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玄覺禅師證道歌略解▪P3

  ..續本文上一頁骨剛人不顧。

  

此文承上文發揮。信解修證之後。應發心續佛慧命。度人利己。而知音者有幾。故曰。常獨行。常獨步。倘有知音達者。方可同遊此涅槃大路。調人必先調己。調己必須遵古。遵古要目神清氣爽。道風自高。遊走十方。當然面貌憔顇。骨氣要剛。不希他人照顧。此乃行菩薩道之梵行也。行證有五。一者聖行。(二乘行之)二者梵行。(大乘菩薩行之)叁者第一義天行。(佛乘行之)四者嬰兒行。(佛果後。倒駕慈航行之。如釋迦佛。引導衆生。從兜率降王宮。出家成道等。)五者病行。(如調達作惡反度衆生者行之。)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此文承上發心。修梵行行菩薩道。發心要作後學榜樣。以身爲模範。當知既爲釋迦弟子。應以佛爲模範。佛將國王太子極端富貴舍棄。我等若再貪蠅頭之微利。則與佛之志願距離太遠。有何顔立于門下。必須甘心受貧。則不愧稱爲釋迦門下弟子也。猶須自知口稱貧僧爲是。若究其實以道德爲真富貴。豈貧矣哉。故甘受世間之貧。甚至身上常常披著褴縷麻褐之衣。又誰能知佛之大道無邊。心中包藏有太虛寬廣無價的珍寶哪。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叁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疑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此段承上文。以表佛的家務。說明此無價珍。非世間有價之珍寶。用之有窮有盡。竟致世人貪得競爭。無止無休。今說明此無價的珍寶。用之無盡。不致世人競爭者。乃因用之利物(物者乃衆生之別名)應機而發。適其用者。無窮無盡。因其發給者。始終無有吝惜。其所發的。乃是合盤托出。人人本有的家當。通身的技能職業。一者指其本具的叁身。(清淨法身。遍滿一切處。圓滿報身。以大恩而克大果。百千億萬應化身。應機教化衆生。)又四智者。一、前五識轉成所作智。二、意識轉妙觀察智。叁、末那識轉平等性智。四、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爲諸識之具體。故曰體中圓也。此屬明心見性。純一大乘家當。八

  

解六通心地印者。乃中下二乘家當。僅能明心未能見性。只修八解脫證六通。此但以明心地爲印證。有修有證。六通者。一、天眼通。能觀一小世界。二、天耳通。聞四洲衆生之語言。叁、他心通。知衆生之思想。四、宿命通。能知衆生宿世因果。五、神足通。一少時間。能數萬裏往還。六、漏盡通。永不墮叁界世間六道輸回之苦。八解脫者。乃超出叁界之觀法。欲知之。可察大辭典。或教乘法數。從佛在世時。小乘人常謗大乘。佛入滅後。乃至今時謗之尤甚。上士者。智慧鋒利。一得果決。一切塵緣。一切了脫。其中下二乘人。多疑則謗。謗則不信。惟願獨善其身。但自懷中解垢衣。即指其修八解脫等法。或證六通獨善其身。誰能向外度化衆生。誇講精進。六度之法耶。其反對大乘者。只可隨他毀謗。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目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镕頓入不思議。

  

此文承上小乘毀謗大乘。行菩薩道者。正好精進忍辱。其他解釋錯誤。以爲泛指一切世人毀謗。竟不知乃是中下之士,二乘人誹謗。因其執著八解六通爲究竟佛法。故謗四智中道圓理。何以見之。乃錯認八解脫。本是小乘聲聞緣覺所修之出世法。證到六通即是心地印證。故謗無爲圓理。乃謂中下之士。多疑不信。豈是普通世人所能謗之。若不以爲然。此八解脫。乃有爲之怯。與前無爲矛盾。大不相合啦。又但自懷中解垢衣者。以譬喻指其修八解脫者。如解懷中之垢衣呀。于是誰能肯向外邊度化衆生。及誇講六度精進。以修布施持戒忍辱等法呢。此正指二乘人之毀謗。如把火燒天空自疲勞。在我聞聽恰似飲甘露。(天上不死之藥。)隨時銷滅镕化。頓然即入不思議之妙理矣。

  

  

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讪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義謂觀想惡言誹謗。卻是成就我修行之功德。又是成就吾的善知識。若不因此等讪謗。起吾冤親平等之心。如何能表示無生法忍之慈悲力呢。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

  

此承上文。聽惡言。以爲是成就之功德。乃吾之善知識也。雖宗下作家。亦須以此忍辱爲實行。方成通家。雖教下。善于說法。可謂通家。亦必以聞讪謗。作實行之忍辱。如飲甘露。可謂作家。若但說法。不能忍辱。雖稱通家。不名作家。非真通也。若只參禅。不能忍辱。雖稱作家。非真作家。而禅亦未通。若得忍辱實行。雖未說教。教亦通了。方是真作家。雖未參禅。禅亦作了。方是真通家。故曰。宗亦通了。教亦通了。作家屬定。說家屬慧。皆以忍辱爲實行。方得定慧圓明。不滯空參禅。空說教了。非但我今日獨自通達了。雖恒河沙數諸佛。皆是同以忍辱爲實行。故我釋迦牟尼佛。先行忍辱。成忍辱仙人哪。

  

  

獅予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此承定慧圓明之義。若非上根利智者。焉能領會接受。故用譬喻。以形容之。在法華高會。我佛開權顯實。將欲發明諸法實相之理。會中即有五千退席而去。故以佛說法喻如獅吼。五千退席。喻如百獸聞之皆腦裂幾乎欲死呀。香象聞之失卻步行之威儀。以喻別教叁賢鈍根菩薩仿徨無歸。天龍寂聽生欣悅。以喻大開圓解之菩薩。心心相印。乃當時以今比古之義。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爲參禅。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此表大開圓解。非同易事。遊海涉山尋師訪道。不爲名利。專爲參禅。(靜中考慮)自從認得曹溪路者。(曹溪路者地名)乃曹姓家的山地。有一溪水繞山。乃因人傑地靈。六祖惠能大師。在此山上弘揚佛道。于是佛法大興。成名曰曹溪水。凡有後來學佛法。參禅明心見性者。多謂之飲過曹溪水。或謂認得曹溪路等雲雲。永嘉禅師曾先學天臺教。已竟明心見性。必須有明人證明。因後來參訪六祖。見面交談。機教相叩。承六祖證明。贊之善哉善哉遂即告辭。六祖相留。僅住一宿。後來稱名一宿覺者。若欲詳知。可看六祖法寶壇經。了知生死不相關者。永嘉禅師參六祖。因禮節稍簡。祖曰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意謂何拘小節。)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師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雲如是。如是。由是以承印證生死不相關也。按人之生死本不相幹。由古人偏計假名。傳遞消息。以致令人執以爲真。習氣染成。牢不易破。所執者。執此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以爲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竟以此假合緣影偏執爲自身心。竟不知身之皮肉筋骨。是地大所成。身之血脈津液。是水大所成。身之溫熱燥暖。是火大所成。身之呼吸氣息。是風大所成。此乃四大互相假借和合。人執爲自身。又執心之欲見何相。是色塵的緣影。心之欲聞何言。是聲塵的緣影。身之欲嗅何氣。是香塵的緣影。心之欲嘗何食。是味塵的緣影。身之欲覺何快。是觸塵的緣影。心之欲知何事。是法塵緣影。此相、言、氣、食、快、事。乃六塵所遺的形影。吾人錯認爲自身心。皆屬生滅之法。那能免此生死。焉能離苦得樂呢。今已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則妄執四大假合。六塵緣影的身心生死。自不相幹了。

  

  

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我師得見燃燈佛。多劫曾爲忍辱仙。

  

此表末後一著。無功用道時。雖身臨白刃坦坦然無傷無懼。如六祖。夜被賊人連殺數刀無傷。仍坦坦然而言曰。自負汝財。不負汝命。所謂縱遇鋒刀常坦坦也。又初祖達摩。來東土被外道所忌。數次用毒藥摻于飲食中毒之。雖受其毒而不死。可謂之假饒毒藥也閑閑。則可信。一法不執。身心清淨。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猶可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以其清濁淨染。不相應故。此清淨之法。惟是行住坐臥。常住靜慮之中。雖語默動靜之時。行于安然無事。我師者指釋迦佛言。惟因常行忍辱行。經二大阿僧祇劫。得忍辱仙之名。始得見燃燈佛與之授記。將來成佛。可知忍辱行。爲成佛之真因哪。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于諸榮辱何憂喜。

  

此是永嘉禅師。回思感歎之意。往世已至今生。不知已經幾多生死。故曰幾回生。幾回死。不可得知。生死之中如隨波逐浪。忽忽悠欲。那有定止。無非是名利所牽。不知底止。當不知何…

《永嘉玄覺禅師證道歌略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始終心要義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