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如彼《增一阿笈摩》說“世間衆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爲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間。于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于大衆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根本識,如樹依根。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有處有時見色心斷,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27

  當然,在部派佛教中,是絕對沒有八個識的思想,它們也決不承認有一個阿賴耶識存在。但是,部派佛教安立的這些生命輪回主體的性質和功能,在唯識學上第八阿賴耶識也同樣具有,所以我們可以下結論,在部派佛教中隱含著阿賴耶識思想。

  (叁)大乘經典中的賴耶思想

  雖然《阿含經》和部派佛教中都隱含有阿賴耶識思想,但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卻是依據大乘經典建立的。大乘經典中與唯識學有關的有六部經典,依《成唯識論述記》雲:“今此論爰引六經,所謂華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磨、楞伽、厚嚴。”28此六經中《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沒有漢譯。《華嚴經》與唯識的關系並不是太大,只是由于《華嚴經》中《十地品》提出“叁界唯心”的思想,這種以心爲本的思想得到了後世唯識學者的認同, 並受到了重視。在後來的唯識論典中,當論及到“萬法唯識”時,總引用此經的“萬法唯心”作爲教證,因此,把此經作爲唯識宗所依之經典。

  而《楞伽經》和《厚嚴經》真常色彩極爲濃厚,印順導師在其《印度佛教思想史》中談及《楞伽經》和《厚嚴經》時就把它歸入到“融唯識而成的“真常唯心論”裏”,並且說:

  由于此二部經(這裏是指《楞伽經》和《厚嚴經》),引用了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成語,所以一般誤以爲是瑜伽學的。……這是如來藏系的瑜伽行者,融攝阿賴耶識系的法義,成立自宗——真常爲依止的唯心論。29

  此外在《論叁谛叁智與賴耶通真妄》一文中也說:

  《楞伽經》說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多同于瑜伽唯識學,而立如來藏藏識心,立無漏習氣非刹那,是在依他性通二分的基礎上,與如來藏緣起更接近一步。30由于以上原因,所以本文只以與唯識關系最爲密切的《阿毗達磨大乘經》和《解深密經》爲代表來考察大乘經典中的阿賴耶識思想。

  1、《阿毗達磨大乘經》中的阿賴耶識思想

  《阿毗達磨大乘經》,有人認爲它是泛稱帶有阿毗達磨性質的大乘經,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因爲南朝陳真谛所翻譯的《攝大乘論》中有一段話:“攝大乘論,即是阿毗達磨及大乘修多羅。”即《攝大乘論》並不是一部專門注釋《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的論典,而是概說一般的大乘經中帶有阿毗達磨性質的義理,故稱爲《阿毗達磨大乘經》。有人認爲它是一部經典,認爲《攝大乘論》是專門注釋《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的論典。31

  《阿毗達磨大乘經》,既沒有漢譯本,也沒有藏譯本,我們無法知其底蘊,但可以從《攝大乘論》中有關此經的引文資料來了解此中的阿賴耶識思想。

  根據《攝大乘論》中所引《阿毗達磨大乘經》的引文來看,此經說到了阿賴耶識是染淨一切法的所依,因爲它含有衆生無始以來熏習所成就的種子,由于這些種子的緣故,能生起一切雜染法,有了此雜染法,才有五趣的差別,如果除滅了這些雜染種子,就可證得清淨的涅。如其頌曰:“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證得。”32在此頌說明了阿賴耶識的重要作用之後,接著再以另一頌說明了阿賴耶識得名的所以然,如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33因爲阿賴耶識能攝藏諸法,所以叫它一切種子識,在這個意義上,也安立此識名叫阿賴耶識。

  《阿毗達磨大乘經》在指出阿賴耶識是染淨諸法之因的同時,還指出由阿賴耶識的種子所生的諸法反過來又能熏習阿賴耶識,又成爲阿賴耶識的種子,這就是說阿賴耶識與諸雜染法是互爲因果的。如其頌言:

  “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34

  從上面對阿賴耶識作用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阿毗達磨大乘經》中已經明確提出有一個阿賴耶識存在,此阿賴耶識又名叫所知依,因有種子的緣故,所以能生起一切諸法;又名叫一切種子識,由能攝藏諸法種子之故。其實無論是所知依也好,一切種子識也好,它最主要的功能是能收藏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具有收藏種子的功能,這在前六識而言,是絕對不會有此功能的,所以此阿賴耶識是除六識以外的存在。

  2、《解深密經》中的阿賴耶識思想

  《解深密經》是與《阿毗達磨大乘經》同時流行且與唯識思想關系最爲密切的一部大乘經典,此經在唯識學發展史上,有其標杆意義,因爲在《解深密經》之後,唯識學建立了一整套的理論體系,成立了唯識學派。唯識學上所說的八識、叁性叁無性、一乘方便、叁乘究竟、叁時教判等重要的內容,在本經中都有說明。可以說此經是唯識學不共他宗所依的唯一根本經典,要想正確了解唯識義理,就必須重視對此經的研讀。至于此經中的阿賴耶識思想,在心意識相品中,曾清楚地予以說明。它主要以一切種子心識、阿陀那識、心、阿賴耶識四種異名顯示。

  首先,此識名一切種子心識。一切種子心識是結生相續識,是有情生死輪回的主體,隨有情在六趣中沈浮。如經言:

  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衆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輾轉、和合、增長、廣大。35

  而考究其沈浮的原因是過去見聞覺知留下的殘余氣氛,貯藏在此識中,所以造就了有情生死輪回。同時,如果一切種子心識,離有色諸根及其所依,就無寄托。有色諸根及所依,又賴一切種子心識的執持,如果心識放棄責任,不把他攝爲自體,不維持他的生存,他立刻就會成爲了無生機的死屍,所以二者相依相存。故而經在說明一切種子心識是輪回主體的同時,又說他要依二執受,即“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36

  其次,此識又名阿陀那識,此識具有執持之用,此執持作用具有能動的意思。如其經言:“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隨逐執持故。”37意思是說根身在什麼地方,識就到什麼地方,它把身體中的感覺器官和肉體統攝爲一個整體,支持有情生命的存在。另外此經之阿陀那識又以根本識的姿態出現,如其文言:“阿陀那識爲依止爲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耳、鼻、舌、身、意識。”38此段經文明白顯示阿陀那識爲根本識,而依之建立的六識乃是了別境識。

  再次,此識亦名心。心乃是因爲色聲香味觸而熏成諸法積集起來,條件成熟時,這些積集的諸法又會生長、顯現出來。心的本身,不是積集,也不是增長,但由于見色聞聲而熏成諸法積集、增長時,心也就隨之積集、增長。如經言:“亦名爲心。何以故?由此識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39這種心的意義,具有積聚、儲存經驗認識並再生表象的作用,這與阿賴耶識的能藏作用是相同的。

  最後,此識亦名爲阿賴耶識,此阿賴耶識的作用是潛藏在六道有情的個體生命之中並與個體生命的安危相應。如經言:“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攝受、藏隱、同安危故。”40阿賴耶識依住于根身中,離開身則沒有隱藏的地方。同時,身體也要由心識的執取,才能成爲有生命的有機體,方可感受外境。因根身變化,心識也就生起變化,根身如果腐爛,則心識沒有所安住處;反之,心識如果發生了變化,則根身亦同樣發生變化,心識離開根身,則根身便沒有生命。根身與心識休戚與共,相安共危,這種作用實質上是阿賴耶識伴隨執持個體生命的作用。

  可見,在《解深密經》中,雖然還沒有明確把阿賴耶識作爲第八識,但已經肯定阿賴耶識是在前五識和第六意識之外的一個獨立的識體,這一獨立的識體,如瀑流一樣相續不斷地存在于六識所在的個體生命之中,它有一切種子心識、阿陀那識、心、阿賴耶識四種異名,有收藏和執持根身的作用。所謂收藏主要是說阿賴耶識能接受言說戲論熏習,保有一切經驗,並有再生表象的作用;阿陀那對根身的執持作用主要表現在:由于阿陀那的執持,根身才有感覺,人死後,由于阿陀那離開了根身,所以形體猶在,卻無感覺。

  從對《阿毗達磨大乘經》和《解深密經》中賴耶思想的分析可見:阿賴耶識在此等經中所表現的作用,對後來的唯識論典闡釋阿賴耶識有巨大的影響,可以說後來的唯識論典對阿賴耶識的解釋都是以此等經爲根本。如後來的《瑜伽師地論》完全引用《解深密經》,《攝大乘論》、《成唯識論》在解釋第八識的名義時,都有上面的異名和作用。可見,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是依據《阿毗達磨大乘經》、《解深密經》建立起來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在《阿含經》中,十二緣起和十八界的教義顯示出在六識外另有一個心識存在,但《阿含經》中還沒有承認,這個心識的存在是很模糊的。隨著部派佛教輪回主體的安立,六識外另存在一個心識明朗化了,並且這明朗化了的心識是建立在《阿含經》十八界教義之中的意根界之上。到了《阿毗達磨大乘經》和《解深密經》時,六識外另存在一個心識已經得到了肯定。

  這種從《阿含經》中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六識外另存在一個心識越來越清晰的現象,很容易使人們認爲,此大乘經典中的阿賴耶識,是經過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中含有的阿賴耶識思想發展演繹而成的,唯識學家是循著部派佛教,爲解決無我與業果緣起的矛盾而建立的各種業力承擔者的足迹,建立了一個更加完善的業力…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