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密教略说

  密教略说

  摘自蒋维乔《中国佛教史》第十四章

  佛教至唐代渐备,非仅成立新宗;如善导之念佛宗;慧能之禅宗;道宣之戒律宗;皆能综合唐以前之研究而集其大成者;他如法相宗、密教则新自印度来者也。所谓新开之宗旨,即华严宗;但华严宗,实引伸唐以前之思想,乃继承佛陀跋陀罗翻译华严经时,与罗什系对立之一大潮流;实与念佛宗、禅宗殊异;与其谓为新宗,母宁谓为此潮流经贤首大师之阐发而成宗者也。兹就密教略说之于下:

  密教乃对于显教而言;凡释迦牟尼(应身佛)所说种种经典为显教;密教则为毗庐遮那佛(法身佛)直接所说之秘奥大法;其教理之组织,不易说明;与其谈理,毋宁崇实。盖密教自表面言之,则为祈祷宗;如何为佛?如何礼拜?如何崇奉?皆密教所注重者,可断其以仪式为主旨。其根本思想,虽不离乎佛教,然其实际,则凡作法礼拜崇奉诸事,合乎方法,即可成佛。推此理而广行之,必得佛神冥助,且有利益,此即所以为祈祷宗也。

  密教特色,在事多神;其理论则以大实在为根据。但我国密教传来之初期,凡关于诸佛之供养;诸菩萨之礼拜;诸明王之真言;似杂然并传,无有系统。因而此等诸佛诸菩萨诸天善神等,皆认为实在。苟供养之仪式合法,则佛菩萨及神,必皆来集,听人请愿;故密教最重仪式。

  密教所奉诸佛诸神,自婆罗门教转来者颇多;因之其礼拜供养之仪式,羼入婆罗门教风不少。故密教除经外,尚有仪轨;仪轨云者,依据经说,而示礼拜供养之实际仪式;此即密教与他教相异之点。密教除《经律论三藏》外,尚有仪轨藏。

  (密教传入日本后,前后次序,颇加整理;并说明其理;俾实际易于行用;名之曰次第。)密教来华,当以西晋帛尸黎密多罗所译《大灌顶经》、《孔雀王经为嚆矢》(参看前所述)。然《经录》中载后汉失译者:有《安宅神咒经》(一卷)、《五龙咒毒经》(一卷)、《取血气神咒经》(一卷)、《咒贼咒法经》(一卷)、《七佛安宅神咒经》(一卷)藏中现存者,仅《安宅神咒经》而已。庸代密教经典,翻译颇多;极古者以吴支谦所译《八吉祥神咒经》(一卷)、《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华积陀罗尼神咒经》(一卷)、《持句神咒经》(一卷)、《摩诃般若波罗密咒经》(一卷)、《七佛神咒经》(一卷)为最着。又东晋竺昙无兰所译者:有《陀邻钵咒经》(一卷)(与上之《持句神咒经》,同本异译)、《摩尼罗亶神咒经》(一卷)、《幻师跋陀罗神咒经》(一卷)、《七佛所结麻油术咒经》(一卷)、《大神母结誓咒经》(一卷)、《伊洹法愿神咒经》(一卷)、《解日厄神咒经》(一卷)、《六神名神咒经》(一卷)、《檀特罗麻油术神咒经》(一卷)、《麻油术咒经》(一卷)、《麻尼罗檀神咒按摩经》(一卷)《医王惟娄延神咒经》(一卷)、《龙王咒水浴经》(一卷)、《十八龙王神咒经》(一卷)、《请雨经》(一卷)、《儭水经》(一卷)、《幻师阿邹夷神咒经》(一卷)、《咒水经》(一卷)、《药呪经》(一卷)、《咒毒经》(一卷)、《咒时气病经》(一卷)、《咒小儿经》(一卷)、《咒齿经》(一卷)、《咒牙痛经》(一卷)、《咒眼痛经》(一卷)等。凡二十五部,皆密教经典也;然则昙无兰可谓在唐以前与密教关系最深之人矣。罗什尚译有《孔雀王咒经》(一卷)、《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一卷)、其它译一二部密经之人;或失译者;姑不具述。六朝末叶,陈阁那崛多所译密经甚多:《经录》所存者,则有《八佛名号经》(一卷)(与《八吉祥神咒经》,同本异译)。不空《羂索咒经》(一卷)、《十二佛名神咒经》(一卷)、《一向出生菩萨经》(一卷)(与《无量门微密持经》,同本异译)、《金刚场陀罗尼经》(一卷)《如来方便善巧咒经》(一卷)、《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一卷)(与《持句神咒经》,同本异译)、《大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等。唐时译密经最多者,为义净三藏;有《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经》(一卷)、《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一卷)、《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一卷)、《大孔雀咒王经》(三卷)、《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一卷)、《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庄严王陀罗尼咒经》一卷)、《香王菩萨陀罗尼咒经》(一卷)、《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疗辱病经》(一卷)等。就上所举观之:当唐善无畏、金刚智、来传密宗之前,密教经典之一部,中土业已广译。其中如《孔雀王经》,已译八遍;《尊胜陀罗尼》,已译五遍。此外显教经典中咒文陀罗尼,不遑枚举;其仅持诵密咒有不可思议之行,而与密教关系最深者,尚不乏其人:姑略之。

  《释摩诃衍论》,相传为龙树菩萨所造;有谓为后人所伪托者,异说纷纷,莫衷一是。说者谓姚秦时筏提摩多曾译之;疑是新罗月忠所伪托,仅高丽藏经,加入藏中。纵此论为姚秦时代所译出,我国释之者,无一人视为密教之书;其视为密教之书者,惟日本耳。故此书之翻译,于我国密教上,无有关系。

  自密教观之:佛教有理论实际二方面:经为理论,仪轨为实际。故有经则应有附随之仪轨;恰如婆罗门教《吠陀经》、有《曼荼罗》;(赞诵)则有与此相当之不饶摩那(供牺法)之理。婆罗门教梨俱吠陀,有爱塔利亚、高希塔基二种之不饶摩那;夜柔吠陀,有胎梯利亚、谢塔婆塔二种之不饶摩那;沙磨吠陀附属有八种之不饶摩那(中以普饶达、谢特、维恩舍为最着名)。阿塔婆吠陀有果婆塔不饶摩那是也。佛教之仪轨,虽非供牺法;然其礼拜供养之方式,与婆罗门之供牺法固相当,或且仿效婆罗门之法转化而出者也。然于事实上,佛教之仪轨,非必附随于各经;小乘全无;大乘有者,亦仅十之二三;例如《法华经》有《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珈观智仪轨经》(一卷)、《华严经》有《入法界品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珈仪轨》(一卷)《般若经》有《仁王般若经道场念诵仪轨》(一卷)之类,是也。

  无仪轨之诸经,造通用之作法以用之;日本密教,有为诸经通用之仪轨者。

  诵咒祈神降魔等,婆罗门教,用之颇古。祈祷所用之曼荼罗,多有灵验。由祈祷文一变而信其言句文句有大不可思议之力,渐成神秘,终成陀罗尼。而此神秘的仪式作法,日渐复杂,进而至于阿塔婆吠陀;风尚所趋,遂开秘密佛教之端绪。故佛教虽无附随经文之仪轨;然别本之单纯咒文至多;因此深信其能攘恶鬼、免灾祸也。

  又婆罗门教,以声音为一种神灵的而极重之:如声论派(婆罗门之一派)创声为常住不灭之说,可以为证。由此声在宗教的信仰上,遂发生一种关系:如“阿母”表湿婆神之声;“鸟”字表毗修奴神等;文字声音,各有宗教的意义;终成由“阿”字母音以及一切子音,皆有深远之意味;推而极之,万神皆有表其神之声音文字矣。佛教密宗诸佛菩萨,皆有种子;一切声音,元音子音,共有宗教的深义者,其端盖发于婆罗门教无疑。佛教之述此声字者,则有《瑜伽金刚顶经》(有不空译释字母品一卷)。《文殊问经·字母品》(一卷)(不安译)、《华严经》(第七十六卷、入法界品、有不空译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一卷)、及《大庄严经》之《示书品》、《大日经》等。《大智度论》(四十八卷)在释《四念处品》中,亦举四十二字观,说明各字之意义。但《大智度论》、《华严经》等,惟以譬喻观文字之意义:例如阿字为一切法初不生;罗字为一切法离垢;波字为一切法第一义等;渐次观之:则此音声毕竟不可得;文字者,色法也;色法之文字,因身业而现;身业先有口业之音声;依此音声,立种种之名称,妄想分别;实则声音本依因缘而生;一时触耳,再闲不得;如斯由文字音声上,观诸法空不可得之理;谓为四十二字观。《华严经》则先观阿字本不生;以阿字之中,融摄其它四十一字之深义;次观伊字一切法根本不可得;亦融摄其它四十一字之深义于其中;如是四十二字各观,俱摄其他四十一字;观各字之玄义,互为不离融摄者,即所谓字轮观;由此以观华严之事事无碍之理者也。此等皆以文字为观法之喻观;而密宗则直视此文字为佛菩萨之代表。作种子观:例如观大日如来,先观道场坛上所现之大日种子,即阿字;次变大日之三摩耶形(译为本誓);即观变作五层塔;更一转而观尊形,即大日如来之像;即就种子、三摩耶形、尊形三段而观,乃密教观法之通轨。故密教之声字观,较智度论,华严之文字观,更进一步。三摩耶形者,为表佛菩萨誓愿之器物;最初本无何种深意;如湿婆等为破坏神之化身,手持武器;毗修奴等为保护神之化身,手多持花;乃自然感情上之表现耳;其后遂谓何神持何器,为何种意义;似乎所持之器有深意存焉者。此种思想,亦自婆罗门教之神,转入佛教者也。

  密教所说声字之深意:例如以阿字言之:《大日经》之《曼荼罗品》,谓为“一切诸法本不生故”之意义。《华严经》则曰:“喝阿字时,入般若波罗密门;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似与法本不生,同一意味,而入无所得平等境界者大智度论释其理曰:“菩萨若一切语法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陁秦言不生”。此以阿为初之意义,当梵语阿提之阿;为不生之意义,当阿耨波陀之阿;故阿有本初不生意之解释。总之密教以阿字为一切声音之根本,遂成绝对表示万有本原之文字而重视之。

  密教除口诵之真言陀罗尼、观心之种子、三摩耶形、尊形外,尚有印契:以手指作种种之结,表种种之意义;此亦自婆罗门教转来者,所谓口真言、身印契、心观念,身口意一致,三密相应者也。印契即目帝罗,婆罗门教已有之;初为单纯动作,不过于祈天祷神攘魔时,口唱祈祷文,以手…

《密教略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