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種邪教之音、乃佛應機說法、一音演唱、衆類各解自性叁寶之音也。以叁寶轉消叁障之苦、故曰大悲。者字、指佛而言也。
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
此叁句、歸別相法寶也。及者、謂不但歸佛、亦歸法也。佛有叁德之身、四智之體、莊嚴之相、若身、若體、若相、無不與衆生爲法、法法皆是自性真如、可謂之法海汪洋、具藏無量因功果德也。故曰及彼身體相等。
如實修行等。
此一句、歸別相僧寶也。等者、衆義、梵語曰僧。因僧依法修行。又稱行者、蓋行之大端有五、曰聖行、曰梵行、曰第一義天行、曰嬰兒行、曰病行。聖行者、謂聲聞緣覺、以戒定慧叁學、超凡入聖也。梵行者、謂叁賢菩薩、以四無量心修六度萬行也。第一義天行者、謂登地菩薩、見中道理而修也。嬰兒行者、謂如如來示迹、八相成道也。病行者、謂如提婆達多、示迹惡劣因緣、以招凶橫果報、反教衆生知有忌憚也。修有叁義、曰方便修、曰相似修、曰真實修。今凡夫之方便修、不在其列。如者、謂四果叁賢之相似修也。實者、謂十地等覺菩薩之真實修也。故曰如實修行等。
下述造論意
爲欲令衆生。除疑舍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此述依法造論之意、而意義則在自度度人之四弘誓願也。爲欲令衆生者、謂欲令現在未來之衆生得度、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義。除疑舍邪執者、謂斷除五鈍使之貪瞋癡慢疑、舍離五利使之身邊戒見邪也。此利鈍十使根本煩惱、攝一切枝末煩惱、既從根本舍除、即煩惱無盡誓願斷義。起大乘正信者、謂大乘攝一切真實法門、皆能起人正信、即法門無量誓願學義。佛種不斷故者、謂由佛種而證佛果、即佛道無上誓願成義。此四弘誓願、爲菩薩之已發、欲現在衆生之應發、令將來衆生之當發。故先發明所以造論。
論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應說。
此標造論宗本、以示唯心法門也。而此心法能緣起叁大之運用、名曰摩诃衍(譯華言曰大乘)。叁大者、謂體大相大用大。而此叁大原衆生本具之信根、是故始能緣起、而應說也。
說有五分。雲何爲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叁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
此標造論之章本有五。使知意義所歸。凡一切經論之起、必以因緣。既說因緣、必有立義。立義深微、必須解釋。解釋明了、始能修行信心。恐修有怠、故勸以進修之利益也。
下釋因緣分
初說因緣分。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曰。是因緣有八種。雲何爲八。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爲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說此因緣、雖分八則、皆不離四悉檀義(譯華言、名曰四成就)。一世間成就、令世人得歡喜益。二爲各各人成就、令人得生善益。叁對治成就、令人得破惡益。四第一義成就、令人得入理益。此一者因緣總相、以慈悲爲本、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是世聞成就、令人得安樂歡喜益。此本佛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豈求世間成就我之名利、受人恭敬祿養之益乎。
二者。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
二者因緣、乃第一義成就。是如來根本之義、令諸衆生、正解入理受益不謬故。
叁者。爲令善根成熟衆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叁者因緣、乃爲各各人成就。令善根成熟衆生、更生長大乘善根、任持不退信心益。蓋不退有叁、一曰位不退、二曰行不退、叁曰念不退。今言善根成熟衆生者、謂無漏善根成熟位不退、進行于大乘法、堪任亦漏亦無漏行不退之信心也。
四者。爲令善根微少衆生。修習信心故。
四者因緣、亦是爲各各人成就。乃爲善根未成熟之衆生。善根微少者、謂有漏善也。令修習無漏善根證位不退信心故。或曰、論雲修習信心故。何以作無漏善根證位不退解之。曰善心所共十一位、以信爲首。而信心外有善法可求者謂之有漏善、屬于凡夫外道。若信自心、而自心外皆非可求之善法、謂之無漏善。屬于大乘七信以前、屬二乘四果位不退。若信自心、而心外無非心法、謂之亦漏亦無漏善屬大乘菩薩能證行不退也。或曰、何謂有漏、無漏、亦漏亦無漏。曰漏者、欲漏也。謂心外有可欲之法、爲凡夫之欲愛、爲外道之欲望、爲菩薩之欲願。而凡夫雖作衆善、總不離貪愛之求、故曰有漏善也。外道勤修苦行、積功累德、專望有所成之道、亦曰有漏善也。二乘等專修無我、或修無生、不受後有、一無所欲、故曰無漏善也。菩薩或修無我、無生、如夢、如幻等觀、因上有佛道可求、下有衆生可度、故曰、亦漏亦無漏善也。若菩薩已解如來根本之義、方證念不退、又曰非漏非無漏善也。
五者。爲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
五者因緣、乃對治成就、爲令衆生得破粗重惡習之益也。爲示方便者、謂禮佛忏悔、持佛禁戒、消除身口意之十大惡、過去現在未來之叁世業、煩惱逼迫之內外障也。善護其心者、謂所發之菩提心、善爲護持也。必須遠離五鈍使之癡慢等、更須脫出五利使之諸邪迷網。唯憑禮忏禁戒、此示以戒學對治之方便也。
六者。爲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六者因緣、亦對治成就、爲令衆生、得破深微惡習之益也。修止者、以取靜爲行、以寂靜輕安爲相、對治凡夫之著相。觀者、以起幻爲行、以大悲輕安爲相、對治二乘之狹劣心過。此示以定慧二學、爲對治之方便也。
七者。爲示專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七者因緣、兼四種成就、乃佛最勝方便也。爲示專念方便者、謂對治成就、能令衆生得除妄想惡習之益也。生于佛前者、謂世間成就、能令衆生除苦、得歡喜之益也。必定不退信心者、謂爲各各人成就、能令衆生得生善之益也。既有此專念、見佛、不退叁種之利益、必得第一義成就之入理益也。
八者。爲示利益。勸修行故。
八者因緣、總爲一切衆生指示四種成就利益、勸其如法修行、方能證得也。
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
此總結造論、有此八種因緣、而此八種因緣、爲一論之緣起、具見下文。
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衆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所謂如來在世衆生利根。能說之人色心業勝。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須論。
設此問答、以明造論立業之意也。(修多羅譯曰契徑)謂佛說經中于此論說具足無缺、何須重複說起。答謂諸經雖有此法、因現在衆生、去聖時遙、根性修行不等、其受教解悟之因緣當有殊別。所謂如來在世之時、衆生根利、能說法之人、以色力論之、身業無礙、語業善巧。以心力論之、意業遍知。圓音一唱、衆生隨類各得領解。則當然不須此論。
若如來滅後。或有衆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
謂如來滅後、衆生根機不同、若去佛不遠、或有利根之人能以自力、廣聞多經而取解者。
或有衆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
謂此類衆生、亦以自力、聞少分佛經、而廣解佛意、此亦利根上智、如斯二類、則不須論。
《大乘起信論講義(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