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义(下)▪P11

  ..续本文上一页间故。三生前不净、以九窍常流不净故。四死后不净、以脏腑血肉腐臭故。五究竟不净、一具枯骨难看故。如是种种秽污、任其拣选、无一可乐。而凡夫于秽污之上、妄作无尽之欲乐、可谓显倒已极。应当自警、于修习不可懈息、早得解脱、不为不净所拘也。以上分别发明、四种法相观念使心有所警、自无懈息、以治凡夫四种颠倒、是可谓自利者也。

  

  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告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

  此承上既能如是自利、复应利他。故应观念一切众生、从无始时来、随此四种颠倒、轮回六道、皆因现前一念无明、所熏习故。以秽身为净、以领受为乐、以妄心为常、以法相为我。于是令此常住真心、妄执生灭、已受一切身心上极大痛苦。而岂但过去之已受、则现在即有无量逼迫之相。又岂但现在之今受、而未来所有之苦。相续不断、亦无分齐、切身切心、难舍难离、而自不觉知。何以故、以从无始劫来、未曾经过不苦之相、故不觉知。而众生之以为乐者何、无非以众苦比较轻重、若因、若果、直接、间接、较其轻者而为乐耳。其众生如是之迷、以苦为乐、甚为可愍、则应起大悲观以救之、而利他也。

  

  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上以大悲观行、对治独善利者、使转成自他两利也。但此行远大、非弘愿而莫约。故应作如是思惟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者、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也。诸善功德、无量方便者、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也。救拔一切苦恼众生者、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者、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也。以此四弘誓愿、勇猛实行、遍于十方、尽未来际、方成同体大悲也。

  

  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愿贵实行、故又警以精进。于一切时者、尽未来际也。一切处者遍十方也。所有下、乃众善奉行也。心无懈怠者、精进也。

  

  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决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此明修学之道、不离止观。止观之修、不离四仪。所谓四仪者、行住坐卧也。唯除坐时专念于止之外、若余一切时处之修、悉应观察应不应作。若行住卧起、皆应止观俱行、不可偏废、方合大乘之修。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意谓虽观其止、而不可废止中之观。故遂曰、而复即念因缘和合、乃至不失不坏。何以故、谓止者乃止其心境现行。然非强制其止、必须了解、诸法自性不生、其现行不待制而自止之。所以者何、言诸法自性不生者、以诸法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换而言之、即是多数成分而有、岂有本来之自体耶。以无自体、故曰、自性不生。如是解之真谛、了不可得、当体即空。则心境现行、自无可起、故曰、空观体真止也。焉用强制之力乎。言因绿和合、乃至不失不坏者、以诸法本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有。换而言之、即假借集凑而成、岂无暂时之幻相耶。以有幻相、故曰、因果不坏。如是解之俗谛、业报不失、如作如受、则心境寂照、宛然不昧、故曰、假观随缘止、非偏执无为之事也。如是从空修假、尚非究竟。遂又曰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此又转明空假止观、不可偏执偏废、以息两边而独显中道、再进一步、融通空假、圆显中道也。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是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此约止观以明对治。若修止者、谓以观修止、以念诸法性空、则凡夫自不住着于世、又能舍去二乘根性畏怯生死懦弱之见、以知诸法性空故。若修观者、谓止中之观、以念起幻大悲、而二乘果自利狭劣心过自消、亦能利人、而凡夫虽不能起幻、自利、既知大悲心、即能利人、广修善根。以是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或执或废其一者、则无能入菩提(译觉)之道也。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绿。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动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此论依佛所说、一切大乘所载、信解修证之道、言简义该、无一不备。为度众生起见、然众生根性不一、若闻此大乘教义、须一万劫时间满足、方得正信成就。而解修成证之时劫犹远、不问可知。而不以此长劫生怖畏者、甚为希有。若果以万劫修满信根者、虽闻大乘教义再长之劫、当无恐畏。若今之行者、欲求正信、须经万劫方可、闻之其心怯弱、意欲退者、应如之何。当知如来有最胜方便、摄护正信之心、超于万劫方便所修此信之法。然此胜方便者、谓以专意念佛因缘、即净土法门是也。可见此净土法门、非通常之佛法。为十方诸佛之所称赞、为诸大菩萨之所钦仰。盖马鸣菩萨、作此大乘起信论、乃专为成就此正信耳。以有正信、而解修成证、始能作到。因正信难发、乃于此论之最后、揭出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胜过自力修信多多矣。大矣哉、净土法门、无所不包。于此可见、而菩萨作此论、摄诸大乘、大乘诸法摄归一念。然此一念、非前非后、旨在现前。而不能观念即无念者、除念佛最胜方便外、复有何方便能及之。若能观现前念即无念、而念佛之念、又何尝有念、亦念即无念矣。若较之其他法门念即无念者、犹胜多多矣。故曰如来有胜方便也。若于此义辨清、则一部大乘起信论、焉知不为劝修净土者而作乎余者如文可知、无须繁赘。

  

  上修行信心分竟、下劝修利益分。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

  此结前生后之义。以此论总摄如来广大甚深之法、上已具明、故云德说也。摩诃衍者、译大乘。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

  此下乃为大乘流通于后世、发明信谤损益、以信三慧为益、以谤三慧为损。三慧者、闻思修也。入大乘道、当持此论者、谓应有闻慧也。思量者、谓思慧也。修习者、谓修慧也。以此三慧为能入、以如来甚深境界为所入、自能究竟得至无上道也。

  

  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

  上文总说三慧。此下别显三慧之功德也。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者、乃曾因多劫修信满足、故得闻法生解、当然不生怯弱。以此人之闻慧、定能绍隆佛种、已为诸佛印心、必为授记无疑矣。

  

  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

  此较量功德、以显思慧之胜。假设使令有人、于一食顷之时间、正思此甚深大法之功德、超过劝化满三千大千世界之众生行十善之功德无量百千万亿倍、乃至此喻所不能及。何以故、以修十善为人天有漏之福。以此大法、一念之顷、若信若解之思惟、即成佛种、故不可为喻也。

  

  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

  此显修慧之功德、更无穷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所谓法性者、乃对于诸法、而无诸法之相、即名法性。以仰信此法性、悟解此法性、观修此法性为功、以成证此法性为德。以此诸法无分别相之因功果德、如何而论穷尽耶。故曰、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下、承若人下、以合假令下、如文可知。

  

  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得入佛智故。

  此明信毁之利害也。所谓信毁者、对大乘法宝而言。以此法宝、具足三宝。信之则自利利他、毁之则自害害人、故为警诫、劝信修也。其有下、乃告诫也。是故下、乃劝信也。以深下、乃警教也。以一下、乃劝修也。

  

  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此结劝修、谓三世菩萨、皆依此大乘法门、得成净信。言净信者、乃无一法当情、是破无明惑也。诸佛依此大法证果、菩萨依此大法修因、是故众生应勤修学也。

  

  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分总持说。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

  

  说偈结信、以此功德回向法界有情众生。此论甚深奥义、结归诸佛大总相法门体。总持者、乃诸佛之心印、梵音陀罗尼、马鸣菩萨自表非随己意、乃随诸佛心印、而说此论盖回向、有三义、一者回因向果、谓回此功德也。二者回事向理、谓如法性也。三者回自向他、普利众生界也。

  

  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下终

  

《大乘起信论讲义(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