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上恒法师)▪P14

  ..续本文上一页此异熟心指阿赖耶识,如论言:“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故。”142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作为异熟心,它必须是由善恶业而感的真异熟,普遍存在没有间断,能变现出众生各自的身体和共同的物质世界,作为众生的所依之处。小乘所承认的六识根本不能承担此等任务,因为声闻乘承认的六识有间断,不能永恒存在,故不能成为众生依存之处。命根也不能作异熟心,因为命根虽然能普遍存在而不间断,但命根是不相应行法,没有实体,因而不能成为众生的依存之处,故不是经中所说的异熟心。

  再者,从修习禅定的体验来看,入定时由于心有所别缘的缘故,有诸多感受,但这感受在定中时并不觉知,待出定后方才能觉知身体的诸多感受。这定中的诸多感受,不是诸转识所取的,因为在一般的定中,前五识是不起的;在二无心定,前六识不起,所以这些身体的感受不可能由前六识来保存,应该另有心识来保存这些感受,此心是真异熟心,能在一切状态中存在而不间断,能保存这些诸多感受。此真异熟心只有唯识学上的第八阿赖耶识方能承担。所以,经中既说有真异熟心存在,则说明了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

  3、由三界、五趣、四生的主体证

  有情生生世世往来于三界、五趣、四生,必有一轮回主体存在。这轮回主体应具有四种性质:第一要实有,即具有实体,不相应等假法不能作轮回的主体;第二要恒时相续,也就是说作为轮回主体,必须在有情的一期生命中持续地存在;第三要周遍,作为轮回主体,一定要遍于三界九地,决不可说在一处界而不在余处界;第四无杂,就是作为趣生体,生在此趣此生之中,唯起此生此趣之法,方得说为趣、生。简单地说,即是取得一种生命形态后,就不会同时再进入另一种生命形态。而一切非真异熟的事物,其生起是可以杂乱的,如非异熟性的第六识,处在欲界却能思考色界乃至无色界的情况。考察此轮回主体所具有的四种性质,很显然前六识不具备。如此则六识外应另有心识作为趣生主体,这作为趣生主体的心识是指第八识。本论言:“又契经说有情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识,彼趣生体不应有故 。”143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则有情便无趣生体,为什么第八阿赖耶识可以作为趣生主体呢?因为阿赖耶识有实体,能于有情生生世世中恒常存在,且能往来于三界中,并且在一期生命取得了某种生命形态后,就不会同时再进入另一种生命形态。

  4、由有执受证

  佛在经中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144有情的身体既被执受,那必有能执受者,而作为能执受这一存在,应该具有三种性质:一是无覆无记,能执受的主体应是由先业所引的异熟果报体,具有无覆无记的性质;二是能遍,即能执受的主体能遍三界九地,亦能执受五根等法,不是只能执受某一种色根而已;三是相续执受,即能执受的主体必须时刻都在执受,决不会有时执受,有时不执受,如果能执受的主体不再执受五根,则被执受的五根就会烂坏。具有这三种性质的存在唯有阿赖耶识,如论言:“唯异熟心,先业所引,非善染性等,一类能遍,相续执受有色根身。”145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先业所感,故无覆无记,能遍三界,遍执有情根身,并且在有情的一期生命中是恒常执受根身的,所以阿赖耶识可以是能执受者。而前六识在有情一期生命中,是常有间断且时善时恶,故不能作为能执受者。经上既然说有能执受存在,则阿赖耶识就一定存在。

  5、由寿、暖、识证

  此寿、暖、识证是从有保持寿、暖的识来论证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因为佛在经上说:“寿、暖、识三,更互依持,得相续住。”146

  经文说明了此中之识具有始终不断地保持寿和暖的作用,而具有这种作用的只有第八阿赖耶识。如论言:“有异熟识,一类恒遍,能持寿、暖。彼识是此第八识。”147为什么持寿、暖之识一定是第八阿赖耶识呢?因为前六识是有间断的,所以寿、暖不可能依托前六识而生。而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却有相似相续的性质,从这点上它显然可以成为保持寿、暖之识。由此可见,由保持寿、暖之识存在,便说明了第八阿赖耶识存在。

  6、由生死时心证

  众生在出生及临死时,身心昏昧,此时对事物的认知是不可知的,这种状态说明了在此时应该没有前六识的存在。因为前六识的现行活动作用以及认取对象,要是存在就必定是可知的。在此时,如果仅如小乘所认为的只有前六识的话,则应该没有心识的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佛在经上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148这里明确指出了受生、命终是有一心识存在的。此时存在的心识是指的什么识呢?根据它的性质考察,应该是第八识。因为第八识的行相极其微细,其现行活动以及认取对象都是无法了知的,故有生死时心就定有第八识的存在。

  同时,有情在命终时,由于善恶业的不同,身体有从下冷至心,也有从上冷至心。身体的渐冷,是因为有阿赖耶识的执持,因为前面寿、暖、识证我们已经知道,寿、暖、识三者,更互为依,一旦离开心识,寿暖也就立刻离去,生命也就了结。所以身体的渐冷而没有暖气,是因为识不再执持色根。同时执持色根之识,在前面我们也已经说过,非阿赖耶识莫属,所以此种现象也证明了阿赖耶识的必然存在。

  7、由缘起依证

  此缘起依证是从名色与识的关系来论证第八识存在。佛在经中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辗转相依,譬如芦束,俱时而转。”149从识与名色互为依的关系可以证明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否则便如论言:“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150为什么这么说呢?

  识与名色既相依而住,名色离识不得存在,识离名色不得活动,二者相互为依。如果如声闻乘认为识与名色中的识是指眼等六识,这是不对的,因为名色中之名已含前六识,如果与之相依的识还是指前六识,自己和自己怎么能够称得上相依呢?同时,前六识是有间断的,没有力量恒时的执持名色。所以佛在经中所说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之识指第八阿赖耶识。

  8、由识食证

  此证是由识食必须要阿赖耶识方能承当来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食是指四种进食的方式,有四种,即:段食、触食、思食、识食,这其中段食是物质性的,其它三种食是属于精神性的。本论引《集论》说:“段食唯于欲界有用,触、思食,虽遍三界,而依识转,随识有无 。”151意思是说段食只是欲界众生需要,触食和思食须依托识生起。如果说识食是指前六识的话,前六识是时有间断的,则此识食自然而然也是时有间断。如此,触食和思食理所当然也是时有间断,那就与经上所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152相违背。

  如果说识食是指第八识的话,第八识具有一类无记性,永无间断地、普遍地维持众生的身体和生命,使之不破坏断灭的作用。在众生一期生命中,无论是最初的入胎,还是在胎中渐次增长,或是出胎以后以及长大成人,都有第八识的执持。第八识什么时候停止其执持作用,一期生命即宣告结束,肉体也便慢慢腐烂,直至灰飞烟灭,故而识食不可须臾或离,这样才符合“一切有情皆依食住”的结论。所以,只有第八阿赖耶识才是识食的主体,故有识食的存在就一定有第八识的存在。

  9、由灭尽定证

  此灭尽定证是从灭尽定有识来证明第八识决定是有,佛在经上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亦不离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153此段经文说明了灭尽定中一定还有一个不离身之识存在。这个不离身的心识指什么识呢?这个识一定是指第八阿赖耶识。否则便如论言:“若无此识,住灭尽定者,不离身识不应有故。”154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世尊说入灭尽定的行者,是为了止息现行活动作用和认取对象都可知的各种转识而入此定,入此定的行者其寿、暖是存在的,前面从寿、暖、识证已经说明了执持寿、暖之识是第八识,如果第八识没有,则此寿、暖亦应没有,所以必有第八识存在。同时入此定根身不会坏灭,也是由于第八识的执持,前执受证也已经明确地说执受根身的识是第八识,由此可见,世尊所说入灭尽定中识不离身之识一定是第八阿赖耶识,这是毫无疑问的了。

  10、由染净法延续之因证

  佛说缘起,具有两大定律,就是杂染的流转和清净的还灭。为什么会由杂染而流转于生死?是由于杂染心造作杂染诸业,由染业而流转。为什么会由清净而还灭于涅?是由清净心造作清净诸业,由净业而得涅。所以佛在经上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155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则此染净心不应有,如本论言:“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故。”156为什么呢?

  因为此杂染清净皆因心而生起,心受到它们的熏习,并保持它们相应的种子,如此染净诸法方能延缓,这受熏持种心只有第八阿赖耶才能承担,所以必须承认有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一切染净因果才能成立,才符合佛教的因果理论。

  以上五教十理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其目的主要是在说明,在六识外确实有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五教的论证是基于佛陀的教说;而理证是基于自宗义,从理论上予以说明阿赖耶识必然存在。如此从教和理两方面来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应该说是最为有力的了。

  (三)结语

  从《成唯识论》对赖耶存在的论证来看,《成唯识论》的五教十理论证赖耶存在,是在介绍完阿赖耶识的性质后,再就阿赖耶识的存在进行专门论证:它先引大乘经典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由于大乘经典曾受到小乘的非议,本论在引大乘经典后,就大乘经典是佛说进行了论证,《摄大乘论》在这方面虽有过论述,但决不及本论完整和有力度,而《瑜伽师地论》只引用了《解深密经》一颂,对于大乘经典是否…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上恒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