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故。叁生前不淨、以九竅常流不淨故。四死後不淨、以髒腑血肉腐臭故。五究竟不淨、一具枯骨難看故。如是種種穢汙、任其揀選、無一可樂。而凡夫于穢汙之上、妄作無盡之欲樂、可謂顯倒已極。應當自警、于修習不可懈息、早得解脫、不爲不淨所拘也。以上分別發明、四種法相觀念使心有所警、自無懈息、以治凡夫四種顛倒、是可謂自利者也。
如是當念一切衆生、從無始世來、告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舍難離而不覺知。衆生如是。甚爲可愍。
此承上既能如是自利、複應利他。故應觀念一切衆生、從無始時來、隨此四種顛倒、輪回六道、皆因現前一念無明、所熏習故。以穢身爲淨、以領受爲樂、以妄心爲常、以法相爲我。于是令此常住真心、妄執生滅、已受一切身心上極大痛苦。而豈但過去之已受、則現在即有無量逼迫之相。又豈但現在之今受、而未來所有之苦。相續不斷、亦無分齊、切身切心、難舍難離、而自不覺知。何以故、以從無始劫來、未曾經過不苦之相、故不覺知。而衆生之以爲樂者何、無非以衆苦比較輕重、若因、若果、直接、間接、較其輕者而爲樂耳。其衆生如是之迷、以苦爲樂、甚爲可愍、則應起大悲觀以救之、而利他也。
作此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
上以大悲觀行、對治獨善利者、使轉成自他兩利也。但此行遠大、非弘願而莫約。故應作如是思惟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者、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也。諸善功德、無量方便者、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也。救拔一切苦惱衆生者、是衆生無邊誓願度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者、是佛道無上誓願成也。以此四弘誓願、勇猛實行、遍于十方、盡未來際、方成同體大悲也。
以起如是願故、于一切時、一切處、所有衆善、隨己堪能、不舍修學、心無懈怠。
願貴實行、故又警以精進。于一切時者、盡未來際也。一切處者遍十方也。所有下、乃衆善奉行也。心無懈怠者、精進也。
唯除坐時、專念于止。若余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所謂雖念諸決自性不生而複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此明修學之道、不離止觀。止觀之修、不離四儀。所謂四儀者、行住坐臥也。唯除坐時專念于止之外、若余一切時處之修、悉應觀察應不應作。若行住臥起、皆應止觀俱行、不可偏廢、方合大乘之修。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意謂雖觀其止、而不可廢止中之觀。故遂曰、而複即念因緣和合、乃至不失不壞。何以故、謂止者乃止其心境現行。然非強製其止、必須了解、諸法自性不生、其現行不待製而自止之。所以者何、言諸法自性不生者、以諸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本無自性。換而言之、即是多數成分而有、豈有本來之自體耶。以無自體、故曰、自性不生。如是解之真谛、了不可得、當體即空。則心境現行、自無可起、故曰、空觀體真止也。焉用強製之力乎。言因綠和合、乃至不失不壞者、以諸法本無自性、由因緣和合而有。換而言之、即假借集湊而成、豈無暫時之幻相耶。以有幻相、故曰、因果不壞。如是解之俗谛、業報不失、如作如受、則心境寂照、宛然不昧、故曰、假觀隨緣止、非偏執無爲之事也。如是從空修假、尚非究竟。遂又曰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此又轉明空假止觀、不可偏執偏廢、以息兩邊而獨顯中道、再進一步、融通空假、圓顯中道也。
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舍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是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舍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此約止觀以明對治。若修止者、謂以觀修止、以念諸法性空、則凡夫自不住著于世、又能舍去二乘根性畏怯生死懦弱之見、以知諸法性空故。若修觀者、謂止中之觀、以念起幻大悲、而二乘果自利狹劣心過自消、亦能利人、而凡夫雖不能起幻、自利、既知大悲心、即能利人、廣修善根。以是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舍離。若止觀不具、或執或廢其一者、則無能入菩提(譯覺)之道也。
複次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綠。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動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此論依佛所說、一切大乘所載、信解修證之道、言簡義該、無一不備。爲度衆生起見、然衆生根性不一、若聞此大乘教義、須一萬劫時間滿足、方得正信成就。而解修成證之時劫猶遠、不問可知。而不以此長劫生怖畏者、甚爲希有。若果以萬劫修滿信根者、雖聞大乘教義再長之劫、當無恐畏。若今之行者、欲求正信、須經萬劫方可、聞之其心怯弱、意欲退者、應如之何。當知如來有最勝方便、攝護正信之心、超于萬劫方便所修此信之法。然此勝方便者、謂以專意念佛因緣、即淨土法門是也。可見此淨土法門、非通常之佛法。爲十方諸佛之所稱贊、爲諸大菩薩之所欽仰。蓋馬鳴菩薩、作此大乘起信論、乃專爲成就此正信耳。以有正信、而解修成證、始能作到。因正信難發、乃于此論之最後、揭出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勝過自力修信多多矣。大矣哉、淨土法門、無所不包。于此可見、而菩薩作此論、攝諸大乘、大乘諸法攝歸一念。然此一念、非前非後、旨在現前。而不能觀念即無念者、除念佛最勝方便外、複有何方便能及之。若能觀現前念即無念、而念佛之念、又何嘗有念、亦念即無念矣。若較之其他法門念即無念者、猶勝多多矣。故曰如來有勝方便也。若于此義辨清、則一部大乘起信論、焉知不爲勸修淨土者而作乎余者如文可知、無須繁贅。
上修行信心分竟、下勸修利益分。
已說修行信心分。次說勸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諸佛秘藏、我已總說。
此結前生後之義。以此論總攝如來廣大甚深之法、上已具明、故雲德說也。摩诃衍者、譯大乘。
若有衆生欲于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量修習。究竟能至無上之道。
此下乃爲大乘流通于後世、發明信謗損益、以信叁慧爲益、以謗叁慧爲損。叁慧者、聞思修也。入大乘道、當持此論者、謂應有聞慧也。思量者、謂思慧也。修習者、謂修慧也。以此叁慧爲能入、以如來甚深境界爲所入、自能究竟得至無上道也。
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此人定紹佛種。必爲諸佛之所授記。
上文總說叁慧。此下別顯叁慧之功德也。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者、乃曾因多劫修信滿足、故得聞法生解、當然不生怯弱。以此人之聞慧、定能紹隆佛種、已爲諸佛印心、必爲授記無疑矣。
假使有人能化叁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爲喻。
此較量功德、以顯思慧之勝。假設使令有人、于一食頃之時間、正思此甚深大法之功德、超過勸化滿叁千大千世界之衆生行十善之功德無量百千萬億倍、乃至此喻所不能及。何以故、以修十善爲人天有漏之福。以此大法、一念之頃、若信若解之思惟、即成佛種、故不可爲喻也。
複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歎其功德、亦不能盡、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此人功德、亦複如是無有邊際。
此顯修慧之功德、更無窮盡。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所謂法性者、乃對于諸法、而無諸法之相、即名法性。以仰信此法性、悟解此法性、觀修此法性爲功、以成證此法性爲德。以此諸法無分別相之因功果德、如何而論窮盡耶。故曰、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此人下、承若人下、以合假令下、如文可知。
其有衆生于此論中、毀謗不信、所獲罪報、經無量劫受大苦惱。是故衆生但應仰信。不應誹謗。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絕一切叁寶之種。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得入佛智故。
此明信毀之利害也。所謂信毀者、對大乘法寶而言。以此法寶、具足叁寶。信之則自利利他、毀之則自害害人、故爲警誡、勸信修也。其有下、乃告誡也。是故下、乃勸信也。以深下、乃警教也。以一下、乃勸修也。
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淨信。現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淨信。未來菩薩、當依此法得成淨信。是故衆生應勤修學。
此結勸修、謂叁世菩薩、皆依此大乘法門、得成淨信。言淨信者、乃無一法當情、是破無明惑也。諸佛依此大法證果、菩薩依此大法修因、是故衆生應勤修學也。
諸佛甚深廣大義。我今隨分總持說。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衆生界。
說偈結信、以此功德回向法界有情衆生。此論甚深奧義、結歸諸佛大總相法門體。總持者、乃諸佛之心印、梵音陀羅尼、馬鳴菩薩自表非隨己意、乃隨諸佛心印、而說此論蓋回向、有叁義、一者回因向果、謂回此功德也。二者回事向理、謂如法性也。叁者回自向他、普利衆生界也。
大乘起信論講義卷下終
《大乘起信論講義(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