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P17

  ..續本文上一頁異同,特別是《攝論》和《成唯識論》教證內容的異同得出結論,《成唯識論》是在繼承《攝論》的基礎上,特別是無性釋論的基礎上,使教證更加充分。

  第叁,從理證內容上看:《成唯識論》理證內容和《瑜伽師地論》和《攝大乘論》理證內容有什麼關系呢?爲了便于看清它們之間的關系,今先用表來顯示:《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身受證異熟心證執受證執受證執受證命終證死時證生死時心證滅盡定證滅盡定證滅盡定證種子證持種證持種證識食證由識食之體證結生相續證由叁界、五趣、四生主體證識與名色互爲緣證緣起依證由壽、暖、識證由染淨法延緩之因證

  由上表可以看出,《瑜伽師地論》中的初起證、明了證、業用證這有爭議的叁項,無論是《攝大乘論》還是《成唯識論》中都是棄而不用的。此中《瑜伽師地論》和《攝大乘論》的論證在前面已作過比較,認爲除身受證在《攝大乘論》中沒有論述外,其他四相在《攝大乘論》中都有相同的論證,《攝大乘論》的論證內容基本上包含了《瑜伽師地論》的論證內容,故只將《攝大乘論》和《成唯識論》的理證部分作一個簡單的比較。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攝大乘論》中的七個論證在《成唯識論》都有一一相對應的項目。先就《攝論》中沒有的叁項進行分析。在《成唯識論》的十理論證中,細細分析,發現異熟心證其實與由叁界、五趣、四生主體證有關,它們都是在說明阿賴耶識作爲輪回主體的性質;由壽、暖、識證與執受證有關,因爲此識的主要作用是執受壽、暖而生命存在,則其壽、暖必然存在,所以此執持壽、暖之識可以歸結到執受根身之識中。由染淨法延緩之因證與持種證有關,此二證都是在說明第八阿賴耶識有受熏持種的功能,所以此證可以歸結到持種證中。故從大體上看,二論在理論論證的內容上基本相同。

  另外在《成唯識論集解》裏曾把《成唯識論》的十理歸結爲四種作用,這四種作用分別是:持種之名、總報之體、有情之體、涅之因。如其論言:

  如上廣引經論,共立第八識,廣大無邊,體性微細,顯心源而無外,包性相以該通,擅持種之名,作總報之體,建有情之體,立涅之因,居初位而總號賴耶,處極果而唯稱無垢。164

  而這四種作用,在《攝大乘論》裏都有提到過。煩惱雜染、業雜染、世間清淨的種子都得由阿賴耶識儲藏,這主要是說持種之名。而生雜染的不離賴耶,主要是作爲總報之體、有情之體出現。出世間清淨離賴耶不成可歸結爲涅槃之因,這顯示出二論的論證僅是開合不同而已。雖則如此,但二論在每一個問題的論述上又有不同。具體說來,《成唯識論》要比《攝大乘論》詳細。不止如此,在《成唯識論》中不僅依正理對第八識的存在進行了證明,而且對于小乘的各種異執給予了無情的破斥。對于聲聞乘異執的破斥,在《攝大乘論》中雖也有,但遠不如《成唯識論》詳細。

  從上面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到,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的論證極爲簡單。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繼承和發揚了《瑜伽師地論》論證,改變了論證方式,增加了論證的內容,從其與《成唯識論》的比較上看,可以見到其論證極爲精要。《成唯識論》的五教十理,其論證方式回複到了《瑜伽師地論》的論證方式,在內容上大多吸收了《攝大乘論》中的論證內容。但其論證卻比《攝大乘論》更爲嚴謹細致。

  總之,《成唯識論》作爲唯識學完成時期的一部傑作,在論證阿賴耶識存在這個問題上,其組織方式和論證內容,都是在繼承前人論著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完成的。

  六、結 論

  本文在第一部分,就阿賴耶識出現的淵源作了考察。在此部分,筆者摒棄了“探源”的研究方式,因爲筆者考察探討阿賴耶識思想源頭的著作,發現他們主要以《攝大乘論》和《成唯識論》中有用到《阿含經》和部派佛教中的內容。追本溯源,得出大乘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是由《阿含經》和部派佛教中的阿賴耶識思想發展而來。但筆者通過仔細研讀《攝論》和《成唯識論》,認爲它們的真正意思是說在《阿含經》和部派佛教中存在著阿賴耶識思想,決沒有說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是由此發展而來。《攝大乘論》和《成唯識論》引用《阿含經》和部派佛教中阿賴耶識思想的目的,是爲了讓聲聞人信受阿賴耶識的存在。如在他們自己經典中就有阿賴耶識思想,爲什麼不承認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呢?本文就采用了這種說法。認爲《阿含經》和部派佛教中確實存在著阿賴耶識的思想,但“阿賴耶識”這一概念的明確提出是在大乘經典中。“阿賴耶識”這一概念既出現在大乘經典中,其所內涵的思想就決不是由《阿含經》和部派佛教中存在的阿賴耶識思想“發展”而來,因爲大小乘經典皆爲佛說。大小乘經論中的阿賴耶識思想之所以有不同的表現,可看作是佛法真理以不同的形式展現。

  在考察阿賴耶識出現後,本文就唯識學上對阿賴耶識存在作論證的叁部論典中,論證賴耶存在的部分一一作了解釋,說明了他們各自具備的特點。首先是《瑜伽師地論》對賴耶存在的論證。此論由于是唯識學成立初期的作品,對阿賴耶識存在的論證還是首次,所以論證還不怎麼完備。其次是《攝大乘論》對賴耶存在的論證。此論是唯識學在組織時期內成熟的作品,對阿賴耶識的論證顯然已經成熟很多。到了《成唯識論》,它是唯識學完成時期的作品。此論論證阿賴耶識的存在,就其論述之範圍而言,已論據十足,無論其深度還是廣度皆是空前的。

  在對賴耶存在進行論證的這叁部論中,一部比一部圓滿,這是爲什麼呢?本文通過比較《瑜伽師地論》和《攝論》論證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同時比較《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和《成唯識論》論證的同異。在比較中發現,《攝大乘論》是在繼承和發揚《瑜伽師地論》的基礎上完備的,而《成唯識論》五教十理的論證,更是集前二部論之大成,才使論證賴耶存在達到更爲圓滿的地步。所以說,唯識學對阿賴耶識存在的論證是逐步完善的。

  在第一節“阿賴耶識思想的出現”,我們說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思想出現于大乘經典中,決不是由《阿含經》和部派佛教中的阿賴耶識思想發展而來;就叁部論對阿賴耶識存在進行論證的比較中,此論證是後後繼承前前,是逐步發展完善的,這中間是否存在著矛盾?

  這是沒有矛盾的,因爲二者是不同層面的兩個問題。就阿賴耶識這種思想來說,它是佛陀證悟的真理,真理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有直接地說出、有間接地說出、有簡單地說、有詳細地說,但是決不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而論證阿賴耶識的存在是屬于哲學建構的問題,哲學建構是需要有一個發展過程的,所以唯識學者要完整明白論證阿賴耶識的存在,並爲人們所接受,就需要有一個發展的過程。由此可見,真理的顯示只有表達的不同,但依此真理建立一種思想體系,並要使這種思想體系完備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它必須經過幾百年的積累、幾代人的總結方能形成。

  叁部論對阿賴耶識存在的論證,雖然有一個完善的過程,但它們都說明了阿賴耶識是佛所說、是存在的。出現在大乘經典中的阿賴耶識既然是佛所說,必須存在,這其中當然也捍衛了大乘經典是佛所說。

  本文在論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時,《瑜伽師地論》中“八相論證”論述尤其詳細,這是筆者認真研讀原典和古人的注疏,同時閱讀現代人著作基礎上作出的闡釋。因爲據筆者手中所掌握的資料來看,現代人著作中對此八相的解釋極其簡單,有的甚至不明了。《攝大乘論》部分,筆者也花費了大量精力,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論主本意。雖然只是釋論,但研究佛學者都知道,對于佛教論典,不僅僅對語言文字疏通,更重要的是對其思想的把握。在此部分可以說,比較忠實地表達了論典的原意。至于《成唯識論》,筆者認爲對此部分的論述還非常幼稚和薄弱。這是因爲《成唯識論》博大精深,一時很難體會其中深義,特別是十理論證賴耶部分摻雜許多聲聞乘的異執,又增加了弄清文意的難度。所以對于《成唯識論》的論證,筆者只是作了大致的介紹。如此這般,唯恐錯會古人之意,贻笑于大方之家。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