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佛所说没有进行论述。在引大乘经典后,本论再引小乘经教的异门密意证明赖耶的存在,这虽与《摄大乘论》相同,但本论对于为什么认为声闻教中,这些存在是阿赖耶识的异门安立作了说明,在《摄大乘论》的论本本身却没有这方面的论述,至于《瑜伽师地论》,根本就没有引声闻教来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成唯识论》在教证后,再以理论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它运用了《瑜伽师地论》的归纳式的论证方式,但《瑜伽师地论》只是运用八相简单论证了阿赖耶识的存在,而在《成唯识论》里,它不仅去掉了《瑜伽师地论》中不明了的部分,而且把《摄大乘论》中的理证内容加以整理,结合《瑜伽师地论》的论证,归纳为十理,从十理上论证了阿赖耶识必然存在。 这是本论在总的方面所具有的特色,不仅如此,《成唯识论》对于赖耶存在的论证,在教证和理证两方面还有一些独特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从教证来看,《成唯识论》在教证中,增加了《入楞伽经》中有关藏识这一颂来作为阿赖耶识的教证,其实《入楞伽经》是以真常思想为主的经典,其中也有唯识思想,本论引入此颂,就可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本论不仅增加了教证,而且对各个教证的解释也略有不同,这主要表现在《成唯识论》和《摄大乘论》中。在《摄大乘论》的教证中有二释论,这二释论对各个颂中阿赖耶识性质的解释是有争议的,这种争议在《成唯识论》中已作定夺,后来玄奘一系的唯识学者,都忠于《成唯识论》的说法。
第二,从理证上看,《成唯识论》在理证时,有一个前二论所没有的特点,即它在每一个理论论证之先,都先引经文,以佛经为根本依据,依据“圣言量”说明有关第八识的性质,然后再论述除第八识之外,声闻乘所说的各种存在都不具备这种性质,最后得出第八识必须存在的结论。同时,在每一理证中,对小乘的各种异议都给予了无情的反驳。
总之,《成唯识论》对赖耶存在的论证,相对于前二论来说更为健全,至于具体情况如何,这在下面三部论对赖耶存在的比较分析一节中有解说。
五、三部论典关于赖耶存在论证的比较
唯识学上对赖耶存在论证三部论既有前后继承关系,又展现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从上面各部论典在论证赖耶存在的内容分析上我们已见端倪,下面再把三部论典对赖耶存在的论证作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更能清楚明白此点。在此部分,笔者主要以《摄论》与《瑜伽论》论证的比较和《成唯识论》与《摄论》、《瑜伽论》论证的比较来说明。
(一)《摄论》与《瑜伽论》论证的比较
《摄大乘论》对赖耶存在的论证,无论是教证或是理证,都较为圆满,但这种圆满并非论主一人之功,它建立在《瑜伽师地论》的基础之上。《摄论》继承和发扬了《瑜伽师地论》的论证,并加以重新组织及论证。究竟《摄论》是如何继承,又是如何发扬的呢?
《摄大乘论》在论证阿赖耶识存在时,和《瑜伽师地论》的论证方式大致一样,都是先引经典论证赖耶的存在,说明此阿赖耶识是佛之圣言量,决无不存在之理;然后再用理论详细证明赖耶必然存在,如果说没有阿赖耶识,一些现象和道理是不能讲通的。基于此,所以必须承认阿赖耶识的存在。这是《摄大乘论》对《瑜伽师地论》的继承。但同时,无论是以经典论证赖耶的存在,还是理论论证赖耶的存在,二者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教证上来说,《瑜伽师地论》仅仅引用《解深密经》中一颂,且主要用意在说明小乘经典中为何不说阿赖耶识之名。而《摄大乘论》却不同,它不只引用《解深密经》中一颂,而且引用此颂的目的和用意很显然,和《瑜伽师地论》引用此颂的目的和用意有所不同,本论是专门为证阿赖耶识存在而引用此经,说明佛陀在经典中说到了阿陀那识。不仅如此,本论还对此阿陀那识的名义进行了解释。说明了它的作用是执受根身和执取结生相续,这两种作用的成立,只有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才可担当,所以阿赖耶识必然存在。本论还引《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有关于阿赖耶识的两颂,以及大小乘共同承认的“心意识三”的教法来说明赖耶之必然存在,这在《瑜伽师地论》中是没有的。比较起来很显然《摄论》的教证相对于《瑜伽师地论》来说要强有力得多。
另外,本论引用部派佛教中阿赖耶识的异门安立,以此异门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这应该说是本论在教证上的一个极大进步,在《瑜伽师地论》中根本就没有提及到声闻乘异门安立阿赖耶识。在本文前面“阿赖耶识的出现”一节,我们已经通过对部派佛教教理的分析,发现他们的思想中隐含着阿赖耶识思想。无著菩萨很显然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摄论》在论证阿赖耶识存在时,把部派佛教中隐含的阿赖耶识思想提出来,作为反驳声闻乘对阿赖耶识存在的非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无异于给声闻人当头一棒,使他们不得不承认阿赖耶识是存在的。
其次,本论从理论上证明阿赖耶识必然存在,虽也是对《瑜伽师地论》的八相论证的继承,但《摄大乘论》对赖耶存在的证明已经系统化、组织化了。本论吸取了《瑜伽师地论》的精华,去掉了一些意思不明或是重复的地方,加以重新组织,对赖耶的存在作了更为详细周密的论证。
下面我们把《瑜伽师地论》的八相和《摄大乘论》五个方面论述加以详细的比较。《摄大乘论》的五个方面的论述,如果归结起来,不外乎有七种:即持种证、结生相续证、执受证、识与名色互为缘证、四食证、死时证、灭尽定证。
持种证,主要包括烦恼杂染非赖耶不成、业杂染非赖耶不成、世间清净非赖耶不成,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都是要有种子作为亲因缘方能成立。但是种子的形成,应有受熏处也即是持种识的存在,此持种识必须是相续无有间断,在一期生命中也应该没有转易,这在小乘所承认的前六转识是没有办法承担的,所以只有承认唯识学所建立的阿赖耶识。同时出世间清净的种子也是寄存在阿赖耶识中,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存在,出世间清净的种子也没有持种处,所以也得承认阿赖耶识的存在。生杂染中的结生心种子不成、染善心种不成,这几项也都在说明必须有阿赖耶识持种方能成立。这项证明是《瑜伽师地论》中的种子证的发展。他们所说明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即六转识没有持种功能,这持种功能非赖耶莫属。
从《摄论》持种证的阵容来看,明显比《瑜伽师地论》的种子证要丰厚很多。《瑜伽师地论》的种子证仅仅说明应该有一个识,具有摄持种子的功能性。在《摄大乘论》中,不只说明有一个摄持种子之识,还具体说明了作为摄持种子的识应有无间断、无转易的特性,六转识很显然不具备这些特性,而阿赖耶识却具有这些特点,故可作摄持种子之识。
同时阿赖耶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即作为有情生死轮回的主体。我们知道,阿赖耶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要为生死轮回作枢纽。依照唯识学的说法,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话,有情的生死轮回便无法建立。生死轮回需要有一个轮回主体的存在,这是阿赖耶识应该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证明,但是在《瑜伽师地论》的八相论证中,我们找不到有关这方面的证明。如果说初起证从名字上来看,倒是有几分相似处,能勉强算是的话,则也实在是太模糊、太简单。
《摄大乘论》在这个方面却有很详细的证明,它主要从结生相续证来说明有情轮回主体存在的必要性,不论是从欲界到欲界(即非等引地的结生相续不成),还是欲界到上界还是从上二界堕于欲界,都需要一个相续不断的主体,在死有与生有之间过渡,来往于三界、五趣、四生之间。这个主体只能是阿赖耶识,而决不是前六转识,因为前六识是有间断、有转变的,这种不稳定性决定了它不能作为生命轮回的主体。而阿赖耶识不同,它不只在有情的一期生命中没有间断性,在有情生生世世的轮回中它都没有间断,但是它也不是恒常的,就像流水,前水不是后水,后水也不是前水,水又是永远长流着,所以此阿赖耶识可以承担轮回主体的功能,这和常一不变的“我”去受轮回截然不同。
执受证,一期生命中有情的身体是常在没有坏灭的,这原因是由于有一种识的执持作用,而这种执持作用的识只能是第八阿赖耶识,决不是前六识,因为前六识在有情的一期生命中是有间断的,而作为此执持识不允许有间断,这也是赖耶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明。这在《摄大乘论》和《瑜伽师地论》中都有提及。不过,《摄大乘论》在此证明上没有《瑜伽师地论》详细,本论仅简单说明六识因各别依、不坚住的缘故,所以不能执受根身。但《瑜伽师地论》却以五因说明为什么阿赖耶识能执受根身,而前六识不能执受根身之理由。原因是《摄大乘论》主要从阿赖耶识是一切染净法的所依来论证赖耶的存在。而作为执受证不过是有情在一期生命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已,所以在论中只是提出来而已,并没有必要作详细的论证。
死时证,是因为有情在一期生命命终时,有一种现象,即身体是渐冷的,由身体的这种渐冷现象,推论出阿赖耶识的存在。这在《摄大乘论》和《瑜伽师地论》中都有说到,对比二论在此证上的论述,《摄大乘论》中所用语言比较精炼,如论言:“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157《摄论》仅以此寥寥数语,说明有情命终这种现象,只有在承认阿赖耶识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得以解释。《瑜伽师地论》对此证如是说: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命终时,识不应道理。谓临终时,或从上身分识渐舍离,冷触渐起,或从下身分,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持身。此若舍离。即于身分冷触可得,身无觉受,意识不尔。是故若无阿赖耶识,不应道理。158
《瑜伽师地论》运用此证时,语言较为详…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上恒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