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妙玄要旨

  

大佛頂首楞嚴經妙玄要旨

  

湛山倓虛大師著

  

  

釋迦文佛于法華會上,自述伽陀,嘗謂「每自作是念,以何令衆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蓋諸佛出世本懷,務欲以佛知佛見,普度衆生,奈衆生無始染著,沒在苦海,不得不以叁乘之法,先調伏之。于中爲阿難說楞嚴,爲舍利弗須菩提說般若,皆示究竟佛知佛見,最後自說法華,暢達本懷,豈非欲令衆生普入如來種智藏海哉。

  

湛山大師乘願再來,未出家前,已精究楞嚴,出家後,從天臺圓教發明心地,大開圓解。得圓解已,深體釋尊之旨,獨居深念,雲何能以世人易曉通俗語文,暢達諸佛深圓固妙之理。乃于住止哈爾濱時,成茲大佛頂經妙玄要旨。民國十八年谛閑大師傳戒哈埠,得閱此作,深爲印許。今幸于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宣講此經會上,從諸善信之請,而刊布之。

  

諸佛如來發明一切因果,乃至世間所有,因心成體,唯心所現。而諸衆生依結根爲業識,遺元明之識精。由是妄覺所覺,妄爲明覺,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結業相纏,死生相續。若能開悟性淨妙常,不于「知見立知」,惟行「知見無見」,斯根塵識心,應時銷落,而涅槃無漏真淨現前,此爲楞嚴一經之大旨。蓋本知見者,開佛知見也。能所知見者,衆生知見也。大師精研是經,發明衆生知見二重能所。必能推能緣之心,與所推所緣之境,雙雙銷盡,方能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馴至根塵迥脫,一心妙寂,叁藏圓彰。至以大佛頂妙叁摩提,括盡一切世間之法,豈非以世人易曉之名言,曲達深圓固妙之理體乎。又以十番作淺深釋解,無非欲令大衆易了,更依方等經教義,四教並一談,淺深同說法,斯亦不違經旨。此作雖寥寥短篇,吾知所被機緣必甚廣大,謹代陳諸善信之願,祝大衆覺海圓澄。民國第一庚子歲十月朔日弟子陸能誠敬述

  

大佛頂經妙玄要旨

  

如來說法四十九年的一代時教,經弟子們叁次所集結的經典,皆是依著實相的理體,而權立假名,借著假名,而诠顯實相的理體。它所以要立名顯體的動機,是由于觀察世界上的一切諸行,生、住、異、滅,皆是循著自然的軌律,不假造作,法爾如此的。「是法住法位,世界相常住。」如來悟證了這種原理,所以才立名垂教,令一切有情也證悟這個原理,開佛的知見。「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這是如來示現出世一大事因緣的底蘊。

  

因此一大藏的經義,皆是以教、行、理叁者,互爲因緣。以緣起來說,即如世尊示現,以至悟道,可以說是教理因諸行而起的。因爲「教攝假名」,「理具實體」,由此可知諸行爲名與體的生起主因。

  

這部經何以名爲大佛頂呢?因爲世界上現行的一切法,林林總總均是大佛頂的理體。大佛頂,叁個字,就是一切法的代名辭。一切法到了不同以心思,不可以口議的階段,就是理體。替代這不可思議之理的,就名妙。證到這種妙境,必須由現行諸法中,略簡去、了不可得之門。替代這不可得之意義的就名玄。玄、能破大佛頂之了不可得。妙、能顯現大佛頂的不可思議。不是離了大佛頂,別有妙玄。也不是離了妙玄,別有世界。更不是離了世界,別有大佛頂。根據以上的義理,隨便舉出一法,皆爲大佛頂的妙玄。可以說世界上的一切法,唯有大佛頂才能诠釋詳盡。

  

大者、無外、(沒有外境)方配稱大。佛、就是覺。頂者、是表相。相、能攝盡一切色法。覺、能攝一切心法。無外、能兼攝色心二法。因爲色心二法,是不即不離的,關拓出去,有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種種法。而無外能把這一切法,兼收並蓄,包含周遍,攝盡無遺,所以稱爲大。但是大,並沒有他自己的個體。他是借著佛頂的體而爲體。佛頂、也非二用,乃是分大作二用。非一、非二、非叁,即一、即二、即叁,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因爲這個緣故,所以說大佛頂爲最能诠釋諸法的名啊。

  

就按世間上現行的一切法,爲大佛頂所诠釋的來說吧。譬如一個人的生命,必須具足暖(體溫),息(呼吸),識(知覺)叁種法,才能組成一個人的生命乃是一中具叁,叁法成一。若但說識只是識,若是沒有暖相。識向何處寄托?若再沒有氣息諸相,那末、識就無所識了。寄托的處所尚沒有,以什麼來顯識呢?因爲識的本身,不能獨自成識,所以不能說是一。而暖相也不能孤立,他是隨著識才生起的,不落先後,根本上也沒有兩個頭緒,所以也不是二。再如氣息,他是依著暖和識,才成息體。暖與識,也仗著氣息,方能生存。倘若咽了氣,識與暖自然也消滅了。若是暖相滅了,息與識也非斷離不可。這叁種法,生則同生,滅則同滅,不分先後,所以說也不是叁。

  

然而這叁種法,因爲行相並不相同,也可以說是叁。暖與息雖有相,而沒有知覺。識有知覺,而無相同見,也可以說是二。暖與息的用與相雖不同,但是「萬法唯識」,一切法皆是唯識所變,暖、息、縱然歸于斷滅,而藏識(第八識)永遠不能消滅,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基于以上的理由,所以說非一、非二、非叁。即一、即二、即叁。暖、息、有相可尋,就是「頂」。意識爲覺,就是「佛」。覺相不二,就是「大」,綜括起來,就是大佛頂。

  

以上是借著有情的動物,來證顯大佛頂的妙玄。再以無情的化合物來論吧。例如太陽,有輪、有光、有暖、輪相就是「頂」。光有功用,就是「佛」。而輪相、光、皆攝在暖體中,才能蒸發暖氣,就是「大」。這叁法不即、不離、不一、不異。即、離、一、異、了不可得,故謂之玄。即、離、一、異、不司擬議忖度,故謂之妙。這豈不是大佛頂之妙玄嗎?

  

或問。即、離、一、異、本來是普通的話,平常的事,而佛教偏要說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牽強湊合,以成妙玄,這是什麼意思?

  

答,世上的人,說即說離,說一說異,均是徒有其說,毫無真理,更沒有事實。把妄當作真,完全是妄言戲論,這就是迷惑。要知道佛教所立的言論,如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等等學說,並不是虛立其說,乃是實有真理,確有事實可查,才立之爲玄言妙論。有智慧的人,若肯用心去參考研討,不難找到實在的證據,自然就不疑惑了。不疑惑,就是智慧。若仍執迷不信,可再就各種物質及心想,加以推論,自然就明白了。先以動物來比量。就如人的體質與心想,可以說是即耶、離耶、一耶、異耶?若說是即,那末、體質、就是心嗎?心就是體質呢?若說是離,試問心離了體嗎?抑是體離了心呢?若說是一,是心一嗎?是體一呢?若說是異,是心異嗎?是體異呢,是心體一異呢?若說身體就是心想。但是身體爲血肉所組成,血肉豈能思維造意。若說心想就是身體,而心想只能思維,並無形相可見。基于以上的意義,所以佛立的言教,說是不即。若說心離了體,那末、知識就無處寄托。若說體離了心,試問知痛癢的是誰?因此佛說也不是離。若說心是一的,但爲什有四相的分別,八識的殊異?若說體是一的,而手足髒腑,各有專名,血肉筋骨,各有各的形相。若說心是異的,而善善惡惡皆是一心所造。若說體是異的,但是四肢百骸,只是一個身相。由于以上種種的義理,所以說不即不離,不一不異。這是以動物來比量,證顯大佛頂的妙玄。

  

再就植物來論斷,譬如一株禾谷,他的本身,具足了種籽、根、莖、谷實、等相,若說是即,爲什麼谷種不即是根莖?若說是離。應該離了谷種,另外能生起根莖。若說是一,根與莖的形相,並不相同,不能說是一。若說是異,只是一株禾谷,焉能說是異。因此所以說不即不離,不一不異。如是辯證,足征佛的教義,實有真理,確有其事實上之妙玄啊。

  

因爲世人對妙玄二字多悞解了,以爲怪誕神奇才是妙,罕聞深奧才是玄,不了解妙玄的本義,所以才分別忖度世上的一切法,爲即爲離,爲一爲異,積習難返,糊塗到家,因此佛斥爲顛倒衆生,同憐憫者。佛的經教,闡明世上的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妙玄,破除世人的妄執,教化衆生,轉識成智,了生脫死,這就是佛出世的本懷。

  

或問,以上所談的均爲世界上的衆生法,縱然能研究到妙玄之處,與出世間的佛法,有什麼關系呢?

  

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關系,本來是不一不異的,所以名之爲世、出世間,就是即世出世,不同執一與執異。爲什麼呢?若說世間與出世間是一,就不應言出。若說是異,也不應言出。一過是什麼緣故?因爲既稱爲一,當然就沒有二相,更沒有彼此,既沒有彼此,怎麼能說有出呢?

  

有兩個不同的環境,才能說是異。出、非世出,既不是脫離了這個世間,怎麼能說是出世呢?所以皆不應言出。因爲世、出世間的關系,是不一不異,才名世、出世間,這就是诠顯大佛頂門妙玄。

  

再把佛與衆生不一不異的關系解釋解釋。若說佛與衆生是一的,那末,衆生何用再學佛。若說佛與衆生是異的,那末、衆生就不能成佛。爲什麼呢?佛與衆生既然是一的,衆生就是佛,何用再學佛。佛若與衆生是異的,那末、衆生就沒有成佛的條件,…

《大佛頂首楞嚴經妙玄要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念佛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