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义(下)▪P10

  ..续本文上一页)、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于行不退、以心住行不退故、渐渐猛利、或随顺得真如三昧(译等持)、或渐渐深伏微细烦恼、或渐渐信心增长、或渐渐速成念不退也唯除其疑惑等之烦恼障、重罪等之业障、我慢等之报障、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此承上得入真如三昧(译等持、正定、正受三义)而言。行者于此三昧相依、则始知十法界本来一相、如人四肢百骸、本一身体、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九法界众生身、平等无二。诸佛即众生身上之诸佛、众生即诸佛身上之众生。即名不二法门、一行三昧也。当知真如者、以真如为一切三昧之本、必以此素法身、方得万德庄严、若人依此真如修行、渐渐自能生无量三昧。

  

  上修止观 下辨魔事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此明对治诸魔外道、挠乱行者。多因善根力薄、致魔得近、或者宿因所招、于静坐中现形恐怖等等异怪境界。若知三界唯心所现、何憎、何爱、何怖、何钦。当念唯心之时、境界则灭。何以故、以诸魔所诱、无非欲界等境。外道所引、无非色无色界等境。即知唯心、不为所转、则幻境应念而消、终不能为其恼害也。

  

  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

  此略明修止观者、业习不清、或于定中、或非定中、所现行人夙所仰信者。或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若说陀罗尼(译总持、乃密分真言、)若说六度法布施等、或说平等大法、一法不立、空无相、无愿、无怨亲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等。以上皆属于魔境现身说法。或令人知下、皆属于魔境得通。若现身、若说法、若令得通、魔境、怪境、远因、近因、通为不得意者、而作警告。若得意者、了无所得、不取不着、虽魔境亦转为圣境。若不得意者、希求成效、触途成碍、虽圣境亦转成魔境。所谓魔者、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即令魔不现身说法、而行者贪着名利、则自与魔何以别乎。

  

  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着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

  如是之魔、皆由宿世今生、曾修外道、现在虽信佛法、精进修行、不能深穷教理、偏修禅定、故受此种种魔境、通是贪得心招引化现也。若着世间种种牵缠嗜好等事、亦能使其行人得诸三昧。(译正受)少分相似者。即如现行之外道、为魔所使、衣丝绵、食酒肉、贪女色、耽娱乐、亦能令人修行得诸三昧。而只有少分相似。现在如此类者、比比多是。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而学道者、多入此种迷网也。

  

  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此概略而言阴境之魔。以行者全分皆在五阴区宇之中、难离爱染执着。若化现、若招引、所现境界、故亦使人爱着;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故深加警告。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唯以不取不着、则能远离如是诸般业障也。

  

  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闻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惭微薄。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着、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凡学佛法、大端有四、曰信、解、修、证也。然行者、有先信解而后修证者。有先信修而后解证者之不同耳。今辨邪正以未正修者、乃为先信修者言之。若先信解者、自不招感如是魔境、纵有魔境亦不为其所惑也。故不解圆理先信修三昧者、必须依具眼之善知识、方能不入歧途。盖外道凡夫之心想、多是见物生爱、逢人起慢、虽然发心修行、多是关于贪着世间名利恭敬故。若修真如三昧者、与是相反、以知本无我人众生寿者故、故不住见相。以知依于般若波罗密多(译妙智到彼岸)故、故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者、谓逢人接物、不生诸见、故曰无懈。不起自得、故曰无慢。而所有烦恼自然任运脱落、故曰、渐渐微薄。若由凡夫发心不习此三昧法者、而想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何则、以修世间诸禅三昧、而必是多起味着世间之心、当然依于有我及我所之见。此见终不能出有欲、有色、有无色。故永系属三界、则与外道相共矣。其未解先修者、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势所必然。

  

  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云何为十。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

  此真如大法、是佛心印、佛佛相承、既契佛心、即是佛子住世、故为护念、当无疑义。

  

  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解修真如者、自现无畏光明、而魔鬼及外道所成之鬼神、通居幽暗之中。以幽暗遇光则殒、故不敢近于修真如者、距远则逃、岂能有恐怖惑乱之力耶。

  

  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

  以解悟真如、远离世见、自不能诽谤甚深真如之法。不但远离谤法之罪、而以观念甚深妙法、则往昔今生一切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任运脱落、以及一切疑惑、诸恶邪见觉观、消灭于无形之中。

  

  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桥慢、不为他人所恼。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六者以解真如于一切环境、无非如来境界、而信力故自得增长。七者以解一切法皆是真如、则生亦真如、死亦真如、而何忧悔之有故于生死中、自然勇猛不生畏怯。八者以解真如、既无忧悔烦恼、当然心气柔和、观众生平等、岂有憍慢、既无憍慢、则不与他人生反感、故不为所恼耳。九者以解真如起修、虽未得定、于一切时处、则烦恼任运减损、自不耽乐世闻诸境。十者以解真如起修、若得三昧、(译有三义、曰等持、曰正定、曰正受)则不与世间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等同。所谓不同者、以诸法平等、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能所双亡、境智一揆。入此三昧时、虽在初步、亦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何以故、以六尘中、唯声尘最锐、六根中、唯耳根最虚。其他禅定、最忌音声惊动。此真如三昧虽初入定时、亦不为此声尘外缘所扰。若至究竟时、则无出无入、无内无外、无动无静。何以故、以出入内外动静等、皆真如故。如菩萨度化众生接人应物、虽在谈笑中、亦是真如三昧、而音声之所惊动者、复何说起。

  

  上修止竟 下修观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盖修止、修观、总是对治众生一切业习。若人唯修于止、久之则自心落于沉没、不然或起懈怠不能精进、则自利之行已失。既不精进、岂能复乐众善。是则远离大悲之心、而利人之行已失、是故修观以治之。

  

  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

  此别明法相无常。谓诸行无常、一切世间有作有为之法相、剎那不住、无有得久停者。须臾之顷、即为变坏。应当自警。于修行道、不可懈怠、早得解脱、不为无常所拘也。

  

  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

  此别明法相之苦。所谓一切众生、妄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说有一切心行、念念生灭、而成变异生死、分段生死、以是故苦。应当自警、于修习不可懈怠、早得解脱、不为痛苦所拘也。

  

  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忽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欻尔而起。

  此别明法相无我。所谓一切众生、妄以四大假合为自身相。而一切诸法、皆不出四大分子。应观过去所念若我我所诸法、恍忽如梦了无所得、何我及我所之有。又应观现在所念、若我我所诸法、犹如电光、剎那不住、又何我我所之有。又应观未来所念、若我我所诸法、犹如于云欻尔而起、本无所有、又何我我所之有。以诸法本无我我所故。非可保存之物、妄作缠缚之私。应当自警、于修习不可懈怠、早得解脱、不为我相所拘也。

  

  应观世闻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此别明法相不净。所谓革囊裹秽也。盖人身不净有五。一种子不净、以精血业识和合故。二住胎不净、以在生熟二脏之…

《大乘起信论讲义(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