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异同,特别是《摄论》和《成唯识论》教证内容的异同得出结论,《成唯识论》是在继承《摄论》的基础上,特别是无性释论的基础上,使教证更加充分。
第三,从理证内容上看:《成唯识论》理证内容和《瑜伽师地论》和《摄大乘论》理证内容有什么关系呢?为了便于看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今先用表来显示:《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身受证异熟心证执受证执受证执受证命终证死时证生死时心证灭尽定证灭尽定证灭尽定证种子证持种证持种证识食证由识食之体证结生相续证由三界、五趣、四生主体证识与名色互为缘证缘起依证由寿、暖、识证由染净法延缓之因证
由上表可以看出,《瑜伽师地论》中的初起证、明了证、业用证这有争议的三项,无论是《摄大乘论》还是《成唯识论》中都是弃而不用的。此中《瑜伽师地论》和《摄大乘论》的论证在前面已作过比较,认为除身受证在《摄大乘论》中没有论述外,其他四相在《摄大乘论》中都有相同的论证,《摄大乘论》的论证内容基本上包含了《瑜伽师地论》的论证内容,故只将《摄大乘论》和《成唯识论》的理证部分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摄大乘论》中的七个论证在《成唯识论》都有一一相对应的项目。先就《摄论》中没有的三项进行分析。在《成唯识论》的十理论证中,细细分析,发现异熟心证其实与由三界、五趣、四生主体证有关,它们都是在说明阿赖耶识作为轮回主体的性质;由寿、暖、识证与执受证有关,因为此识的主要作用是执受寿、暖而生命存在,则其寿、暖必然存在,所以此执持寿、暖之识可以归结到执受根身之识中。由染净法延缓之因证与持种证有关,此二证都是在说明第八阿赖耶识有受熏持种的功能,所以此证可以归结到持种证中。故从大体上看,二论在理论论证的内容上基本相同。
另外在《成唯识论集解》里曾把《成唯识论》的十理归结为四种作用,这四种作用分别是:持种之名、总报之体、有情之体、涅之因。如其论言:
如上广引经论,共立第八识,广大无边,体性微细,显心源而无外,包性相以该通,擅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体,建有情之体,立涅之因,居初位而总号赖耶,处极果而唯称无垢。164
而这四种作用,在《摄大乘论》里都有提到过。烦恼杂染、业杂染、世间清净的种子都得由阿赖耶识储藏,这主要是说持种之名。而生杂染的不离赖耶,主要是作为总报之体、有情之体出现。出世间清净离赖耶不成可归结为涅槃之因,这显示出二论的论证仅是开合不同而已。虽则如此,但二论在每一个问题的论述上又有不同。具体说来,《成唯识论》要比《摄大乘论》详细。不止如此,在《成唯识论》中不仅依正理对第八识的存在进行了证明,而且对于小乘的各种异执给予了无情的破斥。对于声闻乘异执的破斥,在《摄大乘论》中虽也有,但远不如《成唯识论》详细。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的论证极为简单。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继承和发扬了《瑜伽师地论》论证,改变了论证方式,增加了论证的内容,从其与《成唯识论》的比较上看,可以见到其论证极为精要。《成唯识论》的五教十理,其论证方式回复到了《瑜伽师地论》的论证方式,在内容上大多吸收了《摄大乘论》中的论证内容。但其论证却比《摄大乘论》更为严谨细致。
总之,《成唯识论》作为唯识学完成时期的一部杰作,在论证阿赖耶识存在这个问题上,其组织方式和论证内容,都是在继承前人论著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完成的。
六、结 论
本文在第一部分,就阿赖耶识出现的渊源作了考察。在此部分,笔者摒弃了“探源”的研究方式,因为笔者考察探讨阿赖耶识思想源头的著作,发现他们主要以《摄大乘论》和《成唯识论》中有用到《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的内容。追本溯源,得出大乘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是由《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的阿赖耶识思想发展而来。但笔者通过仔细研读《摄论》和《成唯识论》,认为它们的真正意思是说在《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存在着阿赖耶识思想,决没有说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是由此发展而来。《摄大乘论》和《成唯识论》引用《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阿赖耶识思想的目的,是为了让声闻人信受阿赖耶识的存在。如在他们自己经典中就有阿赖耶识思想,为什么不承认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呢?本文就采用了这种说法。认为《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确实存在着阿赖耶识的思想,但“阿赖耶识”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大乘经典中。“阿赖耶识”这一概念既出现在大乘经典中,其所内涵的思想就决不是由《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存在的阿赖耶识思想“发展”而来,因为大小乘经典皆为佛说。大小乘经论中的阿赖耶识思想之所以有不同的表现,可看作是佛法真理以不同的形式展现。
在考察阿赖耶识出现后,本文就唯识学上对阿赖耶识存在作论证的三部论典中,论证赖耶存在的部分一一作了解释,说明了他们各自具备的特点。首先是《瑜伽师地论》对赖耶存在的论证。此论由于是唯识学成立初期的作品,对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还是首次,所以论证还不怎么完备。其次是《摄大乘论》对赖耶存在的论证。此论是唯识学在组织时期内成熟的作品,对阿赖耶识的论证显然已经成熟很多。到了《成唯识论》,它是唯识学完成时期的作品。此论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就其论述之范围而言,已论据十足,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皆是空前的。
在对赖耶存在进行论证的这三部论中,一部比一部圆满,这是为什么呢?本文通过比较《瑜伽师地论》和《摄论》论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比较《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和《成唯识论》论证的同异。在比较中发现,《摄大乘论》是在继承和发扬《瑜伽师地论》的基础上完备的,而《成唯识论》五教十理的论证,更是集前二部论之大成,才使论证赖耶存在达到更为圆满的地步。所以说,唯识学对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是逐步完善的。
在第一节“阿赖耶识思想的出现”,我们说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思想出现于大乘经典中,决不是由《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的阿赖耶识思想发展而来;就三部论对阿赖耶识存在进行论证的比较中,此论证是后后继承前前,是逐步发展完善的,这中间是否存在着矛盾?
这是没有矛盾的,因为二者是不同层面的两个问题。就阿赖耶识这种思想来说,它是佛陀证悟的真理,真理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直接地说出、有间接地说出、有简单地说、有详细地说,但是决不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是属于哲学建构的问题,哲学建构是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所以唯识学者要完整明白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并为人们所接受,就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真理的显示只有表达的不同,但依此真理建立一种思想体系,并要使这种思想体系完备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几代人的总结方能形成。
三部论对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虽然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但它们都说明了阿赖耶识是佛所说、是存在的。出现在大乘经典中的阿赖耶识既然是佛所说,必须存在,这其中当然也捍卫了大乘经典是佛所说。
本文在论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时,《瑜伽师地论》中“八相论证”论述尤其详细,这是笔者认真研读原典和古人的注疏,同时阅读现代人著作基础上作出的阐释。因为据笔者手中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现代人著作中对此八相的解释极其简单,有的甚至不明了。《摄大乘论》部分,笔者也花费了大量精力,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论主本意。虽然只是释论,但研究佛学者都知道,对于佛教论典,不仅仅对语言文字疏通,更重要的是对其思想的把握。在此部分可以说,比较忠实地表达了论典的原意。至于《成唯识论》,笔者认为对此部分的论述还非常幼稚和薄弱。这是因为《成唯识论》博大精深,一时很难体会其中深义,特别是十理论证赖耶部分掺杂许多声闻乘的异执,又增加了弄清文意的难度。所以对于《成唯识论》的论证,笔者只是作了大致的介绍。如此这般,唯恐错会古人之意,贻笑于大方之家。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上恒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