,這原因是由于有一種識的執持作用,而這種執持作用的識只能是第八阿賴耶識,決不是前六識,因爲前六識在有情的一期生命中是有間斷的,而作爲此執持識不允許有間斷,這也是賴耶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證明。這在《攝大乘論》和《瑜伽師地論》中都有提及。不過,《攝大乘論》在此證明上沒有《瑜伽師地論》詳細,本論僅簡單說明六識因各別依、不堅住的緣故,所以不能執受根身。但《瑜伽師地論》卻以五因說明爲什麼阿賴耶識能執受根身,而前六識不能執受根身之理由。原因是《攝大乘論》主要從阿賴耶識是一切染淨法的所依來論證賴耶的存在。而作爲執受證不過是有情在一期生命過程中存在的一種現象而已,所以在論中只是提出來而已,並沒有必要作詳細的論證。

  死時證,是因爲有情在一期生命命終時,有一種現象,即身體是漸冷的,由身體的這種漸冷現象,推論出阿賴耶識的存在。這在《攝大乘論》和《瑜伽師地論》中都有說到,對比二論在此證上的論述,《攝大乘論》中所用語言比較精煉,如論言:“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157《攝論》僅以此寥寥數語,說明有情命終這種現象,只有在承認阿賴耶識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得以解釋。《瑜伽師地論》對此證如是說: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命終時,識不應道理。謂臨終時,或從上身分識漸舍離,冷觸漸起,或從下身分,非彼意識有時不轉。故知唯有阿賴耶識能執持身。此若舍離。即于身分冷觸可得,身無覺受,意識不爾。是故若無阿賴耶識,不應道理。158

  《瑜伽師地論》運用此證時,語言較爲詳…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