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

  

湛山倓虚大师著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偈云: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道者,虚通无壅,了无一物,若留尘芥全体则遮,道为之塞。一翳在眼,天花乱坠,众生世界,于此生焉。经云,应生无所住心。又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二祖断臂,求祖安心。祖云:将心来吾与汝安。答曰:觅心了不可得,祖云与汝安心竟。千七百公案,此为东土初案,则觅心了不可得一语,定非闲文。宗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今此初案,独存言诠,所谓心者,不于擎拳坚拂处显示,却向了不可得上承当,以验三心了不可得之文,与祖语全合。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过去已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不住,现在心不可得,未来未生,未来心不可得。如瀑流水,前后续生,剎那不住,故经标宗,无住生心。无住者,虚通无阻,如世道路,利于虚通,若住于道,便为道阻。古德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切众生本具生灭不住念念漂流之心,如鸟行空,不见鸟迹,无过去,无现在,无未来,于三世相,了不可得。有着妄人,妄执三世,法皆实有,此如刻舟求剑,剑去逾远,正复何异。不知此心流注不息,体露堂堂,日用而不知者,无上真实之大道也。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为能造,体本生灭,悟此者,于三世法不着前相,体已灭故,不着今相,剎那未住故,不着后相,未来未生故。遍求三世,体不可得,无以名之,强名无生、无住、梦、幻、影、道。上自诸佛,下逮诸祖,悟道证果,此为必由。百千三昧,无边功德,此为秘藏。大千经卷,尘剎教海,此为源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以言说形容,思量拟议,举念即乖,涉想便非,如是境界,强名曰证。然则,永嘉大师证道矣,而又歌咏以出之,宁非画蛇添足,丰干饶舌,向万里晴空喷云吐雾,千顷碧波兴风作浪乎。今吾湛山老人,以八四之高年,不自知老之将至也,尤恐风浪之不溥,又复作证道歌略解以助之,教涉性相,宗该净禅,粗言细语,显第一义。饮一滴必知大海之味,尝一脔无非太牢之羹,云乎风乎,不离空碧,不即空碧,当机荐取。相得益彰。则证道歌者,有韵之证道歌,略解者,无韵之证道歌。永嘉大师,高座九莲,开颜含笑,见千百年后,尤有助纣伪虐之人,以无韵歌和之,则击节三叹,引吭高歌,老婆故态复作矣。

  

念安拜叙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此段文以无修为修无不修。无证为证无不证。以作佛法彻底之大纲。所以者何。因吾世人之本源即是完全之佛,同居优胜之佛境。不能自知。对自身,及环境,偏起执着。虽有智人悟得修证之法。而不知独立之方。多是用对待法,依他起修。不过证得圣贤而已,了一层分段生死为止耳。若不以此为足。立求上进,亦有成佛之分。若是凡夫修十善者。可得升天享福,福尽仍堕。虽然如是,仍属正道也。最可怜者,旁门外道。妄为人师,以盲引盲。纵得成功,总不过成些妖魔鬼怪而已。噫此非好言他过,乃预防鱼目混珠耳。

  

君不见者。乃偏对学佛的诸君而言。意谓君你见过靡见过呢。这绝学无为的闲道人哪。他已竟学到无可学处。还有什么可为。自然是一个清闲自在的达者。(道人的别称)当然是心内无妄想可去。身外无真理可求。既然如是。何故诸经教义,皆论破无明,见法性呢。须知若有所知,即是无明。若有能见,即非实性。若得能所双亡。而本有之见闻觉知现前。皆成佛性。故曰:无明实性皆佛性也。以如是之能所双亡本觉现前。则证实一切众生之身。皆属本知觉等之幻化。又阿罗汉,以生空智,证析空理为身。三贤菩萨以无尘智,证体空理为身。此幻化身。与两种圣人之空身。即同以妙观察智证到诸佛之清净法身,故曰幻化空身即法身。果能以如是之法身,觉悟明了。那还有众生凡圣万物之分。虽一物之名亦不可得。故曰法身觉了无一物也。所以者何。以其本源皆是自性,不假修成,非从外得,乃天然真实之佛果也。若能如是的觉悟。则色、受、想、行、识、之五蕴。皆如虚空之浮云而空去空来毫无实在。何可执着贪爱不舍。又心内的恶习惯。名贪瞋痴。能埋没吾人的三德。以贪能埋没法身德。瞋能埋没解脱德。痴能埋没般若德。以其损德过快。故名之为三毒也。虽然如是烈害。见不得戒定慧三学。以戒能灭贪。能救起法身。以定能灭瞋。救起解脱。慧能灭痴。救起般若。以三学救起三德,消灭三毒。此三毒原无自体。乃依习气而成。习气更无自体。乃依当人之自性而起。若得戒行有力。消灭贪习等。扶起法身等。而三毒如水上之泡。全泡成水。故曰三毒如水上之泡。可谓虚出虚没也。其戒行如定风之宝珠。若风定则水波不起。而沤泡何来。喻以根本解决故。佛性喻如静水。环境喻如起风。风吹静水成波。而水泡随现。故众生之佛性随世间风俗之环境熏成习惯。故曰无明。乃迷惑烦恼等之总名,实性即佛性也。

  

  

证实相。无人法。剎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此一段文。承上文。「无明实性即佛性」而言。惟恐世人,习惯世论。以对待为真。不易信此超伦绝待之佛法。以其少闻不见故。自悞最上之良缘。故以婆心弘愿。宜此最重之誓言为启世人之信。乌乎。悲矣哉。难矣哉。故略以证实相之果德。出于无明实性即佛性之因。始能达到无我人。分别我执。及俱生我执。并我之分别法执。及俱生法执。云何是分别我执。以人有生已来,专执四大假合之色身为我。故曰分别我执。又连带俱生之我执。既有形色之身。必须衣食住之享受生活。又生思想终在心内发生。流行不息。于是发生认识。执着为我。俱由分别我执生起。故曰俱生我执。又我身之外。复有非我之样式。(虽各种样式总名曰法)故名分别法执。再起去分别种种法执之心。即成俱生法执。乃是最微细之所知障也。如是无此人法分别及俱生二执罄净。而对多生多世所造下之阿鼻(译无间地狱)地狱最重之恶业。在此剎那最少之时间即可消灭。此乃启人之信。以此容易又恐不信。遂以誓言,促人生信。又曰,若将妄语诳众生。(别而言之九法界皆名众生。通而言之十法界亦皆名众生。)佛名无上众生。菩萨名大道心众生。缘觉名孤调众生。声闻罗汉名希果众生。二十八层天人名乐趣众生。世间之人名苦乐众生。阿修罗(译无端正)名瞋斗众生。畜类名愚痴众生。饿鬼名悭贪众生。地狱名苦苦众生。佛界不应在内。此当谓是九法界。若将虚妄不实之语诳骗九法界的众生。即是自招拔舌地狱之苦。其时间最久。当经过虚空微尘之数。及恒河沙数。最多之时。受此拔舌地狱之苦。以如是之恳切普劝众生何所取乎。以实知众生。是我性中之所具故。救众生是救我性中之众生也。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此段发挥圆顿教理。义谓顿然觉悟。乃悟了自觉。此自觉者。非借外缘。若藉外缘。非堕所知觉。即堕能知觉,所知觉者堕偏计执。能知觉者堕依他起。皆非圆成之如来禅也。如来禅者契机契理。契机者,因机施教。故用权智。契理者,观大机将熟。即用实智。以六度万行中之一行。或以世法一转。即顿证性体中之圆理。较前者之未悟。如在梦中自认为明明白白的。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之六趣。(亦名六道)今者觉后。不但六趣皆空。虽三千大千世界亦是空空如也。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此段指出悟圆理之法门。夫圆理者。超伦绝待。无罪福之苦乐。无损益之得失。何以故。乃寂灭性也。以寂者无声。灭者无色。于此无声色中。岂可问津觅路。欲明如是之圆理。只可用个比方。比如尘土油泥所遮之镜未曾揩磨。则不能用镜面光明。照一切相。若用抹布,拭去尘土。露出镜光。则能照外边一切影相。摄入镜中。镜光比如人心灵光知觉。镜外之色声香味触。环境之相。为外五尘。照在镜中的缘影。名粗相法尘。同前五尘,共名六尘。人心偏执六尘为正当的受用。就比如尘土油泥遮于镜面之光。这镜光仅能将镜面之泥土。照成镜里之影。又比如人心仅能知现在之事。不能知未来之事。又眼只能见远近等相。不过数十里地。再不能远见。余者耳鼻舌身。可作一隅三反。用此方法比量人心。多执着六尘起贪爱。却如将泥土遮掩镜面。将些粗细泥土影相。照在镜里。如同人心贪爱六尘。不能鉴远等比。乃习惯成性。不觉迷闷。倘得慧根成熟。顿舍贪…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始终心要义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