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部派所建立的輪回識體。部派佛教之所以要建立一個輪回的主體,是由于在弘揚阿含教義的過程中,發現其中緣起無我的輪回觀實在深奧難以通達。因爲照一般衆生的理解,所謂輪回就是有一個實在的自我,也即是靈魂在生死中流轉,從而構成生命的不息。如《奧義書》中認爲,一個人的靈魂(我)在死後可以在另一個軀殼中轉生,轉生的形態取決于他生前的行爲(業),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有的可以進入天道、祖道(人間),有的則墮落入獸道,淪爲畜生等。再如婆羅門教,他們也是以靈魂來建立生死的輪回,而在《阿含經》中是不承認有一個常存不變的自我去受輪回。佛陀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世間萬法都在瞬息萬變,根本就沒有一個常存不變的自我存在,既然沒有一個常存的自我,便不能以它來作爲輪回的主體。這樣的理論,對大多數衆生來說,是不能理解的,因爲衆生各各造業,各各依此受報,種善業得善果,種惡業得惡果。但既然是無我,則受輪回的是誰?且各人所造的業如何能保證是自作自受,而不會是他作他受?再者于生滅無常的假我上,善惡業以何種形式保存下來?這些問題給無我而輪回的理論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作爲佛弟子們便不得不思考這些問題。

  部派佛教的學者主要通過探索有情的深層意識結構找出了一個生命輪回的識體,力圖解決以上問題,使人信受這種生死相續的輪回而又無我的觀點。具體說來,主要有犢子部的補特伽羅說、化地部的窮生死蘊說、上座部和分別說系的有分識說、大衆部的根本識說。

  1、犢子部的補特伽羅

  首先建立輪回主體的是犢子部。犢子部是佛滅叁百年左右,由說一切有部分出的部派。其後由此部分出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等四部。依衆生一般的思維而言,無我就不能說輪回,輪回就不能說無我,既說輪回又說無我,爲什麼?這個問題實在有加以回答的必要。

  犢子部和他的支派都建立了不可說的補特伽羅來回答這個問題,他認爲心心所是刹那生滅的;色法的根身,在相當時間,雖不滅而暫時地安住,但終于隨一期生命的結束而宣告壞滅,有情的色心沒有一法可從前世到後世。犢子部的學者認爲,在色心處,有一個不可說的補特伽羅,貫通叁世,生命之所以輪回不已,就是由于這個不可說我。如《俱舍論》卷叁十《破我品》說:

  若定無有補特伽羅,爲說阿誰流轉生死?……若一切類我體都無,刹那滅心于曾所受久相似境,何能憶知?……若實無我,業已滅壞,雲何複能生未來果?15

  《異部宗輪論》也說:“其犢子部本宗同義……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16犢子部所建立輪回主體的不可說補特伽羅,與《奧義書》所說的我並不相同。《奧義書》所主張的“我”是創造宇宙,或謂“我”是個人我(小我),同時亦是宇宙中心原理之大我(梵語Brahman,意謂宇宙原理),與“我”乃爲一體、同一。更進一步主張唯“我”方爲真之實在,余皆虛幻。而犢子部的不可說補特伽羅,是非與平常所說五蘊同一的東西,又非是在平常五蘊之外所獨立的東西,它非假非實、非有爲、非無爲、非常、非無常、非離蘊、非即蘊,只可以說是不可說我,如此則解決了輪回與無我的矛盾,而且也解決了外道神我論者的問難。

  此不可說補特伽羅不僅是輪回的主體,同時也是記憶的保持者,如《大毗婆沙論》卷十一言:“犢子部說,我許有我,可能憶念本所作事,先自領納今自憶故。”17從犢子部所立之不可說補特伽羅具有的這二種功能性質看,與後來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有異曲同工之處。瑜伽行派的阿賴耶識,也在說明它是隨衆生的業力而去感果的輪回主體;同時,因爲阿賴耶識有執持種子的功能,所以能保持過去的經驗並且明記不忘。由此可見,犢子部所立的不可說補特伽羅與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在作爲輪回主體和保持記憶這兩種功能上意趣是一致的。2、化地部的窮生死蘊

  這種由犢子部率先提出的不可說補特伽羅,一開始便受到佛教各派的抨擊,雖然如此,卻開始影響到各個部派佛教,也暗地裏建立出種種變相地帶有“我”的含義的學說,如化地部的窮生死蘊。

  此窮生死蘊,見于《攝大乘論》和《成唯識論》,因爲在漢譯的小乘論典和《異部宗輪論》裏並沒有這一說法。玄奘所譯《攝大乘論》說:“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18《成唯識論演秘》第叁卷末說:“窮生死蘊等者,至金剛定,斷煩惱盡,生死永息,名窮生死。”19要想了解此窮生死蘊的意義,可以依于《攝論無性釋》,其卷叁中言:

  于彼部中,有叁種蘊:一者,一念頃蘊,謂一刹那有生滅法。二者,一期生蘊,謂乃至生死恒隨轉法。叁者,窮生死蘊,謂乃至得金剛喻定恒隨轉法。20

  依于無性釋來看,一念頃蘊,是指組合生命的五蘊,刹那刹那的生滅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如果生命是如此刹那刹那的變化不停,爲什麼會有生命的一期安住呢?于是化地部說此一期生蘊,在粗顯的五蘊內,有一個與生命共存亡的微細的一期生蘊,此一期生蘊隨一期生命的結束而結束。此中便又有一個問題,即此一期生命結束,還有生命繼續而來,此生命如何前後相續?化地部把這個功能交給了窮生死蘊,認爲窮生死蘊,在生死未解決之前,一直繼續到生死最後邊際。

  化地部所立的遍曆輪回而不息的輪回主體——窮生死蘊,在唯識學者看來,就是阿賴耶識的異門說。因爲窮生死蘊具有永恒相續,可以從前生到今生,再延至後生。這個功能,在唯識學者看來,只有阿賴耶識才有,除此之外,再無余法有此功能,所以認爲窮生死蘊是阿賴耶識的異門說。

  3、上座、分別系的有分識

  另外,上座部和分別說系的有分識,亦是作爲生命輪回主體的面目出現的。“有”乃指欲有、色有、無色有叁有;“分”,是成分之義,也就是構成的條件和原因。上座、分別說系的學者,把細心看成叁有輪回的主因,所以叫有分識。此有分識的安立,是從九心輪而來。《成唯識論樞要》卷下說:

  上座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叁見、四等尋求、五等貫徹、六安立、七勢用、八反緣、九有分。然實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總說有九,故成九心輪。21

  這九心輪的安立,說明了心識的活動因有分識的終而複始,所以也就形成了生死輪回。此中有分識是輪回主體之心,其特性是體恒不斷,周遍叁界,爲叁有之因。《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曰:“分別論者,舊名分別說部,今說假部。說有分識,體恒不斷,周遍叁界,爲叁有因。其余六識,時間斷故,有不遍故,故非有分。”22此有分識從過去到現在,由現在到未來,一直前後不斷地相續不已,貫通于叁世的特征,與唯識學上阿賴耶識思想極爲接近,因爲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其體也是不斷、遍于叁界,亦是叁有因分之識,所以唯識學者認爲,有分識是唯識學上阿賴耶識的異門安立。

  4、大衆部的根本識

  大衆部的根本識,是有情一切心識的總根源,即是六識生起的所依。《阿含經》只說六識,在大衆部認爲此根本識是離六識而別立的。因爲大衆部是主張一心相續的部派,認爲無論哪個有情都是有心的。但這裏便有一個問題出現,因爲佛陀曾在經上說無想定和滅盡定爲二無心定,在這二定中,六識的心心所皆暫時停止活動,入此二定的有情,無有前六識,這與大衆部主張的一切有情皆有心是相違的。于是大衆部立根本識,他們認爲,在無心二定中,雖然沒有前六識,但此二定中尚有微細心存在,此微細心便是六識的所依,即根本識。大衆部的根本識,唯識學者認爲它是阿賴耶識的密意說,如無著在《攝大乘論》中說:“于大衆部阿笈摩中說,亦以異門密意說此爲根本識,如樹依根。”23印順導師也認爲根本識最接近于阿賴耶識,其《唯識學探源》中有言:“《解深密經》的阿陀那識,《楞伽經》的一切根識,都是直接從這“根本識”演化而來的。”24這種根本識與補特伽羅、窮生死蘊、有分識相比,其輪回主體意義不很明顯,但從它是其他識生起的根本這一特性來說,它與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有明顯的一致性,所以後來的唯識學者認爲根本識是阿賴耶識的異門密意識。

  5、說一切有部的愛、樂、欣、喜四阿賴耶

  關于四阿賴耶的說法,依無性釋及《成唯識論》說,此是說一切有部所傳《增一阿笈摩》,余部所傳,無此諸句,今漢譯《增一阿含經》沒有此文。關于愛、樂、欣、喜四阿賴耶的解釋有二種,有世親釋和無性釋。依《攝大乘論世親釋》的解釋是:“世間衆生愛阿賴耶者,是總標句;如其次第,複以余句約就現在、過去、未來叁時別釋。”25 依《攝大乘論無性釋》說:

  愛阿賴耶者,此句總說貪著阿賴耶識;樂阿賴耶者,樂現在世阿賴耶識;欣阿賴耶者,欣過去世已生阿賴耶識;喜阿賴耶者,喜未來世當生阿賴耶識。此性于彼極希願故,由樂欣喜,是故總名愛阿賴耶。26

  以上對于四阿賴耶的解釋,顯示出一切有部所說的阿賴耶,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衆生所執著的,而且這個執著,從無始以來,一直到金剛心,總是那樣牢牢地堅執不舍,恒生愛執,這在小乘所承認的前六識是不能承當的,因爲小乘的前六識有間斷,不具備恒常性,所以四阿賴耶也常被唯識學者認爲是阿賴耶識的異門安立。

  以上無論是犢子部的不可說補特伽羅,還是化地部的窮生死蘊,上座、分別說系的有分識、大衆部的根本識、說一切有部的愛、樂、欣、喜四阿賴耶,都是在說明生命從前到後的延續中有一個轉變、相續、潛隱的心識存在,它們是輪回的主體。這個輪回主體所具有的性質,阿賴耶識也同樣具有,故後來的唯識學者認爲:它們其實就是阿賴耶識的異門密意說。如《攝大乘論》中言:

  複次,聲聞…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