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种下佛缘。修出世福。竟至今生出家参访。自从顿悟。明了无生无灭之理。则诸荣辱。何忧何喜呢。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然实潇洒。
此文乃永嘉禅师自述行藏机缘成熟则度。机缘未熟则息。不以有缘为荣则喜,不以无缘为辱则忧。所以机缘熟时。不辞劳苦度化。机缘不熟即入山休息。要入深山住阿兰若(译无喧哗处)选铎岑崟(音吟)高山人不易到。隐于幽邃人不得见。长松之下。其松子最美。可代食充饥。若沉闷时。颇可优游消遣。游倦时静坐于同参道友。山野僧家。乃得阒寂安居。宝潇洒也。
觉即了。不施工。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此文又劝。既然修行。要修无为法。一安乐永远安乐。与一切有为法大不相同。无为法者一觉即了。不用施设修行功夫。若专修有为法者。着相济人利物时。或作公益等事。自着有功德。以致多人颂扬。受人称赞为荣等意。此之谓着相。心中一着相。则谓之住相布施。相有生灭。即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天上之福有相。以有相,与有相相应。故曰有相布施。将来必生在天上享福。然天上之福。既有享尽之时。犹如仰箭在虚空中射。箭矢上行。全仗有限弓弦之力。力尽则堕。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此文继上文。明修有相之福。喻以箭射虚空。力尽即坠。必坠于下界。五道之中。皆有烦恼。不能如意等事。以是比较争似无为实相门。此谓无为法。不用力。不劳心。为入诸法实相之门径。按实相者。即指世界一切之有相无相。般般样样。皆是实相。但人不明白。亦不承认。所以者何。以其自开知识以来。只执有相、有为有所用。而不知、无相、无执、无不能。若不信哪。当时即可校证。勘实。就在现前。好明白的事实上。人的眼睛能见现前之物相。皆执为是有形相的眼睛、能见。谁能明白是眼睛的见性呢。此性原本无相无名。只可以见表其性。而名见性。若眼无见性。虽有眼而不能见。可以有睁眼的死人证之。则可证实、无相、无执、无不能。虽如是亦不可充足为实相。何以故。若无眼睛。单以见性。而无寄托之处。亦不成见性。则可知有相有所用。无相无不能。以其能所未亡故。推求至此亦不可执为实相。能所未亡即属有为。不能证诸法实相。不劳心不用力。心境皆属现量。即谓之实相。如是推究。俾人不致错悞。况其偏执有相。与实相去之远矣。争能似无为实相门。不超则已。若一超则直入如来之地位呀。所谓如来者。乃诸法各以如之本位如来。故佛说法,皆以如为是。而结集诸经。同以如是为法体。若问佛从何来。乃从如而来。法从何来。亦从如而来。尽虚空遍法界群相纷纷从何而来。亦从如而来。则可知何处不是如来之地位。又何法不是如来之地位呀。岂不是一切法皆是佛法呢。如是会之则不负永嘉禅师之作证道歌了。
但得本。不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但得本者。以明心见性为本。不愁末者。以神通妙用为末。如净琉璃含宝月者。琉璃如末。宝月如本。又以解如意珠。喻如璃琉含宝月。以譬全体大用。全体者自利。利他者度化众生。以如是修证。则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此承上全体大用。已证三德。任意逍遥。故曰。江中月照。松林风吹。永夜清宵。毫无尘事所扰。佛性已证般若德。戒珠已证法身德。心地印已证解脱德。三德秘藏。无为而证。乃是穷子今日方认亲父。接受故有的家当。不思而得。无为而成。虽雾露云霞亦无纤毫寒湿障碍。皆成清凉受用。如体上衣。其他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全体受用。美矣哉。善矣哉。乌乎。复有无量无边的穷子。皆不肯认其亲父。奈何奈何。
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此文以表神通妙用。大小乘圣人。证果后。皆有神通。惟妙用不同。小乘之神通须作意。而大乘神通出于无心。其降龙伏虎有事理之分。由理备而后事成。理备于心。事成于相。无论大小乘。若实修行。先要在心理上。降龙伏虎。以龙性最淫。以喻行人之淫欲。以戒淫,如有降龙之力。虎性最瞋。以喻行人之瞋心。以戒瞋,如有伏虎之力。若行人于心理上。果能降伏淫欲瞋心。则谓之降龙伏虎。果能作到。心理纯成。于事实上。即能降龙伏虎。可见其事理不二。虽小乘若证到四果阿罗汉。皆能降龙伏虎。必须作意。若大乘不作意而即降伏。曰降龙钵者。曾用过钵降龙。将龙收于钵内。解虎锡者。用锡杖将二虎分开而去。如世尊度迦叶波时迦叶不信。将佛安于火龙石窟。龙欲害佛。鳞甲生火炽然。世尊起慈心。现三昧火。火龙毒火返自烧身。无处逃避。唯见世尊。宝钵中有清凉水。乃自身投于钵内。故名降龙钵。解虎锡者。有高僧稠禅师。在怀州习定。见二虎斗。即以锡杖分解之。二虎各自分去。遂名之解处锡。两钴金环呜历历者。按佛制专修行者。皆要持锡杖。以励行人自警。于时心里不忘降龙伏虎也。按锡杖有大小乘之分。大乘锡杖有两钴者。以表真俗二谛。各钴有三环。共成六环。以表六度。又小乘用四钴者。以表苦集灭道四谛。每钴有三环。共成十二环。以表十二因缘。皆是自警之义。如中华古之圣贤用座右铭义。金环鸣历历者。以声自警。不是标形虚事持者。以明不是虚演故事。乃是如来我佛。亲自传留宝杖。以为实在踪迹。故永嘉禅师访六祖时。曾持锡杖见之。于是说明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凡修道者。皆是求真断妄。今何相反。此专发明悟证之后。如脚踏实地。则不辞苦口。将此真实义意。千方百计说之。俾后学不囿苦修。因自彻底明之诸法性空。故以色心二法代表。乃曰了知二法无空相。意在不但无相。而亦无空。又不但无空。连不空亦无。以此三无。代表无尽之无亦无。则无可言说。同归纳于不可思议。这就是如来之真实相。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继续上又。「无相无空无不空。」惟恐后学难解。或误解。故以譬喻解之。以吾人心。若不执迷。受色身所局。专以心会。如大光明镜。以此心镜之光明。鉴照十方无所障碍。廓然一切。莹明透彻。周遍恒河沙数。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等。并其万象森罗的影相。皆现在我心镜光明之中。连此镜中影象。与镜光通成一体。遂成一颗圆光。光中有影。影中有光。不分彼此。非内非外。吾人能如是会之。则可知「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通是现量境界。若再执绝生佛假名之义。及无自他形相之义。则又堕于空
边了。
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着空病亦然。还是避溺而投火。
此文惟恐悞解。偏于空边。故警之。若豁然偏达于空。则容易拨无因果。恐鲁鲁莽莽悠悠荡荡。不知不觉招万劫灾苦。飞殃横祸。若再专于弃有着空。虽未拨无因果。而所受之病亦然。与拨无因果者相同。还是如同避于沉溺之灾。而反投于火焚之祸。故应戒之勉之。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若不明佛事门中。不取一法。不舍一法。则永为门外汉哪。竟不知舍即是妄。取更非真。何以故。以其取成机巧。舍即虚伪。所以者何。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以世间法。而立绝待。世间法依绝待。而成对待。其取舍真妄皆属对待。其不去妄想不求真等是绝待的。此绝待以世间法而立。世间法是对待的。此对待以佛法而成。若再进一步。则佛法与世间法亦是对待的。佛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若参学的人不在此处看眼。不了此义。以对待法而修行。真成认贼为子了。那有好时光可过呢。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此文承上错认贼盗作亲生子。当然将家财盗尽。故以此作比喻。所谓损法财者。以佛所说之法。能资助行人之…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