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于行不退、以心住行不退故、漸漸猛利、或隨順得真如叁昧(譯等持)、或漸漸深伏微細煩惱、或漸漸信心增長、或漸漸速成念不退也唯除其疑惑等之煩惱障、重罪等之業障、我慢等之報障、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複次依是叁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叁昧。當知真如是叁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叁昧。
此承上得入真如叁昧(譯等持、正定、正受叁義)而言。行者于此叁昧相依、則始知十法界本來一相、如人四肢百骸、本一身體、謂一切諸佛法身、與九法界衆生身、平等無二。諸佛即衆生身上之諸佛、衆生即諸佛身上之衆生。即名不二法門、一行叁昧也。當知真如者、以真如爲一切叁昧之本、必以此素法身、方得萬德莊嚴、若人依此真如修行、漸漸自能生無量叁昧。
上修止觀 下辨魔事
或有衆生無善根力。則爲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于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爲惱。
此明對治諸魔外道、撓亂行者。多因善根力薄、致魔得近、或者宿因所招、于靜坐中現形恐怖等等異怪境界。若知叁界唯心所現、何憎、何愛、何怖、何欽。當念唯心之時、境界則滅。何以故、以諸魔所誘、無非欲界等境。外道所引、無非色無色界等境。即知唯心、不爲所轉、則幻境應念而消、終不能爲其惱害也。
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或說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衆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
此略明修止觀者、業習不清、或于定中、或非定中、所現行人夙所仰信者。或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若說陀羅尼(譯總持、乃密分真言、)若說六度法布施等、或說平等大法、一法不立、空無相、無願、無怨親因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等。以上皆屬于魔境現身說法。或令人知下、皆屬于魔境得通。若現身、若說法、若令得通、魔境、怪境、遠因、近因、通爲不得意者、而作警告。若得意者、了無所得、不取不著、雖魔境亦轉爲聖境。若不得意者、希求成效、觸途成礙、雖聖境亦轉成魔境。所謂魔者、能令衆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即令魔不現身說法、而行者貪著名利、則自與魔何以別乎。
又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准。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于不信、多疑多慮。或舍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亦能使人得諸叁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叁昧。
如是之魔、皆由宿世今生、曾修外道、現在雖信佛法、精進修行、不能深窮教理、偏修禅定、故受此種種魔境、通是貪得心招引化現也。若著世間種種牽纏嗜好等事、亦能使其行人得諸叁昧。(譯正受)少分相似者。即如現行之外道、爲魔所使、衣絲綿、食酒肉、貪女色、耽娛樂、亦能令人修行得諸叁昧。而只有少分相似。現在如此類者、比比多是。皆是外道所得、非真叁昧。而學道者、多入此種迷網也。
或複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使人愛著。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顔色變異。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于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
此概略而言陰境之魔。以行者全分皆在五陰區宇之中、難離愛染執著。若化現、若招引、所現境界、故亦使人愛著;楞嚴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故深加警告。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于邪網、當勤正念、唯以不取不著、則能遠離如是諸般業障也。
應知外道所有叁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聞名利恭敬故。真如叁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慚微薄。若諸凡夫不習此叁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以修世間諸禅叁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見、系屬叁界、與外道共。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
凡學佛法、大端有四、曰信、解、修、證也。然行者、有先信解而後修證者。有先信修而後解證者之不同耳。今辨邪正以未正修者、乃爲先信修者言之。若先信解者、自不招感如是魔境、縱有魔境亦不爲其所惑也。故不解圓理先信修叁昧者、必須依具眼之善知識、方能不入歧途。蓋外道凡夫之心想、多是見物生愛、逢人起慢、雖然發心修行、多是關于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若修真如叁昧者、與是相反、以知本無我人衆生壽者故、故不住見相。以知依于般若波羅密多(譯妙智到彼岸)故、故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者、謂逢人接物、不生諸見、故曰無懈。不起自得、故曰無慢。而所有煩惱自然任運脫落、故曰、漸漸微薄。若由凡夫發心不習此叁昧法者、而想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何則、以修世間諸禅叁昧、而必是多起味著世間之心、當然依于有我及我所之見。此見終不能出有欲、有色、有無色。故永系屬叁界、則與外道相共矣。其未解先修者、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勢所必然。
複次精勤專心修學此叁昧者。現世當得十種利益。雲何爲十。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此真如大法、是佛心印、佛佛相承、既契佛心、即是佛子住世、故爲護念、當無疑義。
二者不爲諸魔惡鬼所能恐怖。叁者不爲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所惑亂。
解修真如者、自現無畏光明、而魔鬼及外道所成之鬼神、通居幽暗之中。以幽暗遇光則殒、故不敢近于修真如者、距遠則逃、豈能有恐怖惑亂之力耶。
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
以解悟真如、遠離世見、自不能誹謗甚深真如之法。不但遠離謗法之罪、而以觀念甚深妙法、則往昔今生一切重罪業障、漸漸微薄、任運脫落、以及一切疑惑、諸惡邪見覺觀、消滅于無形之中。
六者于如來境界。信得增長。七者遠離憂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橋慢、不爲他人所惱。九者雖未得定、于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減損煩惱。不樂世間。十者若得叁昧、不爲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六者以解真如于一切環境、無非如來境界、而信力故自得增長。七者以解一切法皆是真如、則生亦真如、死亦真如、而何憂悔之有故于生死中、自然勇猛不生畏怯。八者以解真如、既無憂悔煩惱、當然心氣柔和、觀衆生平等、豈有憍慢、既無憍慢、則不與他人生反感、故不爲所惱耳。九者以解真如起修、雖未得定、于一切時處、則煩惱任運減損、自不耽樂世聞諸境。十者以解真如起修、若得叁昧、(譯有叁義、曰等持、曰正定、曰正受)則不與世間色界、及無色界之禅定等同。所謂不同者、以諸法平等、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能所雙亡、境智一揆。入此叁昧時、雖在初步、亦不爲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何以故、以六塵中、唯聲塵最銳、六根中、唯耳根最虛。其他禅定、最忌音聲驚動。此真如叁昧雖初入定時、亦不爲此聲塵外緣所擾。若至究竟時、則無出無入、無內無外、無動無靜。何以故、以出入內外動靜等、皆真如故。如菩薩度化衆生接人應物、雖在談笑中、亦是真如叁昧、而音聲之所驚動者、複何說起。
上修止竟 下修觀
複次若人唯修于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衆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
蓋修止、修觀、總是對治衆生一切業習。若人唯修于止、久之則自心落于沈沒、不然或起懈怠不能精進、則自利之行已失。既不精進、豈能複樂衆善。是則遠離大悲之心、而利人之行已失、是故修觀以治之。
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爲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
此別明法相無常。謂諸行無常、一切世間有作有爲之法相、剎那不住、無有得久停者。須臾之頃、即爲變壞。應當自警。于修行道、不可懈怠、早得解脫、不爲無常所拘也。
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
此別明法相之苦。所謂一切衆生、妄以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故說有一切心行、念念生滅、而成變異生死、分段生死、以是故苦。應當自警、于修習不可懈怠、早得解脫、不爲痛苦所拘也。
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忽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于雲欻爾而起。
此別明法相無我。所謂一切衆生、妄以四大假合爲自身相。而一切諸法、皆不出四大分子。應觀過去所念若我我所諸法、恍忽如夢了無所得、何我及我所之有。又應觀現在所念、若我我所諸法、猶如電光、剎那不住、又何我我所之有。又應觀未來所念、若我我所諸法、猶如于雲欻爾而起、本無所有、又何我我所之有。以諸法本無我我所故。非可保存之物、妄作纏縛之私。應當自警、于修習不可懈怠、早得解脫、不爲我相所拘也。
應觀世聞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汙、無一可樂。
此別明法相不淨。所謂革囊裹穢也。蓋人身不淨有五。一種子不淨、以精血業識和合故。二住胎不淨、以在生熟二髒之…
《大乘起信論講義(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