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佛教唯識學認識論中的主體意識(王健)▪P2

  ..續本文上一頁因素必然會參與到認識過程中來,凝結和融合在認識結果之中。每個人的主觀因素不同,對外界的感受和所得的印象也會有所區別。以上所說“受見分的製約而變現出來的“內境””,實質上就是指被主體意識滲透過的認識對象。納入主體意識的認識對象成爲溝通人與外界的中介,在這種聯系中,人與世界才可能對話,意義才可能産生。唯識學在這裏涉及的,不僅是現代認識論,也是現代解釋學所要回答的問題。人類的智慧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

  唯識學對認識能力與認識對象作了極其煩瑣的論證。又將“見分”和“相分”引申爲“疏所緣緣”和“親所緣緣”,並以人觀月爲例進行了說明。

  唯識論認爲,月亮本身爲“外境”,或稱“本質色”,它是見分的“疏所緣緣”;人的認識能力爲“見分”,人所看到的月亮爲“相分”,是見分的“親所緣緣”。由于人的主體因素不同,所以每個人對月亮所産生的理解和體驗也各有不同。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唯識學所闡述的認識對象是在意識中建構起來的對象,正像熊十力所說,客觀外境只有在主觀範圍內被“製造或剪裁過一番,來適應自己的期待”,才能成爲認識對象,即轉變爲“內境”。唯識學從主體能動方面去理解客體,包含著一些現代認識意義的合理因素。機械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的致命弱點是,只從客體的或者以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不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而不能說明人的認識活動的能動性特點。經典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雖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並將實踐引入認識,但它是從實踐的角度強調能動性,對主體認識仍基于“複寫”。舊唯物主義認識論和以往的經典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都未能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認識活動,它們都追求“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去反映事物”的理想。而人類認識的演進,特別是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爲標志的現代自然科學革命顯示了這一理想的缺失。量子力學表明: 在微觀(小尺度空間) 領域中,主客體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待認識現象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這就爲在認識的結果中區分出哪是主體的觀測效應與哪是客體的本來性質的理想要求加上了絕對的限製。相對論揭示出,處于不同觀察系統的主體,對于客觀的屬性(廣延性、持續性、慣性) 會得出全然不同的認識。可見,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中,主體因素已成爲認識中無法分離出來的一個內在因素。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爲標志的現代認識論進一步總結出: 在認識的演進中,隨著主體的能力性的提高,在認識過程中主體投入的自身因素就會不斷增長,認識結果中凝結的主體因素就會愈來愈多。而唯識學正是把認識過程作爲心理、生理、物理相互作用的統一過程來考察的,強調從主體認識的能動方面去把握和理解認識對象,這對總結人類的思維規律、認識共性以及發展現代認識論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唯識學認識論的主體意識,除功能外,還有對“八識叁類”認知結構的論述。關于二者在唯識體系中的位置,可以借用呂 先生對中觀學派的說法,前者相當于解釋世界,後者相當于爲變革改造世界所做的准備。

  唯識學認爲,既然人們所見到的外界現象是由人的主觀因素參與後的結果,那麼主觀因素就是事物,即所謂“內境”産生的條件。這些條件即前面所說的“八識叁類”。在認識發生的意義上,稱爲“能變識”。在唯識學的認知結構中,第一能變識是第八識,名爲“阿賴耶識”,它相當于人們積澱下來的經驗、習慣和已有的觀念、情感、知識等等諸多主體能力。這些主體能力與現代解釋學中的“先見”相類似,它是人們認識外界事物的先決條件和參照。就其可能性來說,阿賴耶識是中性的,它向兩個維度開放:一是通過第二能變識(第七識,又稱“末那識”,意譯爲“思量識”) 和第叁能變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意譯爲“了別識”) 將與主體發生聯系的“內境”視爲“實有”而去追求,從而使人停留在世俗的無價值世界;另一個維度是通過內省活動,排除感官欲望、感性認識,實行內部轉換,即所謂“轉識成智”,將世俗的認識轉換爲佛境的智慧,達到最高的意義世界。

  叁類能變識是相互作用的。第八識中“先見”因素通過前七識決定人對世界的看法,而前七識的活動所獲得的新經驗又積澱在第八識中,成爲繼續認識世界的“先見”。《成唯識論》說:“阿賴耶識與諸轉識(前七識) 于一切識,展轉相生,互爲因果。”呂先生這樣描述唯識學的認知構圖:“一切客觀現象都與人的經驗聯系著,不能脫離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對于意識,他們描述的相當豐富,其中包括了很細微而又經常不自覺地在活動著的保存一切經驗的基本意識,這就是“藏識”(阿賴耶識)。同時還有一種處于不自覺狀態中的自我意識,即“染汙”(末那識)。另外,又有反映由藏識中的經驗重新顯現出各種各樣的現象的表面活動的一些意識,即前六識。這種活動又構成新的經驗並繼續保存于藏識,以後再顯現而發生新的認識,這樣就構成了因果關系——積累的經驗就是“種子”,經驗所顯現的現象就是“現行”,這二者互爲因果,聯翩不斷。這就是瑜伽行派唯心論的構圖。”正是在聯翩不斷的流轉中,蘊含著向意義世界即涅 境界轉化的極大可能。由認識論引向意義世界,強調主體意識,將選擇價值的權力交給自己,這既是佛教哲學的根本指向,也是唯識學主體意識的最終目的。

  另外,唯識學的認知構圖與現代認識論中的主體結構要素的相似之處也應該引起注意。

  現代認識論證明,認識中的主體因素,實際上就是認識主體的結構要素。任何現實的主體,其結構大都包含以下幾個要素:

  1、生理水平上的神經系統結構——功能要素,這是主體結構中的物質基礎,這是揭示認識本質的生理機製上的要素。唯識學對于認識發生中“根”(感覺器官) 的細致分析,雖然由于古代自然科學水平的限製,沒從生理機製上爲認識發生提供證據,但它已經猜測性地觸及了主體認識的生理功能問題。

  2、心理水平上的主體意識要素,這是主體結構中的驅動系統,它包括主體的自我意識和需求意識。自我意識是指主體對自身不同于客體、自身作爲主體的地位的意識,它趨向于逃離客體,以達到與客體的對立。唯識學主體認識結構中的第七識(末那識) 其功能之一是將人本身放在實體地位(執著“實我”) ,它以否定識所變現的現象虛幻不真的方式涉及了現實主體與客體的對立。所謂需求意識,指主體對自身外向沖動即對客體的需求的意識,它趨向于客體,以便滿足自身的外向沖動。人如果對某一對象沒有需求意識,也就不能成爲該對象的認識主體。唯識學的第七識對世間萬物的執著即“法有”的心理活動,是基于人的自我生存、自我保護等本能設立的,由于它的執著和貪愛使第八識中的種子成染汙,從而使人不斷輪回流轉不得解脫。這是從宗教目的論的角度涉及到認識結構中的心理驅動力問題。

  3、理性水平上的經驗——知識要素,這是主體結構中的核心部分。這些要素之所以說經驗知識是主體結構中的核心要素,因爲它既是主體結構中的信息系統,又是認識結構的構造“材料”。唯識學將第八識作爲整個認識結構以及創造認識對象的“根本識”。保存在其中的種子(經驗觀念、知識、情感等) 經過熏習(即積累過程)、現行(外化爲認識對象) 的循環過程不斷更新。種子保存在記憶中,又對認識對象進行創造性製約。這就猜測性地涉及到了認識結構的核心——知識要素的問題。但唯識學的種子中包含了情緒、情感等非理性因素,這又含糊了理性方面的界限。

  唯識學主體認知結構中,蘊含了一些具有現代認識意義的合理因素。盡管它的敘述在許多方面是猜測的、直觀的,有些方面甚至暧昧不清,但是爲了建構完整的現代認識論,還是應該對其采取科學的、曆史的態度。因爲任何優秀的人類精神遺産都是不能忽略的。

  

《論佛教唯識學認識論中的主體意識(王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