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骨刚人不顾。
此文承上文发挥。信解修证之后。应发心续佛慧命。度人利己。而知音者有几。故曰。常独行。常独步。倘有知音达者。方可同游此涅槃大路。调人必先调己。调己必须遵古。遵古要目神清气爽。道风自高。游走十方。当然面貌憔顇。骨气要刚。不希他人照顾。此乃行菩萨道之梵行也。行证有五。一者圣行。(二乘行之)二者梵行。(大乘菩萨行之)三者第一义天行。(佛乘行之)四者婴儿行。(佛果后。倒驾慈航行之。如释迦佛。引导众生。从兜率降王宫。出家成道等。)五者病行。(如调达作恶反度众生者行之。)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此文承上发心。修梵行行菩萨道。发心要作后学榜样。以身为模范。当知既为释迦弟子。应以佛为模范。佛将国王太子极端富贵舍弃。我等若再贪蝇头之微利。则与佛之志愿距离太远。有何颜立于门下。必须甘心受贫。则不愧称为释迦门下弟子也。犹须自知口称贫僧为是。若究其实以道德为真富贵。岂贫矣哉。故甘受世间之贫。甚至身上常常披着褴缕麻褐之衣。又谁能知佛之大道无边。心中包藏有太虚宽广无价的珍宝哪。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疑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此段承上文。以表佛的家务。说明此无价珍。非世间有价之珍宝。用之有穷有尽。竟致世人贪得竞争。无止无休。今说明此无价的珍宝。用之无尽。不致世人竞争者。乃因用之利物(物者乃众生之别名)应机而发。适其用者。无穷无尽。因其发给者。始终无有吝惜。其所发的。乃是合盘托出。人人本有的家当。通身的技能职业。一者指其本具的三身。(清净法身。遍满一切处。圆满报身。以大恩而克大果。百千亿万应化身。应机教化众生。)又四智者。一、前五识转成所作智。二、意识转妙观察智。三、末那识转平等性智。四、阿赖耶识转大圆镜智。为诸识之具体。故曰体中圆也。此属明心见性。纯一大乘家当。八
解六通心地印者。乃中下二乘家当。仅能明心未能见性。只修八解脱证六通。此但以明心地为印证。有修有证。六通者。一、天眼通。能观一小世界。二、天耳通。闻四洲众生之语言。三、他心通。知众生之思想。四、宿命通。能知众生宿世因果。五、神足通。一少时间。能数万里往还。六、漏尽通。永不堕三界世间六道输回之苦。八解脱者。乃超出三界之观法。欲知之。可察大辞典。或教乘法数。从佛在世时。小乘人常谤大乘。佛入灭后。乃至今时谤之尤甚。上士者。智慧锋利。一得果决。一切尘缘。一切了脱。其中下二乘人。多疑则谤。谤则不信。惟愿独善其身。但自怀中解垢衣。即指其修八解脱等法。或证六通独善其身。谁能向外度化众生。夸讲精进。六度之法耶。其反对大乘者。只可随他毁谤。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目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镕顿入不思议。
此文承上小乘毁谤大乘。行菩萨道者。正好精进忍辱。其他解释错误。以为泛指一切世人毁谤。竟不知乃是中下之士,二乘人诽谤。因其执着八解六通为究竟佛法。故谤四智中道圆理。何以见之。乃错认八解脱。本是小乘声闻缘觉所修之出世法。证到六通即是心地印证。故谤无为圆理。乃谓中下之士。多疑不信。岂是普通世人所能谤之。若不以为然。此八解脱。乃有为之怯。与前无为矛盾。大不相合啦。又但自怀中解垢衣者。以譬喻指其修八解脱者。如解怀中之垢衣呀。于是谁能肯向外边度化众生。及夸讲六度精进。以修布施持戒忍辱等法呢。此正指二乘人之毁谤。如把火烧天空自疲劳。在我闻听恰似饮甘露。(天上不死之药。)随时销灭镕化。顿然即入不思议之妙理矣。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义谓观想恶言诽谤。却是成就我修行之功德。又是成就吾的善知识。若不因此等讪谤。起吾冤亲平等之心。如何能表示无生法忍之慈悲力呢。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此承上文。听恶言。以为是成就之功德。乃吾之善知识也。虽宗下作家。亦须以此忍辱为实行。方成通家。虽教下。善于说法。可谓通家。亦必以闻讪谤。作实行之忍辱。如饮甘露。可谓作家。若但说法。不能忍辱。虽称通家。不名作家。非真通也。若只参禅。不能忍辱。虽称作家。非真作家。而禅亦未通。若得忍辱实行。虽未说教。教亦通了。方是真作家。虽未参禅。禅亦作了。方是真通家。故曰。宗亦通了。教亦通了。作家属定。说家属慧。皆以忍辱为实行。方得定慧圆明。不滞空参禅。空说教了。非但我今日独自通达了。虽恒河沙数诸佛。皆是同以忍辱为实行。故我释迦牟尼佛。先行忍辱。成忍辱仙人哪。
狮予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此承定慧圆明之义。若非上根利智者。焉能领会接受。故用譬喻。以形容之。在法华高会。我佛开权显实。将欲发明诸法实相之理。会中即有五千退席而去。故以佛说法喻如狮吼。五千退席。喻如百兽闻之皆脑裂几乎欲死呀。香象闻之失却步行之威仪。以喻别教三贤钝根菩萨仿徨无归。天龙寂听生欣悦。以喻大开圆解之菩萨。心心相印。乃当时以今比古之义。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此表大开圆解。非同易事。游海涉山寻师访道。不为名利。专为参禅。(静中考虑)自从认得曹溪路者。(曹溪路者地名)乃曹姓家的山地。有一溪水绕山。乃因人杰地灵。六祖惠能大师。在此山上弘扬佛道。于是佛法大兴。成名曰曹溪水。凡有后来学佛法。参禅明心见性者。多谓之饮过曹溪水。或谓认得曹溪路等云云。永嘉禅师曾先学天台教。已竟明心见性。必须有明人证明。因后来参访六祖。见面交谈。机教相叩。承六祖证明。赞之善哉善哉遂即告辞。六祖相留。仅住一宿。后来称名一宿觉者。若欲详知。可看六祖法宝坛经。了知生死不相关者。永嘉禅师参六祖。因礼节稍简。祖曰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意谓何拘小节。)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云如是。如是。由是以承印证生死不相关也。按人之生死本不相干。由古人偏计假名。传递消息。以致令人执以为真。习气染成。牢不易破。所执者。执此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以为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竟以此假合缘影偏执为自身心。竟不知身之皮肉筋骨。是地大所成。身之血脉津液。是水大所成。身之温热燥暖。是火大所成。身之呼吸气息。是风大所成。此乃四大互相假借和合。人执为自身。又执心之欲见何相。是色尘的缘影。心之欲闻何言。是声尘的缘影。身之欲嗅何气。是香尘的缘影。心之欲尝何食。是味尘的缘影。身之欲觉何快。是触尘的缘影。心之欲知何事。是法尘缘影。此相、言、气、食、快、事。乃六尘所遗的形影。吾人错认为自身心。皆属生灭之法。那能免此生死。焉能离苦得乐呢。今已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则妄执四大假合。六尘缘影的身心生死。自不相干了。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此表末后一着。无功用道时。虽身临白刃坦坦然无伤无惧。如六祖。夜被贼人连杀数刀无伤。仍坦坦然而言曰。自负汝财。不负汝命。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也。又初祖达摩。来东土被外道所忌。数次用毒药掺于饮食中毒之。虽受其毒而不死。可谓之假饶毒药也闲闲。则可信。一法不执。身心清净。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犹可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其清浊净染。不相应故。此清净之法。惟是行住坐卧。常住静虑之中。虽语默动静之时。行于安然无事。我师者指释迦佛言。惟因常行忍辱行。经二大阿僧祇劫。得忍辱仙之名。始得见燃灯佛与之授记。将来成佛。可知忍辱行。为成佛之真因哪。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此是永嘉禅师。回思感叹之意。往世已至今生。不知已经几多生死。故曰几回生。几回死。不可得知。生死之中如随波逐浪。忽忽悠欲。那有定止。无非是名利所牵。不知底止。当不知何…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