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入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寬謙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不是比較無所謂了。所以先從增上心,之後還有出離心。出離心就是在世間法裏面,你發現縱然求得再高的名分或地位,還是免不了一死,于是對生死這樣的事情,你會覺得它是幹擾、束縛,希望能夠脫離、超越,不要被它束縛,所以會有所謂的出離心。

  出離心就要透過聲聞佛法,所以我們現在就是在做聲聞的工作,現在種下聲聞的因,只是還沒得到聲聞的果。但是有些人不見得透過聲聞,某些人的品質很有學佛的特質,他本身就比較豁達,比較開闊,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往往有的屬于“緣覺”性的,他能夠感受到種種因緣法,比較想得開,看得廣,他不一定要透過聲聞,但這是屬于少數的。在教育體系上來講,大部分的人適合正常教育,少部分的人適合特殊教育,現在,對廣大的衆生我們還是用正常教育,所以大部分還是用聲聞方式,聲聞法本身按步就班,讓我們由凡入聖,超凡而入聖,甚至還能夠證無生。

  所以在超凡入聖的這個點上面,在小乘來講,是證初果,以大乘菩薩道來講是登初地,在過這一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說,這裏有兩個關鍵,就是形成叁個大的階段,每一個大階段都需要一大阿僧祇劫,所以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是因爲這中間會有兩個關鍵,一個是屬于超凡入聖的一個關鍵點(從唯識可以解釋得非常清楚)。還有一個是證無生法忍,以大乘來講,像七地菩薩證無生法忍,但是如果是小乘,它只要初果、二果、叁果、四果,證無生的質一樣但是量不同,也就是說,所謂的超凡入聖,它有一個很大的關鍵點,在于見到真理的現象,前面所講的,都是真理的法則,現在講“性空”更是深的真理法則。

  我們透過文字、語言,如果我們一直抓著文字、語言,說實在,我們很難證悟的,還得要放下文字、語言。所以說,如果以般若來講,要透過文字般若,然後進入觀照般若,然後超凡入聖的點上就是實相般若現前。所謂實相般若現前就是看到宇宙人生真理的現象,了然現前,那種了然現前,必然是在定境當中的,因爲他比較早逼現出來,當然到成佛以後,它才是完全的,就是完全的就在真理的現象裏面,成佛很像萬裏晴空,看到的都是太陽光,一切都是光明的,在這個過程裏,我們說萬裏晴空,但是很多人說我看不到太陽,爲甚麼看不到太陽?因爲被烏雲遮蔽了。

  太陽跟我們之間,有一大片的烏雲密布,只要有個縫隙,就有一道曙光,光線就這樣照射下來,這時我們看到那道曙光,雖是看到但很短,烏雲一下又合回來了(因宿世習性的問題又合回來),怎麼辦?撥雲見日,就設法把烏雲變白雲,不是烏雲就讓它烏,你再怎麼撥,還是烏!因此你要設法讓烏雲變白雲,然後再讓白雲散掉,到這裏白雲全散光,所以到成佛的時候,連一絲白雲都沒有,這樣懂嗎?所以烏雲就在我們的第七意識,是雜染的問題,我們從凡夫到成佛爲甚麼要叁大阿僧祇劫這麼長!佛菩薩也太不慈悲了,讓我們這麼辛苦,是佛菩薩規定的嗎?不是,是我們轉識成智的困難程度。轉識成智竟然要用這麼長的時間,所以要發大乘心很不容易,知道這麼困難而我們還願意,這就要有相當的智慧,而且要有相當的悲心才可能,悲心不足,只要解決我個人的就好,我不管別人,解決個人的比較快,但是它不究竟,解決個人的,只要見到真理現象,其實當下就可以解脫,就證初果,解決個人證初果,超凡入聖證初果,跟菩薩當初地的質是一樣,但量不同。

  所以有一句話說,羅漢所體會的空如毛孔的空,菩薩所體會的空如虛空的空,但是所有的特質就是“空”,性空的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是性空,是空義。因爲翻譯的關系,這個空我們很容易誤會,我們一看到空,就認爲是空空如也的空。其實剛才講性空的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我們觀想出來的空空。性空的空,是一個否定的符號,否定單一、不變、主宰,否定那個絕對性,它是一種否定的符號,這是我們不習慣的,要透過般若經的講解,不斷去練習思考,但是現在這些並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也就是說,它有個共同的特質,就是體會到空義,不只體會到空義,而是體會到,放下自我的執著,不要再自以爲是。

  我們常常自以爲是,也就是自性妄執,都認爲自己最對,自己的意見是最好的,別人的都不好,這個就是自性妄執,我們必須放下這個部分。

  音響忍,聽經聞法也是一種音響忍,要很有耐心不斷地接受,不僅接受還要忍,確認佛法所說的無誤,這個無誤不是只有思想上你覺得沒錯,而是你把它用到生活上,用到生命的層次裏面,你還是如此的確認它。例如我的父親和姊姊,不到一年兩個人一起走。那種痛苦,我是透過佛法不斷的思惟和體會之後,我才接受,接著走出那份悲哀和傷痛,這對我來講,是一個非常大的撞擊,透過這個撞擊,我確認佛法並融入到生命裏,同時發現,我確認佛法並融入到生命裏,但生死困厄還是照樣産生。如果對佛法的確認程度不夠,是很容易退道心的。

  那是因爲你不懂佛法,你無法把佛法跟實際生活與生命結合在一起。所以所謂的“菩薩道”,要行得長久就必須把文字思惟都融到一起,除此還要有所謂的“柔順忍”。

  柔順忍,爲甚麼柔順忍?因爲放下自我的執著才柔順得了。我們不要以爲我非常倔強是很棒的,錯了。倔強是自性妄執的展現。我很有主見,很有看法,很怎樣,以佛法來看,這些都不是好事情。反而是放下自我的執著,放下以自我爲主,這樣你才可能以衆生爲主,才有利于衆生,這些都是修行過程,而且是到生命的層次裏面,不是講而已,而是你願意爲衆生付出,因爲你對自己的執著沒那麼深。

  這個忍,不是我忍耐,忍耐是一直在那邊忍。忍,是對佛法的確認,法性、法相能夠融合。尤其法性在這過程裏,能不能往這個方向進步,是法性的確認,才接受得了法相的所有一切。對法的確認無誤,你會用生活來實踐它,甚至用生命來實踐它。所以你願意生生世世不斷地爲衆生,所以菩薩發的大願是“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願乃盡”,這是多麼無窮無量的願啊!所以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也講,他說菩薩是屬于願意生生世世爲衆生的,是“利根”機,我們本來以爲趕快了脫生死是利根機,其實錯了,反而是鈍根機。因爲自性妄執其實還沒完全去除,所以才會生死未了如喪考妣!其實生死要了,是非常困難的,說實在真的要了,在這個地方,有沒有出離的能力。對性空沒有理解的能力,其實根本談不上要了,了生死。

  從人道到菩薩道,就從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我們說菩提也要有叁菩提,到這裏叫做證叁菩提,就是你這分覺醒的心也要覺得正確,才能夠超凡入聖。不僅叁菩提,還要叁藐叁菩提,叫正遍等,就是正遍等的正覺,那是菩薩道所做的,那才可能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甚麼?佛果。大乘的法種是甚麼?菩提種子。菩提種子成長的過程是從菩提到叁菩提,到叁藐叁菩提,然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它還是要經過這樣的過程。

  龍樹菩薩的“不二”其實也是在解釋“般若”,也就是說,我們不習慣“不生不滅”,我說“有生有滅”大家都理解,說“有垢有淨”、“有增有減”也很明顯。因爲我們從“相”上來看,這一節課人多一點,下一節課人少一點,這是從“相”上的“有增有減”,因爲現象如此。有時比較幹淨,有時比較髒,那也是“有垢有淨 ”,“有生有滅”,大家也容易理解。怕的是我把“生”的現象跟“滅”的現象看成是兩件事,這是我們思考的一個盲點。我們認爲:生就是生,不會是滅,滅就是滅,不會是生;幹淨就是幹淨,不會是髒的,髒就是髒的,不會是幹淨的,我們是不是這樣想?

  所謂“生”跟“滅”的現象,我們現在都是“生”的現象,因爲有生命!但是雖然是“生”的現象,我們也有“滅”的現象同時存在,每個人從生下來,沒有一分一秒能夠阻止我們往滅的方向去,所以我們是不是“生中還有滅”的成分在?從法性來看就是要深入到各種因緣法裏面。我們現在可能生機比較多一些,滅的成分少一點。但是隨著年齡漸增,“滅”的成分愈來愈大,“生”機愈來愈低了。之後一直到“生”機幾乎沒有,然後就死掉了。所以死就屬于“滅”的部分。但是“滅”成分大,不是它就停止在那個地方。這個人死了,佛教徒都說他“往生”了,往生就是死了就往“生”的成分與方向去!其實他“滅中帶著生機”,又開始有生機。

  爲甚麼又開始有生機?因爲有第七意識的執著,第七、第八意識還在,只要他依附著父精母血,他就又開始在那邊成長。在四十九天中還沒去依附,四十九天當中就是這些種子、因緣一直在大量的變來變去,變來變去,變出一個最後總體的結果。“中陰身”要先做很大的變化,所以當我們在投生到下一輩子的時候會先有“引業 ”。六道當中引到那一道先決定,然後才有“滿業”。到畜生道也有它的福報,生前所造的多寡不同,有的狗只能在外流浪,沒得吃沒得住,有的狗不愁吃住,還被抱到床上睡覺,同樣是狗卻有不同的福報。人也是,人也有他的貧富貴賤,那個屬于“滿業”。但是投生“人道”或“畜生道”那是“引業”,先引業之後才看他的圓滿與否。引到人道之後,我們才能夠找人的父母投生。如果引業引到畜生道,就要找狗等畜生的父母去投生。

  也就說,生中有滅,滅中有生,這個是佛法,尤其是般若特殊的思考邏輯。它已經不是世間的思考邏輯。世間的思考邏輯:A就是A,B就是B ,不是A等于B,就是A不等于B。彼有可能等于此,要不然彼就不等于此,很少說A中有B,B中有A。爲甚麼會A中有B,B中有A?那是我們看到裏面的因緣組合問題,是因緣結合、離散,緣生緣滅的問題。那邊比較重,這邊就比較輕。就像明與暗,也是相對的現象。我們說外面很亮,但是這個亮度,跟早上剛起床的亮度不一樣,在中午之前是愈來愈亮,亮到中午,中午之後,下午會比較暗,雖然也是亮,但會逐漸暗,暗到午夜最暗。所以同樣是亮,有亮度的差別,這是不是亮中有暗?我們看到的是有暗有明的現象,它有沒有差別相?有。但是它有一個很大的特性:明是性空,暗也是性空,這甚麼意思?明,不是固定靜止在那裏,它一直在變,分分秒秒在變。因爲性空的緣故,它不斷的變,暗也是一樣。所以生是性空,滅也是性空。

  龍樹菩薩講《大智度論》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就是在講“性空”,這裏性空,那裏也性空,那是不是就有平等的機會?所以一看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要覺得奇怪,不要從現象來談,從法性就清楚了。

  原來這個法性是性空,是平等的。而我們爲甚麼一直在顛倒,就是我們看到不平等的現象。“相有”就是“相有差別”,性空是“相無差別”,成佛是相無差別完全平等的意思,佛陀對所有衆生完全沒有差別,“佛陀等視衆生如羅侯羅”。所以“相無差別”叫做空相,也可以說是相空。相空,是透過性空而來的,這個過程有個重要關鍵就在于“性空”,從“相有”到“相空”,其實“性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媒介。在前面我們可以接受“相有,但是性空”的觀念,只是觀念,只是覺得“空 ”與“有”好像有差距,但是理解後,慢慢的,你會知道既然是“性”空,其實“相”也應該空,所以這個時候“相空”也會出現,“相空出現”就是“諸法空相乃諸法實相”,實際的現象乃是“諸法空相”,不是空空如也之相,而是平等平等之相,平等相。

  平等是佛學裏非常重要的功課。我們是不是很希望從不平等的心達到平等,爲甚麼凡夫衆生要行菩薩道?就是讓自私的心逐漸平等。所謂的“性空”就是在幫助我們抹平那個不平等的心,不平的現象用“性空”,把它抹平。所以所謂“不”,就是它性空,這性空,先透過文字,不只透過文字,大家回去好好思考,叫做“觀照”,觀照久了,不斷反覆練習,再透過生命的實踐,我確實盡量不要有差別的心,“諸法空相”就有機會現前,真理能夠現前的時候,就是“超凡入聖”的關鍵,凡夫的特性如何去除?就是那個平等的現象要能夠現前。所以我們說從“不”而“空”、“非”,就是在幫助我們“離”、“泯”才能夠“滅”,也才能“寂靜涅槃”。它是同性質,同一方向的。如果沒有這些否定的思考模式,我們不可能涅槃,怎麼可能離、泯、滅,因爲我們執著在“有”的現象,有差別的現象,從“性”到“相 ”,從“相”到“性”,這之間應該要能夠隨時出入無礙的。

  我們接受這一切現象是因爲我們理解這一切是性空的,也因爲知道是性空的,所以才會呈現出這一切的現象。所以所謂的真理,不是我離開這個讓我很煩惱的事件,然後另外有一個真理世界的存在,不是,而是當下。當我們理解真理的時候,只要執著能去除,其實真理現象自然現前,所謂的般若是巧慧。小乘會認爲從“有生死可離,有涅槃可入”他是站在“有”的立場,但是菩薩看待“生死即涅槃”,因爲透過“不二”。“生、滅”可以有平等的機會,生死涅槃之間是不是也有平等的機會?它的平等是透過性空,所謂平等是透過性空,所以菩薩也可以在生死當中而度化衆生,因爲離了生死就離了衆生,怎麼能行菩薩道呢?所謂般若是巧慧,並不是離冰去取水,而是冰的當下就有水,用火融化冰,冰的當體是水。理解性空,並不是離開一個地方找尋另一個地方,當然在過程中難免要抽離,暫時離開去,好好思考再回來面對。“煩惱即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不是有機會也是平等的?透過“性空”而平等,在法性是平等,因爲這一切同樣是性空,同樣是性空的關系,所以能平等。

  

《唯識學入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寬謙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