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宗概述 正 如 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過500多年的傳播,到隋唐時期,中國佛教進入了“全盛時期”。在這一時期中,佛教先後形成了“十大宗派”,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中國佛教有“十大宗派”。它們是天臺宗、叁論宗、唯識宗、華嚴宗、律宗、禅宗、凈土宗、密宗、俱舍宗、成實宗。下面我們就“唯識宗”作一概述。 一、唯識宗名義 唯識宗,是唐代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所創立。此宗名稱衆多。因爲所依據的經論中的《唯識論》,其闡述“萬法唯識”的意義,故名“唯識宗”;因爲所依據的《解深密經》,其對一切法(事物)的“相”(事物現狀)和“性”(事物本質)進行解剖,以表達“唯識真性”的義理,又稱“法相宗”;因爲該宗創立人--玄奘法師常住長安大慈恩寺,故亦謂“慈恩宗”;又因所依《瑜伽師地論》,又得名“瑜伽宗”;又因該宗學說大談“非有非空”的中道思想,因此,又叫做“中道宗”;又該宗自以爲,所說義理圓滿真實,無有“一理不應”,所以又名爲“應理圓實宗”,等等。雖然,由于依據的“經”、“論”,以及理論觸點,獲得了許多“宗名”,但是最爲人們普遍所稱呼的還是“法相宗”和“唯識宗”。 二、唯識宗的建立與發展 (一)、唯識宗的前身“瑜伽行派” 印度佛教經過“原始佛教”時期、“部派分離”時期、“大乘中觀學派”時期,至公元四世紀中葉,也就是佛滅後九百年間,無著、世親兩論師出世,創立了“瑜伽行派”,針對當時印度佛教中流行的“沈空”之弊,而高談“有”義。依“瑜伽學說”認爲,此“有”,非小乘外道的“諸法實有”,而是破除“我”、“法”二執後,所顯現的“真空妙有”。此爲唯識宗思想形成之始。 無著,北印度犍陀羅國富婁沙富城人,出身婆羅門種姓,父名憍屍迦,官拜“國師”,生有叁個兒子,長子名無著,次子叫世親,幼子曰獅子覺。叁個兒子,先後都割愛辭親出家爲僧。無著原是小乘“化地部”僧人,住世大約時間是公元360至公元460年。根據記載,他曾邀請兜率天宮的彌勒菩薩到中印度阿瑜遮那國,爲他演說《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論》、《辯中邊論》、《金剛般若論》等五部大論。無著承彌勒之說,弘揚大乘教義,並撰寫了《攝大乘論》等大量著作,闡述瑜伽思想,建立了“瑜伽行派”。他的著作非常之多,在當時印度有“千部論主”榮稱。他的代表著有《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大乘莊嚴經論》等等。無著,約百歲左右在中印度的憍賞彌國圓寂。 世親,原來是小乘“說一切有部”僧人,後聽從其兄無著的勸導,改信大乘,廣造論釋,大弘無著學說,光大了“唯識思想”。他的著作也非常豐富,其中與唯識學有關的,有《攝大乘論釋》、《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論》、《大乘五薀論》、《百法明門論》等。世親約在八十歲那年于阿瑜遮那國入滅。 大約公元六世紀,護法等十大論師,各造釋論,闡發唯識,及後,護法的學生戒賢論師在那爛陀寺大力宣揚法相唯識學說。此後,“瑜伽”學統在印度傳承不詳。 當時,“唯識思想”在印度,雖然以“瑜伽學派”名義下盛傳,但它的思想己相當成熟,至于完善成爲一個單獨的,且堪與他宗匹比的宗派,這還是在中國唐代盛世的事。 (二)、中國唯識宗 唐太宗貞觀叁年,公元629年,玄奘法師從長安出發,渡過關卡流沙,冒著生命危險,曆盡千辛萬苦,曆時五年,于公元634年抵達中印度那爛陀寺,從戒賢論師學習《瑜伽師地論》及十支論五年。後來又從勝軍居士學《唯識抉擇論》、《莊嚴經論》等論典二年。貞觀十九年,玄奘法師回國,從印度帶回梵文經典650余部。師回國後,譯出經論75部,1300多卷,其中有大量關于唯識學的經論。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示寂,享年六十五歲。 奘師在弟子窺基的協助下,以護法的釋論爲主要藍本,融會印度其它的“十家釋論”,譯成一本《成唯識論》十卷。此論,被稱爲“唯識宗的百科辭典”。窺基承師學,更著《成唯識論述記》等有關唯識學方面的論解、述記,極力弘揚唯識,開創了中國唯識宗。 窺基著述很多,在當時唐代享有“百部疏主”尊稱。著述中與唯識有關的有:《瑜伽師地論略纂》、《瑜伽論劫章頌》、《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成唯識論別鈔》等等。 窺基後,慧沼繼承“唯識”法脈,續傳智周。智周傳授如理,其後傳承不明,唯識宗逐漸走向衰微。直到近代,有太虛大師、歐陽竟元、梅光羲、唐大圓、熊十力、周叔迦等居士學者研究“唯識學”。當代,也有不少法師學者從事“唯識學”的專研和著述。“唯識學”顯現複興之勢。 叁、唯識宗依據的經論 建宗立派,都有其所依的經典,本宗亦不例外。本宗所依經論繁多: (一)、本宗所依經論,傳承印度大乘瑜伽行派的“一本十支”說,即以《瑜伽師地論》爲“本論”,以《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二十唯識論》、《叁十唯識論》、《大乘莊嚴論》、《分別瑜伽論》爲“支論”作爲依據的經典。 (二)、窺基在《成唯識論述記》中又提出:本宗擇取《華嚴經》、《解深密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阿毗達磨經》、《楞伽經》、《厚嚴經》等六經,及《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論》、《集量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分別瑜伽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阿毗達摩雜集論》、《觀所緣緣論》等十一論爲本宗立宗之經典。其中,在六經中,以《解深密經》爲本經;在十一論中,以《瑜伽師地論》爲本論。 此外,玄奘法師糅譯的《成唯識論》,窺基著的《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唐慧沼著的《成唯識演秘》,唐道邑撰的《成唯識義蘊》,唐如理著的《成唯識論義演》等,也是本宗的重要著作,研究“唯識”者不可不讀。 四、唯識宗的主要學說 本宗學說,內容繁博,包括甚廣,但概括而言,是以“五法”、“叁自性”、“八識”、“五種姓”等爲總綱,以“轉依”(轉識成智)爲宗旨,表達了主要學說思想。 (一)、五法,這是依據《楞伽經》卷七所說的名、相、分別、正智、真如。此五法是對“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的總括。“名” 和“相”是指世間的一切有爲法,都不出于“名”(名稱)和“相”(現象)的範疇,這就稱“名相之法”;“分別”,是說人們的主觀對一切事物而起分別認識;“正智”是指聖人清凈無漏的如實智慧;“真如”即指一切事物存在的如實本體。前叁種爲“世間迷法”,後二種乃“出世間悟法”。 (二)、叁自性:是說一切事物存在的本性與狀態,都不出這“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叁種性質,所以名“叁自性”。這種理論出自《解深密經》。 〔1〕,對于因緣所生的法(事物),虛妄地執著爲有一“實我”、“實法”,並由此“認識”與“外境”而認爲“心”外有事物---實體存在,因而,衆生“起惑造業”,這名“遍計所執性。 〔2〕,其實,一切事物,都是依靠“他緣和合”而生而有,其本身並沒有實體存在,正所謂的“假有實無”,故稱“依他起性”。 〔3〕,明悟“依他起性”,從而,離開虛妄分別,“人”“法”二空,便證得圓滿成就的諸法“真實體性”---“真如”,或叫“實相”,這名爲“圓成實性”。 又此叁性,則是“叁而一”、“一而叁”,不即不離的關系。可以用蛇、繩、麻作比喻。“遍計所執”,好像是有人在夜間走路,看見一條繩誤以爲蛇,其實“蛇”是“似有而無”,完全是不存在的;“依他起”好比是見到繩,其實繩是“因緣”所生,沒有本體---自性,仍然是“非真有”;“圓成實”好比繩的本體---麻,這麻才是“真有”。對“叁性”的進一步觀察破執,則顯示叁性又各具“空”義---“叁無性”。叁無性是: 〔1〕,相無性:這是爲破除“遍計所執性”所建立的。衆生對于世間的一切名、一切相,固執爲實有,其實一切名、一切相都是假立、暫時、虛妄而不真實的,它們無時不刻地在“遷流變化”之中; 〔2〕,生無性:這是否定“依他起性”而建立。一切事物,因緣所生,沒有固定永恒的本體,但是,並非本體全無,就好比幻像,“非有似有”。又一切事物,因他緣而生,並非由自性生起,此爲“生無性”。 〔3〕,勝義無性:這是針對“圓成實性”而成立。諸法實相,離一切執著,是不能爲某一特定的性質而定,是空而不可得的。 (叁)、八識:“識”是認識辨別的意思,又可叫做“心”或“意”。每一個衆生都具有這八種“認識”作用。它們是: 〔1〕眼識:借助眼根,接觸色境,而産生認識辨別的作用。 〔2〕耳識:借助耳根,接觸聲境,而生起認識辨別的作用。 〔3〕鼻識:借助鼻根,接觸香境,而産起認識辨別的作用。 〔4〕舌識:借助舌根,接觸味境,而發起認識辨別的作用。 〔5〕身識:借助身根,接觸觸境,而生起認識辨別的作用。 〔6〕意識:借助意根,接觸法境,而産生認識辨別的作用。 〔7〕末那識:“末那”義譯爲“意”,是第六意識的所依之根,它恒常不斷地執持“第八阿賴耶識”爲“我”,因此在接觸外界事物時,便有彼此、受憎、好壞、是非種種意識活動。 〔8〕阿賴耶識:梵語“阿賴耶識”,意譯爲“藏識”。前七個識所“收集”到的一切“種子”儲存在“阿賴耶識”中,而“阿賴耶識”它能夠完好無缺地保存前七個識所… 《唯識宗概述(正如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