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宗概述(正如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收集”到的一切“種子”而不壞失,故得名“藏識”。它裏面所藏的“種子”有兩類:一類是“名言種子”,“名言”,用我們現代的語言來表達,就是“概念”。我們在前七識中的所有“見聞覺知”的東西,輸送、儲存到阿賴耶識上,這輸送、儲存,有如“複印”一般准確無誤。用唯識術語,叫做“熏習”,好比用香熏衣,衣服上便留有香氣那樣。另一類名“業種子”,是指我們所造的善業、惡業等,熏習到阿賴耶識上,這就是“業種子”。由于“阿賴耶”所藏的二類種子,變現了我們現在的身心,以及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再由于現行的“活動”,産生新種子,這些又被“熏習”到阿賴耶識上的“新種子”,又將變現我們未來的身心宇宙。

  (四)、轉識成智:唯識宗如此繁雜的理論,對我們身心宇宙進行如此深刻的解剖,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我們衆生通過這特定的修行方式,從而轉變我們凡夫有漏的八識,而爲聖人無漏四智,“轉識成智”,轉染成凈,轉迷成悟,轉凡成聖。這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它們是:

  〔1〕、名“成所作智”,這是由眼、耳、鼻、舌、身五識,轉至無漏時的名稱。有了“成所作智”,就能于十方一切世界,以身、口、意叁業利樂一切衆生。

  〔2〕、名“妙觀察智”,這是第六意識,轉至無漏時的名稱。它善于觀察諸法實相、共相,並能無礙轉化;能依據衆生的不同國籍、種族、信仰等一切根性,自在說法,教化衆生。

  〔3〕、名“平等性智”,這是第七末那識,轉成無漏時的名稱。此“智”觀一切衆生、一切法,悉皆平等,恒共相應,無有差別,平等普度一切衆生。

  〔4〕、名“大圓鏡智”,這是第八阿賴耶識,轉成無漏時的名稱。它離諸分別,離諸雜染,性相清凈,微細難知,猶如大圓鏡普照十方,遍映萬象,絲毫無遺。

  (五)、五種姓:唯識宗認爲,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以至今日,由于有漏無漏種子的深淺程度不同,衆生因此可分爲五種類型。

  〔1〕聲聞種姓:這類衆生具有“生空”無漏智種子,有修道結果的可能性,決定斷惑證“空”,得阿羅漢果位。

  〔2〕獨覺種姓:此類衆生具有“空”無漏智種子,有修道成功的可能性,決定斷惑證“空”,獲得獨覺果。

  〔3〕菩薩種姓:此姓衆生具“我法二空”無漏智種子,己斷煩惱障、所知障煩惱,證二空真如,得菩薩果位,精進修證,可成佛果。

  〔4〕不定種姓:這類衆生具聲聞、獨覺、菩薩叁乘無漏種子,精進修證,可得佛果。

  〔5〕無姓有情:只有有漏種子,不能斷煩惱惑、起無漏智、得證佛果。若修世間善業,可得人天有漏果報。

   五、唯識宗的判教

  判教,就是對佛一生所說的言教的看法、理解,並給予分類歸納`。如,天臺宗對佛的一代時教分爲“五時八教”;華嚴宗對佛的教法則判爲“五教十宗”,等等。雖然“判教”有種種差別,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各宗都以自家學說爲如來一代時教中的“圓滿勝義”。本宗也依慣例,依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判釋釋迦如來一代言教爲“有”、“空”、“中道”叁時。

  第一時“有教”:一切衆生自無始以來,由于不明“因緣和合”假有的道理,而妄執有一個實體的真我存在,因此産生貪、嗔、癡等種種煩惱,造諸罪業,輪回生死,不得解脫。于是,佛陀成道之初,就在鹿野苑,說《阿含》等經,揭示“四谛”、“十二因緣”、“五蘊”等法,令衆生確認四谛、五蘊等法“實有”,破除衆生“實我”執著。“我”,是由種種因緣關系和合而假名而假有,它剎那生滅,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體;“法”才是實有的,它是佛說的,真實可靠。衆生通過“法”,可以體悟“我空”,則漸登“阿羅漢”、“緣覺”聖位。

  第二時“空教”:爲使阿羅漢、緣覺等聖位學人,再進一步證得更高果位,佛接著在靈鹫山等處,說《般若》等經,闡明這個“我”雖然是空的,但是四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法也是因緣和合而有,因緣解散則滅,沒有實體,這就是“法空”。破除二乘學人“諸法實有”之執,明悟“我法二空”之理,舍小趣大,證得菩薩果位。從“空教”中,可以看到佛在第一時中,說“法”實有,只不過是爲了衆生漸登聖位,而方便假說而己。

  第叁時“中道教”:佛在第一時中,說明了“我”空,在第二時中,闡述了“法”空,然而,恐衆生就此而執“空”義,墮入偏空的妄見,而成“頑空”。因此佛講《解深密經》、《華嚴》等經,更進一步地敘述了“非有非空”的中道教。

  又據唯識宗從“了義”“不了義”教的觀點上分析,則是:第一時言教,是對凡夫外道修證二乘果位這種根機,而方便說的;第二時言教,是對二乘學人修證大乘果位者而方便說的,此二時說教均是“不了義”教;第叁時言教,是對趣向佛果的五乘者顯說“中道”,這是“了義”教。

  其實,叁時言教,只是爲了引導“漸機”衆生,循序漸進修習佛法,最終進入“中道教”,所以,有如此時間順序、深淺高低設定。至于,對于那些“頓機”衆生而言,則一切時,無不是佛陀“中道教”。

  此外,叁時判教,還有“唯年月”、“唯義類”、“本義類兼年月”、“本年月兼義類”、“年月義類雙兼”等五種解釋。 

  刊登于2001年美國佛教聯合會《法炬》雜志

  

《唯識宗概述(正如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