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宗概述(正如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收集”到的一切“种子”而不坏失,故得名“藏识”。它里面所藏的“种子”有两类:一类是“名言种子”,“名言”,用我们现代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概念”。我们在前七识中的所有“见闻觉知”的东西,输送、储存到阿赖耶识上,这输送、储存,有如“复印”一般准确无误。用唯识术语,叫做“熏习”,好比用香熏衣,衣服上便留有香气那样。另一类名“业种子”,是指我们所造的善业、恶业等,熏习到阿赖耶识上,这就是“业种子”。由于“阿赖耶”所藏的二类种子,变现了我们现在的身心,以及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再由于现行的“活动”,产生新种子,这些又被“熏习”到阿赖耶识上的“新种子”,又将变现我们未来的身心宇宙。

  (四)、转识成智:唯识宗如此繁杂的理论,对我们身心宇宙进行如此深刻的解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我们众生通过这特定的修行方式,从而转变我们凡夫有漏的八识,而为圣人无漏四智,“转识成智”,转染成凈,转迷成悟,转凡成圣。这就是转八识成四智,它们是:

  〔1〕、名“成所作智”,这是由眼、耳、鼻、舌、身五识,转至无漏时的名称。有了“成所作智”,就能于十方一切世界,以身、口、意三业利乐一切众生。

  〔2〕、名“妙观察智”,这是第六意识,转至无漏时的名称。它善于观察诸法实相、共相,并能无碍转化;能依据众生的不同国籍、种族、信仰等一切根性,自在说法,教化众生。

  〔3〕、名“平等性智”,这是第七末那识,转成无漏时的名称。此“智”观一切众生、一切法,悉皆平等,恒共相应,无有差别,平等普度一切众生。

  〔4〕、名“大圆镜智”,这是第八阿赖耶识,转成无漏时的名称。它离诸分别,离诸杂染,性相清凈,微细难知,犹如大圆镜普照十方,遍映万象,丝毫无遗。

  (五)、五种姓:唯识宗认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以至今日,由于有漏无漏种子的深浅程度不同,众生因此可分为五种类型。

  〔1〕声闻种姓:这类众生具有“生空”无漏智种子,有修道结果的可能性,决定断惑证“空”,得阿罗汉果位。

  〔2〕独觉种姓:此类众生具有“空”无漏智种子,有修道成功的可能性,决定断惑证“空”,获得独觉果。

  〔3〕菩萨种姓:此姓众生具“我法二空”无漏智种子,己断烦恼障、所知障烦恼,证二空真如,得菩萨果位,精进修证,可成佛果。

  〔4〕不定种姓:这类众生具声闻、独觉、菩萨三乘无漏种子,精进修证,可得佛果。

  〔5〕无姓有情:只有有漏种子,不能断烦恼惑、起无漏智、得证佛果。若修世间善业,可得人天有漏果报。

   五、唯识宗的判教

  判教,就是对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的看法、理解,并给予分类归纳`。如,天台宗对佛的一代时教分为“五时八教”;华严宗对佛的教法则判为“五教十宗”,等等。虽然“判教”有种种差别,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各宗都以自家学说为如来一代时教中的“圆满胜义”。本宗也依惯例,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判释释迦如来一代言教为“有”、“空”、“中道”三时。

  第一时“有教”: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由于不明“因缘和合”假有的道理,而妄执有一个实体的真我存在,因此产生贪、嗔、痴等种种烦恼,造诸罪业,轮回生死,不得解脱。于是,佛陀成道之初,就在鹿野苑,说《阿含》等经,揭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令众生确认四谛、五蕴等法“实有”,破除众生“实我”执着。“我”,是由种种因缘关系和合而假名而假有,它剎那生灭,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法”才是实有的,它是佛说的,真实可靠。众生通过“法”,可以体悟“我空”,则渐登“阿罗汉”、“缘觉”圣位。

  第二时“空教”:为使阿罗汉、缘觉等圣位学人,再进一步证得更高果位,佛接着在灵鹫山等处,说《般若》等经,阐明这个“我”虽然是空的,但是四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也是因缘和合而有,因缘解散则灭,没有实体,这就是“法空”。破除二乘学人“诸法实有”之执,明悟“我法二空”之理,舍小趣大,证得菩萨果位。从“空教”中,可以看到佛在第一时中,说“法”实有,只不过是为了众生渐登圣位,而方便假说而己。

  第三时“中道教”:佛在第一时中,说明了“我”空,在第二时中,阐述了“法”空,然而,恐众生就此而执“空”义,堕入偏空的妄见,而成“顽空”。因此佛讲《解深密经》、《华严》等经,更进一步地叙述了“非有非空”的中道教。

  又据唯识宗从“了义”“不了义”教的观点上分析,则是:第一时言教,是对凡夫外道修证二乘果位这种根机,而方便说的;第二时言教,是对二乘学人修证大乘果位者而方便说的,此二时说教均是“不了义”教;第三时言教,是对趣向佛果的五乘者显说“中道”,这是“了义”教。

  其实,三时言教,只是为了引导“渐机”众生,循序渐进修习佛法,最终进入“中道教”,所以,有如此时间顺序、深浅高低设定。至于,对于那些“顿机”众生而言,则一切时,无不是佛陀“中道教”。

  此外,三时判教,还有“唯年月”、“唯义类”、“本义类兼年月”、“本年月兼义类”、“年月义类双兼”等五种解释。 

  刊登于2001年美国佛教联合会《法炬》杂志

  

《唯识宗概述(正如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