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P16

  ..續本文上一頁細。但二者比較起來,實則只是語言上有詳略,所說問題卻無二無別。

  滅盡定證,關于這個證明,在《瑜伽師地論》僅是簡單地說明了入滅盡定有阿賴耶識的原因是:從現象上看,入無想定或是入滅盡定,身體不會爛壞,而入此定,前六識已滅,沒有識執持身體,身體何以不壞?所以應該有一個除六識外的識,存在于滅盡定中才可以解釋此種現象。而佛也在經中說,入滅盡定識不離身,由此可以證知,確實有一個除六識外的心識存在于二無心定中,這個存在的識就是阿賴耶識。仔細研究《攝大乘論》中以滅盡定證明存在阿賴耶識的論證,他雖然花費了大量的筆墨,極其詳細地說明了佛說入滅盡定識不離身之識一定是阿賴耶識,並且對于小乘的各種計執給予了破斥,而其中心卻沒有擺脫《瑜伽師地論》的說法。

  《瑜伽師地論》中有爭議的初起證、明了證、業用證,在《攝大乘論》中都棄而不用。《瑜伽師地論》中的身受證,在《攝大乘論》沒有提到,但此證到了後來的《成唯識論》卻有用到。對于二論都有提到的四種論證,通過上面的對比,《瑜伽師地論》很明顯的只是提綱契領似地論證,而《攝大乘論》在繼承《瑜伽師地論》的基礎上,抓住其中心意思,然後給予了詳細的論述。不僅如此,《攝大乘論》還以名色與識互爲依證、識食證這二種現象證明了阿賴耶識的必然存在。

  總之,從上比較可知,《攝大乘論》對賴耶存在的論證比《瑜伽師地論》要健全得多。可以說,《攝論》中對賴耶識存在的論證闡釋得更爲透徹、更爲全面。可見,唯識學上對阿賴耶識存在的論證,到《攝大乘論》又上了一個新的裏程碑。

  (二)《成唯識論》與《瑜伽》、《攝論》論證的比較

  《攝大乘論》對賴耶存在的論證,是在《瑜伽師地論》的基礎上健全起來的,而《成唯識論》作爲唯識學上對賴耶存在進行論證的最後一部論典,它的成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乃是在《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兩部論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兩部論的優點,才達到了現有的程度,今以論證方式、教證、理證叁個方面加以比較說明。

  第一,從論證方式上看:《成唯識論》論證分爲兩個部分,一是引大小乘經教,以佛之聖言量來證明第八識的存在;二是從理論上以十理證明第八識的存在。這種從教證,再從理證的論證方式,與《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是一脈相承的。但《成唯識論》在論證之前先對第八識作了詳盡的論述,介紹了第八識的性質、它的行相與所緣、與之相應的心所、它所屬的倫理範疇、它具有非常非斷的性質和它的伏斷位次後,才對第八識的存在進行了專門的系統的論證。

  《瑜伽師地論》在前本地分中已經建立了阿賴耶識,但到《瑜伽師地論

  攝抉擇分》才以八相證成賴耶。之後,此論再一次對阿賴耶識的性質作了補充性說明,以十門建立阿賴耶識,從相關性問題進一步對賴耶識進行了論述,它將賴耶的功用,更精細地給予了獨特的理論闡述,對賴耶的思想內涵,賦予了更全面、更廣泛的命題,說明了阿賴耶識是聯系衆生流轉和還滅的樞紐。

  《攝大乘論》則不同,它在所知依一章中開首便以經教證明阿賴耶識有體,是佛之聖言量。然後再從理論上成立阿賴耶識,說明阿賴耶識是一切染淨諸法的所依,但由于小乘認爲染淨諸法的所依可以建立在轉識或色心中,不必要別立阿賴耶識,所以論主再抉擇賴耶爲染淨依,從五個方面說明阿賴耶識的必然存在。

  之所以有這些不同,是因爲《瑜伽師地論》作爲唯識學初創階段的作品,阿賴耶識的理論體系雖然已初具規模,但還沒有完善。所以才出現前《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中對阿賴耶識的含義進行簡單的闡述後,在《瑜伽師地論

  攝抉擇分》對阿賴耶識存在進行論證後,又再一次對阿賴耶識性質功能加以補充說明。

  到了《攝大乘論》,已經是唯識學組織時期的最後階段,阿賴耶識的理論已經較爲完備,所以本論作者在對待阿賴耶識是否存在這一問題,顯然可以考慮得更加周全一些,故本論的論證已經明顯超過了《瑜伽師地論》。但由于本論探討阿賴耶識的性質主要從染淨諸法所依的角度,因此本論在論證賴耶存在時,按照雜染清淨離賴耶不成組織論證次第。

  唯識學發展到了《成唯識論》時,整個唯識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已經完備,對阿賴耶識的性質和功能的界定也已經全部完成,所以本論先對第八識作了詳盡的敘述,再專門對阿賴耶識存在進行了論證。不僅如此,《成唯識論》在引大乘經典論證阿賴耶識存在後,專門就大乘經典是佛說進行了詳細的論證,這在《瑜伽師地論》中是沒有的,在《攝大乘論》中雖有,但僅是在論的開端簡單的作了論述。

  第二,從教證上看:《瑜伽師地論》的教證僅有《解深密經》中的一頌。其後的《攝大乘論》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阿毗達磨大乘經》中的兩頌和“心意識叁”的教法,同時,還引用聲聞乘的異門安立來成立阿賴耶識。《成唯識論》和《攝大乘論》一樣,都分爲大乘教和小乘教兩部分來說明問題。但在所引大乘教中,《成唯識論》在《攝大乘論》的基礎上,除去“心意識叁”證阿賴耶識存在這一條,而添加了《入楞伽經》中用藏識來描述阿賴耶識性質之頌。在所引聲聞乘經教中,增加了上座、分別說系的有分識作爲阿賴耶識的異門安立。其他教證所引二論皆相同。二論所引相同大乘經典的偈頌中,細細比較起來又有差別。

  首先,《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證得”。

  此頌焦點主要集中在各論對于“界”和“依”的解釋不同。對于“界”的解釋,《攝大乘論世親釋》說:“界者謂因”,《攝大乘論無性釋》曰:“界者因也,即種子也”。可見攝論的二釋論對“界”的看法沒有什麼不同。對“依”的解釋,《攝大乘論世親釋》言:“一切法等所依者,因體即是所依止義”,《攝大乘論無性釋》認爲:“彼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非因性故能任持,是所依義,非因性義,所依能依性各異故。若不爾者,界聲已了,何假余言?”從文意可見世親釋論是站在種識一的立場,認爲“界”是一切雜染有漏諸法的種子,因無始來有這一切雜染的種子,有爲有漏的一切法才依之而生起。而無性釋卻是站在種識異的立場,認爲“界”和“依”是兩個東西,“界”是種子,而“依”卻是指能攝藏種子的功能性,即阿賴耶識。

  《成唯識論》乃繼承無性釋種識異的說法,卻又有所發展。本論之“界”和“依”和無性釋看法一樣,認爲它們是兩個東西,就這一點來說,無性釋和《成唯識論》是相同的,但《成唯識論》中的“界”雖亦是因義,但已不是單純指種子,而是指種子識,因爲種子識無始以來輾轉相續,直接生起各種事物,所以稱爲因。如論言:““界”是因義,即種子識,無始來輾轉相續,親生諸法,故名爲因。”159而這裏的“依”是現行識,主要功能是爲轉識作所依止。如論言:“爲彼依者,謂與轉識作所依止。”160

  其次,《阿毗達磨大乘經》中“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識,勝者我開示”一頌。此頌主要是對阿賴耶識名義的解釋。對于此頌,在《攝大乘論》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一節言:《攝大乘論世親釋》裏阿賴耶識有兩義,即攝藏和執藏義;《攝大乘論無性釋》裏,卻明顯地具有能藏、所藏和執藏叁義。在《成唯識論》裏,認爲阿賴耶識具有叁藏義。如論言:“與雜染法,互相攝藏,亦爲有情執藏爲我,故說此識名阿賴耶。”161與“雜雜法互相攝藏”,是指能藏和所藏的相互攝藏說的。如識能藏一切雜染諸法種子名爲能藏,同時又受現行雜染諸法之所熏習名爲所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攝藏,同時又被有情內執爲我,所以亦名執藏。《成唯識論樞要》亦雲:“此中叁藏一切皆具,舉能攝藏顯所藏性,雜染種子互爲緣故,由此能內執爲我,則執藏義,故具叁藏。”162由此可見,《成唯識論》是繼承無性釋說阿賴耶識具有叁藏義來解釋阿賴耶識。

  最後,在《解深密經》中有“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一頌。此頌《瑜伽論》、《攝論》、《成唯識論》都有引過。但是對阿陀那識的解釋,叁論是不同的。在《瑜伽師地論》引用此頌證明阿賴耶識存在時,並沒有直接對阿陀那識的名義進行解釋。不過從整本論著來看,因爲此論曾引《解深密經》的全文,所以我們可以把《解深密經》對阿陀那識的解釋理解爲《瑜伽師地論》對阿陀那識名義的解釋。《解深密經》對阿陀那識的解釋是:“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隨逐執持故 。”163此中的阿陀那識,有隨逐執持的作用,即根身在什麼地方,識就隨逐他的所在去執持它,有情能夠生存,是因阿陀那識執有機體的關系,所以阿陀那識具有執持根身義。到了《攝大乘論》,對阿陀那識的解釋更進了一步,有執受根身和執取結生相續二義。到了《成唯識論》,阿陀那識又具有了執持諸法種子、執受色根依處和執取結生相續叁義。可見阿陀那識的意義,叁論之間是後後繼承前前,到了《成唯識論》更爲圓滿。

  關于引聲聞乘教證明阿賴耶識存在,在《瑜伽師地論》中根本就沒有,到了《攝大乘論》才增加了此項內容,至《成唯識論》,它繼承《攝大乘論》的論證內容,增設了有分識。而且《成唯識論》還說明了爲什麼要把它們作爲阿賴耶識異門安立的所以然。對于這個問題,《攝大乘論》的世親釋和無性釋中已有很好的解釋,但畢竟在《攝大乘論》論本中並沒有這方面的論述。應該說《成唯識論》是吸取了攝論二釋論解釋聲聞教異門密意之所以然的內容,加以整理,指出了聲聞教的異門安立後,再詳細說明爲什麼聲聞教的說法是阿賴耶識的異門安立,這顯然比攝論本身的論證更進了一步。

  上面筆者從教證分析了叁部論的…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