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玄覺禅師證道歌略解▪P2

  ..續本文上一頁愛。遠離六塵。比如鏡面揩磨塵土淨盡,而鏡影塵影隨無。則鏡面放光照天照地。照近照遠。如同佛聖。斷除五住煩惱。消滅分段變易生死之根。此是用方法比量人心起貪愛之義。再用比較。以明細相法塵。破生相無明煩惱之根。全在今日分明須剖析也。分明者,乃指比方而言。比如拭磨鏡面之塵土。能照天地近遠之相等。此類是變易生死之根。生相無明也。無非是剖開之比方。所以者何。再用比較。方能析出生相無明。何以故。拭塵磨泥,乃有爲之法。又能照所有天地等。乃屬能所未亡。又塵去明生乃生滅之法。舉些叁義。代表世界一切所有。無非對待而起。皆是生相無明。故佛法超倫絕待。離過絕非。決定在言外思義。教外明宗。以對待故有獨立。因高低故有平等。若離對待。則高低等一切言說皆不得成立。且如以高獨立。則一高一切高。而高外無非高。無非高對高。則高之名,即不可得。名不可得。則教何立。如佛以世間諸法皆說到不可言處。故曰,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強名圓理。以表無始終。無高低等。若在此超倫絕待之中。討得個消息。則與圓理可作商量。何以故。以-切世間法,皆是圓理故。所謂世間法者。總不離倫序對待。指其超倫序絕對待。即是佛法之圓理也。超絕兩法。全在消息。所謂消者。消滅偏計執之對待。息者。歇息依他起之倫序。以有倫序。必有攀緣。以有對待。必起競诤。修行人,起心內之攀緣競诤。豈能修行。世間人,起身外之攀緣競诤。安得清平。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會用者,世法即是佛法。不會用者,佛法即是世法。此二法各無始終內外。故假定名。謂之圓理。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此段承上說明教人醒悟。誰無念誰無生者。意謂佛經有成言教人。心無妄念。理悟無生。乃是隨世間人情常以對待知識。妄念紛飛。故教其先止妄念。再悟心理。所謂先止粗心妄想。後悟對待心理。權以方便之法。俾修人天之道。先享人天之福。便信淺近因果。不退信根。或見有小機成熟者。始敢發明,出世對待心理。超出人天之道。及超度四惡趣(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苦。若遇大根性機緣成熟者。方可用超倫絕待之法。征明無言說道。故言誰能無念。誰能無生。縱讓諸佛菩薩。他也未離開念。他也未離開世間的生死。何以故。就按釋迦佛來說。他是四月初八日。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所生。活到八十歲二月十五日。說完涅槃經。在雙林樹下而死。這不是一個鐵證麼。既然未離生死。這一切經教。爲什麼教人了生死呢。哈哈、殊不知這是教人了生死。何曾教人離生死呢。若離是離不開的幻化相啊。若了是明了、就是啦。何嘗有生死呢。這生死原是古今之人假定的名辭。傳留消息。究其實就是個幻化相。世人認爲實有。若如是說。爲什麼人皆樂生怕死呢。仍是由古人之偏計的名相。而起了今人的執著。執以爲真。再起著住,念念不忘。粘湛發知難舍。又不知歸命複理。臨命終風刀解體之時。痛苦萬狀。致人見之驚啼。故起樂生怕死之心。又不知死後歸宿。當然恐懼。此解誰無生之意。惟恐質難。以備問疑。故文拖至此。再合解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當然暗示。若實無念無不念。此念生二法。代表世間一切對待之法。皆成實相。實相即是不可思議。無言說道之佛法。這個機關。可得何人,求取喚開。若開此機關,必須木料所造之人來訊問,此機關可能大開也。舉木人不能言問。以表在無言說處。此關方能大開矣。果能以無言說道。成就佛法者。縱求他佛亦能成。或以自己爲佛施功亦能成。再求自他共佛便能成。唯求自他不共佛者。因執自己與他佛無幹則決不能成。所謂求他方佛者。如修淨土信仰西方極樂世界。他那裏有阿彌陀佛。曾發大願。無論何處。有人發心笃信。願生我處。實行念我。「阿彌陀佛」名號。至臨命終時。我決定接引此念佛人蓮華化生。同享安樂。共成佛道。若不爾者。我決不成佛。若求詳知。可看淨土叁經。再求自佛者。只是自己施功。或學宗、教、律、密。四大宗。皆能成就。但有早晚不同。若選最成就者。唯屬淨土法門。何以故。一生佛國。永不墮落故。又兼往生時。多仗佛力。余者皆是自力。再者自他共佛者。乃屬大開圓解。生佛不二故。雖然如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諸佛大圓覺。

  

此段承上節。若悟圓理。無言說道。當以無爲而修。先要開放四大。(吾人身之皮肉筋骨。乃是地大所成。血脈津液。是水大所成。溫熱燥暖。是火大所成。呼吸氣力。是風大所成。)吾人偏執四大,爲自身相。生生世世以妄想束縛。永未解放。今者實悟圓理。決不偏執四大色身爲我。偏觀宇宙山河,飛潛動植乃至無量數之叁千大千世界之虛空微塵。何處不是本自原有之體呢。莫再于此四大。再用心執把捉了。因無量微塵數之叁千大千世界之一切衆生。于我同是一個寂滅啦。豈不在此寂滅性中隨便吃喝嗎。這就作個無憂閑道人。不去妄想不求真了。雖見諸行無常,皆無非是妙有真空啦。這就是佛的大圓覺了。古德雲。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華。

  

  

決定說。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擇葉尋枝我不能。

  

此段承上六段文所說的這無學無爲。無真無妄。無修無證。無人無法。無生無滅。無罪無福。無損無益等。其意在無學無不學。無爲無不爲。乃至無罪福損益,無不罪福損益等。同歸于寂滅性中。無聲色處。如何以聲言訊問。于色相尋覓呢。若果能認得,這就是聲色處寂滅性中。則究竟佛法。已經訊著覓得已。此段文與世大反。惟恐世人不信。故發言決定說。不能含糊儱侗。以表誠實不妄。智理無僞之真僧也。假定有人不肯相信。任其疑情。大加考征。隨其直截勘察根本。溯尋源流。無一不是從大乘法寶。由佛之親口所印證者。皆是從根本采取。我不能尋枝擇葉。自誤以誤人也。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摩尼珠者(譯如意珠)因意義而立名。此寶天宮有之。乃隨天人心意所現。應用之物。無不隨心而現。以此譬喻人心。醒悟世界。宇宙人生。及萬物萬事。無一樣不從心造者。而人不自知。如來者佛之通稱。因佛認識寶珠保藏之處。故名之曰如來藏。又佛將此寶珠。親自收得如來藏裏。此段文。人法喻互用也。摩尼珠者喻心也。如來者人心也。如來藏者,人之身覺。屬色心二法也。此是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此叁者,各各皆名如來藏也。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藏者在隨緣時即不變。不變時即隨緣。以表世間法、六根、六塵、六識。各屬一般。無一不然。皆是如來藏裏親收得。此根塵識。乃是叁個六般。皆是空而不空。起六種神通妙用。如單論六勝義根。乃是有用無形的。見聞嗅嘗覺知。皆是無形真空也。六塵者乃是六根的寄托之處。色聲香味觸法。皆是不空妙有也。所謂六識者,乃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皆是借浮塵勝義二根而起六般神用。故雲空不空也。雖如是之多。無非一顆圓理智光。圓理性色。智光非色。本來理智無分。故雲色非色也。

  

  

淨五根。得五力。惟證乃知難可測。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教乘之中助道的法有叁十七品。大小乘通用之。但用的多少不同。在佛說阿彌陀經。如念佛人。往生到佛國時。其身分屬于凡夫。若修行時。僅用二十五品。由五根五力起。至八正道。即不用四念處等十二品。因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皆清淨。何須用觀身不淨。觀受是苦等。今者證道歌中。所說乃佛法中最上大法。則僅用五根五力十支。所謂五根者。乃「信、進、念、定、慧、」五力之名字者與五根同。由用五根得大效力故。所以名之爲五力也。按大乘法難明。修行最爲簡單。故曰,佛法無邊。唯信能入。又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者笃信絕學。無爲。無法。無說。以絕學者,謂之勤學。無爲者,謂之實行。無法者,謂之妙法。無說者,謂之宣揚。欲求究竟佛法。果能如是信而不退,謂之進。進行不忘謂之念。念而不改謂之定。定而無得謂之慧。能如是的信、進、念、定、慧、者。則可謂之大雄大力。此大雄、大力、從五種深根而起精進。故稱爲五力也。因恐人不信此無爲大法。故又立一反正譬喻。以人的固習皆錯誤。全是如認鏡中目己的形影爲我。欲見之是最容易的事。故曰鏡裏看形影作自己不難。若尋真自己。仍用舊固習對面看。如對水中月影爲實我。而欲捉之爭能拈舉得出。此暗喻智人。舉回頭來即見明月。並喻觀鏡中影爲真我者。若能轉觀觀者。方見真我。再轉喻觀水中月影者。舉回頭來即見真明月矣。以此二法互相譬喻。以無爲法。淨五根。得五力。何嘗有法。唯一笃信而已。故心經雲。以無所得故。菩薩斷叁障證涅槃。佛證無上菩提果也。故雲。惟證乃知難可測量也。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顇…

《永嘉玄覺禅師證道歌略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始終心要義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