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表哀意,或示驅逐意而已;後思其動作,如有神助;終遂以種種印契,寓種種之意矣。印契,非僅手指之形也;廣言之,身之諸業,皆目帝羅也。《大日經義釋》曰:“凡有所作,皆爲利益,調快衆生;隨作施爲,無不隨順佛之威儀;是故一切所有舉動施爲,無不是印也”;蓋即此意。
密教所供多神,與婆羅門教諸神,雜然陳列,互相影響;即佛教帶婆羅門之風,其外形遂似婆羅門教也。如是聚諸佛諸菩薩,名爲曼荼羅;此曼荼羅者,亦源于婆羅門教,然則婆羅門教風,迨轉入于佛教乎
加之曼荼羅中,多有婆羅門教神轉入于佛教者:例如胎藏界曼荼羅之外,金剛部諸神,來自婆羅門教,持明院之五尊中,除般若菩薩外,如不動、降叁世、大威德、勝叁世等忿怒尊,似爲濕婆之化身也。
曼荼羅有二種區別:即善無畏叁藏所傳者,及金剛智叁藏所傳者是也。善無畏梵名戍婆揭羅僧诃,正澤淨師子,意譯善無畏,中天竺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自西域由陸路來華,值唐代極盛之時。善無畏所譯經中,最重要者,爲《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即大日經)、及《蘇婆呼童子經》(叁卷即《密教律》)、其《大毗盧遮那經》、乃應一行阿阇梨之請而譯者;一行又將傳自善無畏之言,解釋此經,名之曰疏;即通稱爲大疏是也。此疏之中:于善無畏所傳曼荼羅之事,加以譯釋;即世所稱胎藏界曼荼羅是也。茲將今世所傳胎藏曼荼羅之概要,示之如下。
按圖、中臺八葉院,以大日如來爲中心;東方寶幢、南方開放華、西方無量壽、北方天鼓雷音此五佛也;東北彌勒、東南普賢、西南文殊、西北觀音此四菩薩也;合成九尊。遍知院七尊。觀音院叁十七尊。金剛手院叁十叁尊。持明院五尊,故又以持明院爲五大院;所謂五尊者,即不動、降叁世,般若菩薩、大威德、勝叁世是也。釋迦院叁十九尊。文殊院二十五尊。除蓋障院九尊。地藏院亦九尊。虛空藏院二十八尊。蘇悉地院八尊。外金剛部院,四方各有一處,合成二百五尊。皆婆羅門教神也。
下述之胎藏曼荼羅,以中臺八葉院爲中心;前後四重;左右叁重;合成十叁大院。諸尊之數,凡四百十四尊;細數之,可稱七百七十尊焉。
但此曼荼羅,與一行之說不合;殆善無畏所傳,其後漸漸變化者耶?
金剛智叁藏,梵名跋日羅菩提。亦中天竺人;過南天竺,受摩賴耶國(譯名光明、一名秣羅矩吒、今印度南部東海岸,即沿馬拉巴兒海岸之一國)。王之保護,山海路履中土;時開元八年(720年)也;因稱爲南天竺人。其所譯之經,以《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爲最著名,即《金剛頂經》也。此經原有十萬偈,今之所譯,僅一部分耳。所傳曼荼羅,即後世所稱金剛界曼荼羅是也。
金剛界曼荼羅圖
理趣會降叁世羯摩會降叁世叁摩耶會
一印會羯摩會叁摩耶會
四印會供養會微細會
羯摩會以六日如來爲中心,一千六十一尊。叁摩耶會七十叁尊。微細會亦有七十叁尊。供養會尊數亦同。四印會十叁尊。一印會即大日一尊。理趣會以金剛薩埵爲中心,十七尊。降叁世羯摩會七十七尊。降叁世叁摩耶會七十叁尊。以上名九會曼荼羅;諸尊詳數五百余。但《金剛頂經》之大本共有十八會;傳于中國者,乃其略本;故僅傳九會;一說大本爲二十八會。
曼荼羅雖從婆羅門教轉入;以其內容言之:實包含佛教之根本思想;故中國密教,不得謂爲有組織的教義;但從一方觀之,則此曼荼羅,已足說明中國密教之教理;何則
曼荼羅以圖示佛教之教理,其說明曼荼羅之處,即說明佛教教理之處也。惟圖之所表示,爲婆羅門教給與之方法;故不得不謂密教者,乃被婆羅門教之外裝以施佛教者也。竊思善無畏、金剛智、鹹在中天竺之摩揭陀那爛陀寺,研究學問;故密教可謂由那爛陀寺佛教一轉而成。然則金胎兩部曼荼羅之中央,爲大日如來所在(胎藏界八葉之中臺,金剛界羯摩會之中心)。四方爲四佛所在(胎藏界即寶幢、開放華、無量壽、天鼓雷音是;金剛界即阿閦、寶生、阿彌陀、不空成就是)。乃明法相宗之轉識成智說,表現于圖者也。即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羯摩部之不空成就)。第六識轉爲妙觀察智(蓮華部之阿彌陀)。第七識轉爲平等性智(寶部之寶生),第八識轉爲大圓鏡智(金剛部之阿閦)。之說;以四識四智之說爲組織者也。中央之大日如來,表示此四智根本,爲宇宙之實在;當法相宗之所謂清淨法界(法相宗合此四識,與清淨法界,謂之五法)。而法相宗以清淨法界爲法身;以成所作智爲化身(密教之不空成就,即釋迦,所謂應化身),以其他叁者爲報身(但此叁智爲法爲報爲應之說,我國法相宗,有異議焉)。大日如來爲法身,實爲密教之所依據;若就彼此二者,互相參考,則此二宗之曆史的關系頗深;且緣起的佛教與密教之關系,全在那爛陀寺佛教之聯絡;其故可推而知也。
茲就密教之曼荼羅言之:胎藏界之曼荼羅;有所《謂經之四曼荼羅》;《疏之六曼荼羅》者。《大日經》釋之曰:自擅九會曼荼羅,一也;嘉會曼荼羅(以上二者,說見具緣品第二)。二也;彩色曼荼羅,叁也(轉寫輪品第八)。秘密曼荼羅(秘密曼荼羅品第十一),四也。其中以秘密曼荼羅爲根本,前之叁曼荼羅,不過支流而已。一行之疏,則于上列四曼荼羅外,更加二種:即聞于善無畏之蓮華一本曼荼羅,及阿阇梨所傳曼荼羅是;合成六曼荼羅。但《金剛頂經》之大本,謂金剛界曼荼羅爲十八會;略本《金剛頂經》,僅譯其十八會中前六會;所謂胎藏界曼荼羅,實僅爲金剛界曼荼羅中第十六會。若印度無金胎之別,則此說甯可謂正。此事,不空于所譯之《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曾論及之;曰:
第十六會,名無二平等瑜伽,于法界宮說;毗盧遮那佛,及諸菩薩、外金剛部等,各各說四種曼荼羅,具四印;此中說生死涅槃,世間出世間,白他平等無二;動心舉目,聲香味觸,雜染思慮,住亂心皆無二;同真如法界,皆成一切佛身。
由此觀之:胎藏界足當此十六會,可推而知也。
據又一說:大本金剛界曼荼羅,有二十八會;現所譯者六會;然則今之九會曼荼羅雲何
此乃以理趣會,降叁世羯摩會,降叁世叁摩耶會,爲後來所加者;而不空所譯之《金剛頂經》,不出于六會。但自他一方言之:後加之叁會,究在二十八會大本曼荼羅之中;除六品外,概括二十二會而爲叁會(降叁世羯摩降叁世叁摩耶二會,概括十會;理趣會概聒其余十二會)。故九會之中,已具二十八會全體者也。又以傳于日本之曼荼羅言之:弘法大師所傳,爲此九會曼荼羅;臺密之慈覺大師所傳,單爲羯摩會之曼荼羅。蓋此羯摩之叁十七尊,實爲曼荼羅之根本;故雖屬一會,而其理得包羅全體。即十八會指歸所謂“瑜伽教十八會或四千頌或五千頌或七千頌都成十萬頌;具五部四種曼荼羅四印;具叁十七尊、一一卻具叁十七,乃至一尊成叁十七,亦具四曼荼羅四印;互相涉入,如帝釋網珠,光明交映,展轉無限”;是也。
習俗相傳,印度畫曼荼羅于砂上,修法終則壞之,無畫于紙帛者;又謂善無畏在印度,繪畫現于空中;或謂金剛智既從龍智受兩部曼荼羅者;而龍智南天鐵塔所傳之本,爲繪曼荼羅,是印度早已有之;或謂不空自龍智所傳之本,實似始于震旦;特彩色曼荼羅,經中早有此說。據日本所傳,弘法大師之說:則彩色曼荼羅,當以惠果阿阇梨,傳于弘法者爲嚆矢,茲試就金剛界羯摩會叁十七尊之事一言之:羯摩會曼荼羅,中央有五大月輪;其中輪之中臺,爲大日如來;從大日如來,現四佛于東西南北四方:東方爲阿閦;南方爲寶生;西方爲阿彌陀;北方爲不空成就;此五如來之四力,各有四菩薩;大日如來前,有金剛波羅密菩薩;右有寶波羅密菩薩;後有法波羅密菩薩;左有業波羅密菩薩。又阿閦如來前,有金剛薩埵;右有金剛王;左有金剛欲;後有金剛善哉菩薩;寶生如來前,有金剛寶:右有金剛光;左有金剛幢;後有金剛笑菩薩;阿彌陀如來前,有金剛法:右有金剛利;左有金剛因;後有金剛語菩薩;不空成就如來前,有金剛業;右有金剛護;左有金剛牙;後有金剛拳菩薩。以上五佛二十菩薩:加于此者,其內四供養:則有金剛嬉戲、金剛鬘、金剛歌、金剛舞四菩薩;外四供養:則有金剛焚香、金剛華、金剛燈、金剛塗香四菩薩;外加金鈎、金剛索、金剛鎖、金剛鈴四攝菩薩,凡叁十七尊。其外部另有外金剛部諸神;茲略之。
善無畏、金剛智、《互傳胎藏金剛》兩部(此說出于《海雲師資相承血脈記》)印度《元無》兩部之稱,兩部之稱始自中國;約在不空、惠果阿阇梨之時,善無畏受那爛陀寺達摩掬多之傳;時掬多年已八百歲;金剛智在錫蘭受龍樹菩薩弟子《龍智之傳》;時龍智年七百余歲;此等傳說,俱近怪誕;以當時印度佛教,極受婆羅門教之影響,遂至于此。善無畏來自北方,金剛智來自南方,邂逅于秦(不空所譯“《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出生義》”有“金剛薩埵得之數百年,傳龍猛菩薩;龍猛菩薩受之數百年,傳龍智阿阇梨;又住持數百年,傳金剛智阿阇梨”之語,但此非面受弟子之意;僅爲數百年而傳于某之說而已;至各活數百歲,似後世臆造之說;達摩掬多八百歲之說,始自李華所撰無畏碑文)。各以其學授不空金剛(即阿目佉跋折羅,金剛智弟子也),此殆爲事實也。
就密教相承之曆史言之:所傳怪奇之說極多;有謂善無畏與金剛智,同門受教;達摩掬多與龍智,同人異名。有謂《大日經》大本有十萬偈;其次之《大本》有四千偈;《略本》有叁千五百偈;中國所譯,其《略本》也。又謂《金剛頂經》廣本無量俱胝;其次之《大本》有十萬偈;《略本》有四千偈;《金剛智》所譯,亦其《略本》也。事載《金剛頂經義決》(有叁卷,今惟上卷存)。蓋此書乃金剛智之說,不空所記錄者也。茲揭其說如左:
其中廣相,根未有堪;此略瑜伽,西國…
《密教略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