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種下佛緣。修出世福。竟至今生出家參訪。自從頓悟。明了無生無滅之理。則諸榮辱。何憂何喜呢。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優遊靜坐野僧家。阒寂安然實潇灑。
此文乃永嘉禅師自述行藏機緣成熟則度。機緣未熟則息。不以有緣爲榮則喜,不以無緣爲辱則憂。所以機緣熟時。不辭勞苦度化。機緣不熟即入山休息。要入深山住阿蘭若(譯無喧嘩處)選铎岑崟(音吟)高山人不易到。隱于幽邃人不得見。長松之下。其松子最美。可代食充饑。若沈悶時。頗可優遊消遣。遊倦時靜坐于同參道友。山野僧家。乃得阒寂安居。寶潇灑也。
覺即了。不施工。一切有爲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此文又勸。既然修行。要修無爲法。一安樂永遠安樂。與一切有爲法大不相同。無爲法者一覺即了。不用施設修行功夫。若專修有爲法者。著相濟人利物時。或作公益等事。自著有功德。以致多人頌揚。受人稱贊爲榮等意。此之謂著相。心中一著相。則謂之住相布施。相有生滅。即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因天上之福有相。以有相,與有相相應。故曰有相布施。將來必生在天上享福。然天上之福。既有享盡之時。猶如仰箭在虛空中射。箭矢上行。全仗有限弓弦之力。力盡則墮。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爲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此文繼上文。明修有相之福。喻以箭射虛空。力盡即墜。必墜于下界。五道之中。皆有煩惱。不能如意等事。以是比較爭似無爲實相門。此謂無爲法。不用力。不勞心。爲入諸法實相之門徑。按實相者。即指世界一切之有相無相。般般樣樣。皆是實相。但人不明白。亦不承認。所以者何。以其自開知識以來。只執有相、有爲有所用。而不知、無相、無執、無不能。若不信哪。當時即可校證。勘實。就在現前。好明白的事實上。人的眼睛能見現前之物相。皆執爲是有形相的眼睛、能見。誰能明白是眼睛的見性呢。此性原本無相無名。只可以見表其性。而名見性。若眼無見性。雖有眼而不能見。可以有睜眼的死人證之。則可證實、無相、無執、無不能。雖如是亦不可充足爲實相。何以故。若無眼睛。單以見性。而無寄托之處。亦不成見性。則可知有相有所用。無相無不能。以其能所未亡故。推求至此亦不可執爲實相。能所未亡即屬有爲。不能證諸法實相。不勞心不用力。心境皆屬現量。即謂之實相。如是推究。俾人不致錯悞。況其偏執有相。與實相去之遠矣。爭能似無爲實相門。不超則已。若一超則直入如來之地位呀。所謂如來者。乃諸法各以如之本位如來。故佛說法,皆以如爲是。而結集諸經。同以如是爲法體。若問佛從何來。乃從如而來。法從何來。亦從如而來。盡虛空遍法界群相紛紛從何而來。亦從如而來。則可知何處不是如來之地位。又何法不是如來之地位呀。豈不是一切法皆是佛法呢。如是會之則不負永嘉禅師之作證道歌了。
但得本。不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但得本者。以明心見性爲本。不愁末者。以神通妙用爲末。如淨琉璃含寶月者。琉璃如末。寶月如本。又以解如意珠。喻如璃琉含寶月。以譬全體大用。全體者自利。利他者度化衆生。以如是修證。則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爲。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此承上全體大用。已證叁德。任意逍遙。故曰。江中月照。松林風吹。永夜清宵。毫無塵事所擾。佛性已證般若德。戒珠已證法身德。心地印已證解脫德。叁德秘藏。無爲而證。乃是窮子今日方認親父。接受故有的家當。不思而得。無爲而成。雖霧露雲霞亦無纖毫寒濕障礙。皆成清涼受用。如體上衣。其他萬事萬物。無一不是全體受用。美矣哉。善矣哉。烏乎。複有無量無邊的窮子。皆不肯認其親父。奈何奈何。
降龍缽。解虎錫。兩钴金環鳴曆曆。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迹。
此文以表神通妙用。大小乘聖人。證果後。皆有神通。惟妙用不同。小乘之神通須作意。而大乘神通出于無心。其降龍伏虎有事理之分。由理備而後事成。理備于心。事成于相。無論大小乘。若實修行。先要在心理上。降龍伏虎。以龍性最淫。以喻行人之淫欲。以戒淫,如有降龍之力。虎性最瞋。以喻行人之瞋心。以戒瞋,如有伏虎之力。若行人于心理上。果能降伏淫欲瞋心。則謂之降龍伏虎。果能作到。心理純成。于事實上。即能降龍伏虎。可見其事理不二。雖小乘若證到四果阿羅漢。皆能降龍伏虎。必須作意。若大乘不作意而即降伏。曰降龍缽者。曾用過缽降龍。將龍收于缽內。解虎錫者。用錫杖將二虎分開而去。如世尊度迦葉波時迦葉不信。將佛安于火龍石窟。龍欲害佛。鱗甲生火熾然。世尊起慈心。現叁昧火。火龍毒火返自燒身。無處逃避。唯見世尊。寶缽中有清涼水。乃自身投于缽內。故名降龍缽。解虎錫者。有高僧稠禅師。在懷州習定。見二虎鬥。即以錫杖分解之。二虎各自分去。遂名之解處錫。兩钴金環嗚曆曆者。按佛製專修行者。皆要持錫杖。以勵行人自警。于時心裏不忘降龍伏虎也。按錫杖有大小乘之分。大乘錫杖有兩钴者。以表真俗二谛。各钴有叁環。共成六環。以表六度。又小乘用四钴者。以表苦集滅道四谛。每钴有叁環。共成十二環。以表十二因緣。皆是自警之義。如中華古之聖賢用座右銘義。金環鳴曆曆者。以聲自警。不是標形虛事持者。以明不是虛演故事。乃是如來我佛。親自傳留寶杖。以爲實在蹤迹。故永嘉禅師訪六祖時。曾持錫杖見之。于是說明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凡修道者。皆是求真斷妄。今何相反。此專發明悟證之後。如腳踏實地。則不辭苦口。將此真實義意。千方百計說之。俾後學不囿苦修。因自徹底明之諸法性空。故以色心二法代表。乃曰了知二法無空相。意在不但無相。而亦無空。又不但無空。連不空亦無。以此叁無。代表無盡之無亦無。則無可言說。同歸納于不可思議。這就是如來之真實相。
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繼續上又。「無相無空無不空。」惟恐後學難解。或誤解。故以譬喻解之。以吾人心。若不執迷。受色身所局。專以心會。如大光明鏡。以此心鏡之光明。鑒照十方無所障礙。廓然一切。瑩明透徹。周遍恒河沙數。無量叁千大千世界等。並其萬象森羅的影相。皆現在我心鏡光明之中。連此鏡中影象。與鏡光通成一體。遂成一顆圓光。光中有影。影中有光。不分彼此。非內非外。吾人能如是會之。則可知「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通是現量境界。若再執絕生佛假名之義。及無自他形相之義。則又墮于空
邊了。
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棄有著空病亦然。還是避溺而投火。
此文惟恐悞解。偏于空邊。故警之。若豁然偏達于空。則容易撥無因果。恐魯魯莽莽悠悠蕩蕩。不知不覺招萬劫災苦。飛殃橫禍。若再專于棄有著空。雖未撥無因果。而所受之病亦然。與撥無因果者相同。還是如同避于沈溺之災。而反投于火焚之禍。故應戒之勉之。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僞。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爲子。
若不明佛事門中。不取一法。不舍一法。則永爲門外漢哪。竟不知舍即是妄。取更非真。何以故。以其取成機巧。舍即虛僞。所以者何。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以世間法。而立絕待。世間法依絕待。而成對待。其取舍真妄皆屬對待。其不去妄想不求真等是絕待的。此絕待以世間法而立。世間法是對待的。此對待以佛法而成。若再進一步。則佛法與世間法亦是對待的。佛曰。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若參學的人不在此處看眼。不了此義。以對待法而修行。真成認賊爲子了。那有好時光可過呢。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是以禅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此文承上錯認賊盜作親生子。當然將家財盜盡。故以此作比喻。所謂損法財者。以佛所說之法。能資助行人之…
《永嘉玄覺禅師證道歌略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