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爱。远离六尘。比如镜面揩磨尘土净尽,而镜影尘影随无。则镜面放光照天照地。照近照远。如同佛圣。断除五住烦恼。消灭分段变易生死之根。此是用方法比量人心起贪爱之义。再用比较。以明细相法尘。破生相无明烦恼之根。全在今日分明须剖析也。分明者,乃指比方而言。比如拭磨镜面之尘土。能照天地近远之相等。此类是变易生死之根。生相无明也。无非是剖开之比方。所以者何。再用比较。方能析出生相无明。何以故。拭尘磨泥,乃有为之法。又能照所有天地等。乃属能所未亡。又尘去明生乃生灭之法。举些三义。代表世界一切所有。无非对待而起。皆是生相无明。故佛法超伦绝待。离过绝非。决定在言外思义。教外明宗。以对待故有独立。因高低故有平等。若离对待。则高低等一切言说皆不得成立。且如以高独立。则一高一切高。而高外无非高。无非高对高。则高之名,即不可得。名不可得。则教何立。如佛以世间诸法皆说到不可言处。故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强名圆理。以表无始终。无高低等。若在此超伦绝待之中。讨得个消息。则与圆理可作商量。何以故。以-切世间法,皆是圆理故。所谓世间法者。总不离伦序对待。指其超伦序绝对待。即是佛法之圆理也。超绝两法。全在消息。所谓消者。消灭偏计执之对待。息者。歇息依他起之伦序。以有伦序。必有攀缘。以有对待。必起竞诤。修行人,起心内之攀缘竞诤。岂能修行。世间人,起身外之攀缘竞诤。安得清平。所谓佛法不离世间法。会用者,世法即是佛法。不会用者,佛法即是世法。此二法各无始终内外。故假定名。谓之圆理。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此段承上说明教人醒悟。谁无念谁无生者。意谓佛经有成言教人。心无妄念。理悟无生。乃是随世间人情常以对待知识。妄念纷飞。故教其先止妄念。再悟心理。所谓先止粗心妄想。后悟对待心理。权以方便之法。俾修人天之道。先享人天之福。便信浅近因果。不退信根。或见有小机成熟者。始敢发明,出世对待心理。超出人天之道。及超度四恶趣(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若遇大根性机缘成熟者。方可用超伦绝待之法。征明无言说道。故言谁能无念。谁能无生。纵让诸佛菩萨。他也未离开念。他也未离开世间的生死。何以故。就按释迦佛来说。他是四月初八日。在无忧树下从摩耶夫人右胁所生。活到八十岁二月十五日。说完涅槃经。在双林树下而死。这不是一个铁证么。既然未离生死。这一切经教。为什么教人了生死呢。哈哈、殊不知这是教人了生死。何曾教人离生死呢。若离是离不开的幻化相啊。若了是明了、就是啦。何尝有生死呢。这生死原是古今之人假定的名辞。传留消息。究其实就是个幻化相。世人认为实有。若如是说。为什么人皆乐生怕死呢。仍是由古人之偏计的名相。而起了今人的执着。执以为真。再起着住,念念不忘。粘湛发知难舍。又不知归命复理。临命终风刀解体之时。痛苦万状。致人见之惊啼。故起乐生怕死之心。又不知死后归宿。当然恐惧。此解谁无生之意。惟恐质难。以备问疑。故文拖至此。再合解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当然暗示。若实无念无不念。此念生二法。代表世间一切对待之法。皆成实相。实相即是不可思议。无言说道之佛法。这个机关。可得何人,求取唤开。若开此机关,必须木料所造之人来讯问,此机关可能大开也。举木人不能言问。以表在无言说处。此关方能大开矣。果能以无言说道。成就佛法者。纵求他佛亦能成。或以自己为佛施功亦能成。再求自他共佛便能成。唯求自他不共佛者。因执自己与他佛无干则决不能成。所谓求他方佛者。如修净土信仰西方极乐世界。他那里有阿弥陀佛。曾发大愿。无论何处。有人发心笃信。愿生我处。实行念我。「阿弥陀佛」名号。至临命终时。我决定接引此念佛人莲华化生。同享安乐。共成佛道。若不尔者。我决不成佛。若求详知。可看净土三经。再求自佛者。只是自己施功。或学宗、教、律、密。四大宗。皆能成就。但有早晚不同。若选最成就者。唯属净土法门。何以故。一生佛国。永不堕落故。又兼往生时。多仗佛力。余者皆是自力。再者自他共佛者。乃属大开圆解。生佛不二故。虽然如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诸佛大圆觉。
此段承上节。若悟圆理。无言说道。当以无为而修。先要开放四大。(吾人身之皮肉筋骨。乃是地大所成。血脉津液。是水大所成。温热燥暖。是火大所成。呼吸气力。是风大所成。)吾人偏执四大,为自身相。生生世世以妄想束缚。永未解放。今者实悟圆理。决不偏执四大色身为我。偏观宇宙山河,飞潜动植乃至无量数之三千大千世界之虚空微尘。何处不是本自原有之体呢。莫再于此四大。再用心执把捉了。因无量微尘数之三千大千世界之一切众生。于我同是一个寂灭啦。岂不在此寂灭性中随便吃喝吗。这就作个无忧闲道人。不去妄想不求真了。虽见诸行无常,皆无非是妙有真空啦。这就是佛的大圆觉了。古德云。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决定说。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择叶寻枝我不能。
此段承上六段文所说的这无学无为。无真无妄。无修无证。无人无法。无生无灭。无罪无福。无损无益等。其意在无学无不学。无为无不为。乃至无罪福损益,无不罪福损益等。同归于寂灭性中。无声色处。如何以声言讯问。于色相寻觅呢。若果能认得,这就是声色处寂灭性中。则究竟佛法。已经讯着觅得已。此段文与世大反。惟恐世人不信。故发言决定说。不能含糊儱侗。以表诚实不妄。智理无伪之真僧也。假定有人不肯相信。任其疑情。大加考征。随其直截勘察根本。溯寻源流。无一不是从大乘法宝。由佛之亲口所印证者。皆是从根本采取。我不能寻枝择叶。自误以误人也。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摩尼珠者(译如意珠)因意义而立名。此宝天宫有之。乃随天人心意所现。应用之物。无不随心而现。以此譬喻人心。醒悟世界。宇宙人生。及万物万事。无一样不从心造者。而人不自知。如来者佛之通称。因佛认识宝珠保藏之处。故名之曰如来藏。又佛将此宝珠。亲自收得如来藏里。此段文。人法喻互用也。摩尼珠者喻心也。如来者人心也。如来藏者,人之身觉。属色心二法也。此是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此三者,各各皆名如来藏也。如者不变之体。来者随缘之用。藏者在随缘时即不变。不变时即随缘。以表世间法、六根、六尘、六识。各属一般。无一不然。皆是如来藏里亲收得。此根尘识。乃是三个六般。皆是空而不空。起六种神通妙用。如单论六胜义根。乃是有用无形的。见闻嗅尝觉知。皆是无形真空也。六尘者乃是六根的寄托之处。色声香味触法。皆是不空妙有也。所谓六识者,乃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皆是借浮尘胜义二根而起六般神用。故云空不空也。虽如是之多。无非一颗圆理智光。圆理性色。智光非色。本来理智无分。故云色非色也。
净五根。得五力。惟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教乘之中助道的法有三十七品。大小乘通用之。但用的多少不同。在佛说阿弥陀经。如念佛人。往生到佛国时。其身分属于凡夫。若修行时。仅用二十五品。由五根五力起。至八正道。即不用四念处等十二品。因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皆清净。何须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等。今者证道歌中。所说乃佛法中最上大法。则仅用五根五力十支。所谓五根者。乃「信、进、念、定、慧、」五力之名字者与五根同。由用五根得大效力故。所以名之为五力也。按大乘法难明。修行最为简单。故曰,佛法无边。唯信能入。又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者笃信绝学。无为。无法。无说。以绝学者,谓之勤学。无为者,谓之实行。无法者,谓之妙法。无说者,谓之宣扬。欲求究竟佛法。果能如是信而不退,谓之进。进行不忘谓之念。念而不改谓之定。定而无得谓之慧。能如是的信、进、念、定、慧、者。则可谓之大雄大力。此大雄、大力、从五种深根而起精进。故称为五力也。因恐人不信此无为大法。故又立一反正譬喻。以人的固习皆错误。全是如认镜中目己的形影为我。欲见之是最容易的事。故曰镜里看形影作自己不难。若寻真自己。仍用旧固习对面看。如对水中月影为实我。而欲捉之争能拈举得出。此暗喻智人。举回头来即见明月。并喻观镜中影为真我者。若能转观观者。方见真我。再转喻观水中月影者。举回头来即见真明月矣。以此二法互相譬喻。以无为法。净五根。得五力。何尝有法。唯一笃信而已。故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萨断三障证涅槃。佛证无上菩提果也。故云。惟证乃知难可测量也。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顇…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