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所緣緣”涵義的啓示(徐湘霖)▪P2

  ..續本文上一頁而是無數重主客體相關相入之境,是無數重影像之影像。

  唯識學的這個發現意義是重大的。人是思想的存在物,思維直接的對象是什麼,這確實是人類認識論中最重要的問題。唯識的認識論就是以解決“所緣緣”問題爲切入口,指出人的認識對象,就是自識所緣之境,自心所緣實就是心所變的相分而已,故認識“所緣緣”(相分之境)就是對認識的對象性之認識。唯識學依“所緣緣“義——相分理論來說明主體(識)與客體對象(境)的二重性,爲心識所顯現的見相二分之間找到了一個客觀“參照體”。這個“參照體”就是本質相分(疏所緣緣相)。我們的意識之所以具有確定性,能與生活實踐符合,就是因爲本質相分是影像相分的基礎。盡管本質相分又可稱爲本質客境,但絕不等于說它是存在于自識之外的客境;盡管它與能緣心識生起的見相二分異質不同種,但歸根結底它也是其他生物之心識及心所變現,爲其第八阿賴耶識所緣。所以,“所緣緣”義不僅揭示了人的認識對象(境相)始終不離主體心識而存在的虛幻不實性,同時也回答了不同意識表象同一性和同一意識境不相同的诘難。這樣,唯識學面對的認識對象(境)客觀性與獨立性的挑戰得以消解,也把人類思維本身的奧秘暴露無遺。

  不論是科學,哲學或是宗教,都要對心與物、客體與主體、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作出回答。關于我們從外界得來的印象同現實世界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問題,認知學家也許比宗教家和哲學家對這個問題更加饒有興味。境,是指唯識學的對象,但它又與我們日常經驗所感知的不同。在日常感覺中,認識對象是獨立于認識主體之外的存在,具有客觀實在性。然而,在唯識論者來看,認識對象不是指客觀存在物,沒有獨立性的實在性,不能規定爲自在之物,而是與人的意識緊密聯系在一起,是與心相關聯的思維活動。這是因爲心識具有“了別”的識變功能7,能變現一切境(對象)。心識所顯現的境相只是外在客觀對象物的一種相似之境,而非實在之境。其所顯現的似境,皆爲諸識所緣,是認識之相分。這樣,依于人的認識正確與否,而有了種種不同的認識境界。我們的認識爲什麼會發生顛倒錯誤,是因爲有迷妄分別,這是思維之過,而非境相之過。這種相似之境,就存在而言,它是有別于本然意義上的存在,是一種爲人的存在,對人顯示某種意向意義的存在。在這點上,可以說是主體賦予了對象(境)以存在的意義,以屬人的性質;而對象(客體),則通過主體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建構起一個有別于自在存在物的世界,這個世界被稱爲意義世界或人化的世界。

  意義世界的建構,實際上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化,然後形成一個屬人的世界的過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說:“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是無意義的,不是對象,因爲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本質力量的確證,也就是說,它只能象我的本質力量作爲一種主體能力自爲的存在著那樣對我存在,因爲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它只是對那個與它相適應的感覺來說才有意義)都以我感覺所及的程度爲限。”8如果用胡塞爾的話來解釋,就是意向性的活動對意向對象的構造過程。9于是,在心的外化過程中,亦即意向性活動中,對象進入了主體的意識領域,並且以某種特定的意義向主體呈現出來,那自在的本然存在,開始轉化爲自爲的對象性的存在。

  西方思想一直循著對象化思維的理路展開,科學企圖把握客觀世界和物質實在的夢想亦發端于此。直到本世紀二十年代,現代物理學的量子理論逐漸爲人們所認識和接受的時候,西方思想才受到一次強烈的震動。現代物理學在概念上的突破正在逼近和即將揭示客觀物質世界真實與人的認識之間的這層奧秘。當分子科學發展出來時,人們對這個世界的物體的觀念開始改變,了解到各種固體實際上並不是實體,所有物質都是由各種分子構成的,分子間有很大的間隙。當物理學進一步發展,人們了解到宇宙中衆多的分子原來是由有限的原子構成,其原子則是由數種基本粒子——電子、中子、質子,乃至更小的誇克所構成。而古希臘的原子論認爲,不可分的物質微粒即原子是萬物的本原。其實,現代科學的這一發現,在小乘佛學關于“極微”說的理論中,早已有所論述。10二十世紀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人們的物質世界觀再次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量子力學通過實驗證明,根本不存在所謂獨立的物質基本粒子,那些基本粒子並非粒子,而是波或處于各種震動狀態的能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看見、可以感覺到的物體如杯子、碗的實體並不存在,它們只是處于某種振動狀態的能量,由于各個物體震動頻率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狀態,讓我們感知到它們是杯子或是碗。量子力學通過實驗證明,根本不存在獨立的物質基本粒子,所謂的客觀實在性的物質基本微粒或波無法擺脫地與觀察者對它的感知糾纏在一起。量子現象一連串相續運動,一般稱爲物理事件,不過是觀察者心識的“了別”活動,而“波”和“粒子”只是一個用概念來說明現象而創造出的語言工具而已,二者都不是真實的實在。量子理論給人的啓示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絕不是獨立地存在,而是互相影響,互爲滲透,水乳交融地聯結在一起。存在本爲一體,被認識者就是認識者,認識主體就在“客觀世界”之內,根本沒有什麼外在于人的另一個世界存在。人對周圍世界的認識無法擺脫這個事實。也許,這令人困惑,人對客觀外界世界的認識,實際上是在剖查自己,人類犀利的認識矛頭,最終指向的是內在的自己。

  一般認爲,科學是宗教的敵人,其實不然。在宗教理論中,本身就埋藏著科學的種子。因爲科學與宗教有著共同的問題根源,那就是關于人類存在的終極問題的追尋。如果沒有宗教對問題的執持,就沒有科學産生的發展的強大動力。反之,如果沒有科學對問題的探索和驗證,宗教信仰的維持勢必舉步維艱。其實,宗教與科學本是一對孿生姊妹,它們的結合應該相得益彰。而人類存在終極問題最終必然要歸結爲人的思維問題,並且必須以解決思維本身的問題入手。佛教的唯識學就是關于思維現象的揭秘,對于我們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讓宗教走向科學,無疑具有重要的啓迪意義。阿諾德爵士說:“我說過,我還要說,我還要一遍又一遍地說,佛教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著一條緊密的智力紐帶。”愛因斯坦也不止一次提到佛教與科學的關系:“完美的宗教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個神化的人,放棄了死執的信條主義及主從觀念,基于物質與精神的經驗而渾爲一體,那只有佛教才能完全符合這些條件。”“任何宗教如果有可能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11

  ①《大正藏》第31冊,第7頁,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②第38頁,同上。

  ③第48頁,同上。

  4第888頁,同上。

  5第67頁,同上。

  6第72頁,同上。

  7玄奘把“識“譯爲“了別”,梵文即是“Vijnaptirvisayasya”,“Visaya”是”境“的意思。一切法(現象)的存在,都是識自體“Vijnana”所顯現的表象“Vijnapti”而已。所以,“Vijnapti”應是識之用,而“Vijnana”則表示認識能力,二者是能所、體用關系。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2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9(德)胡塞爾著,倪梁康譯,《現象學的觀念》,第48頁,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

  10《瑜伽師地論》,卷3、卷54,《成唯識論》卷1,《大正藏》第3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11《愛因斯坦文集》第8卷,許良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年。

  

《唯識“所緣緣”涵義的啓示(徐湘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