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未能證得。」衆生者,顧名思義已知爲叢聚而生,非屬一個也,例如人體由心、肝、脾、肺、腎、毛孔及各色各樣寄生蟲聚合而成,所以說一人爲一衆生,佛謂此類衆生,無一不如佛而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德相,系由清淨法身而來,不過衆生昧不知返,不能去其汙染而證得清淨法身,故與佛有殊耳。世尊睹星悟道,觀自在菩薩從聞思修而證果,均是緣自知覺作用,此知覺爲本知本覺,無奈吾輩凡夫,心量狹小,目光如豆,偏以形像爲見,從此見人是人,見桌是桌,只悉「所見」不明「能見」,「能」「所」不亡,安能了達「本見」?本見已迷,又曷有不胡塗之理?總之吾人苟見到無形無相之本性,方爲真空。人根性有清濁之別,清爲了知自己本性,濁則執著于所見之形相也。小乘人所證到之析法真空,以爲心是心,物是物,即心相兩分,色空各別;只觀所見──即所見到之見,仍不明能見爲自性,此自性在眼根則爲見性,耳根爲聞性,鼻根爲嗅性,舌根爲嘗性,身根爲覺性,意根爲知性,如此知見,僅獲片面真埋,便稱開悟,其實此時破參僅得叁分之一功夫,此所謂析法真空;惟彼等不將觀念看重于身上,衣食住隨緣而作,此已遠勝凡夫多矣!故稱小乘聖人。但仍不圓滿,因彼等仍不知眼根之見性爲空也。佛以觀自在菩薩已悟證本知,不偏能所兩邊,所謂能所雙亡,已證中道之義,圓滿周遍,乃得此清淨法身,與小乘人迥然有別,是故此時佛以一千二百五十五常隨衆,雖證四果,然只了分段生死,仍未徹底,乃令回小向大,而向此位菩薩學習修行。其次說到:
體法真空 此體法真空爲通教菩薩所證,通教爲中乘,乃大乘初門,悟理自比小乘高,其因證五蘊法與空,不相析離,了知當體全是真空,但仍不悉此五蘊法爲妙有。其意爲不需厭離色身,有此色身則誰無覺知,然不著于相上而已。矧知色身當體即空,空是空,但又偏到空一方面上,故仍未徹底,何謂徹底?徹底即爲:
妙有真空 徹底者,究竟之義,不偏于有,不偏于空,中道之義,又名第一義空也。綜之心理之于色相,不予執著,對有無了不分別,即爲「妙」,不有而有謂之「妙有」;不空而空謂之「真空」。觀自在菩薩之妙智慧,乃從心理不起分別而致;即見是見、聞是聞、嗅是嗅、嘗是嘗、覺是覺、知是知,所謂六根不住于六塵。彼觀海潮音悟道,認定聞性永住,心理了無執著,乃能證到不分別,不可思議之妙,此所謂妙有真空也。
綜上所論爲二凡所見之空及叁聖之空理。此節文之義,乃敘明觀自在菩薩以妙智慧徹底的修法,而獲得此照見五蘊皆屬妙有真空的效果。
卯四、利益
度一切苦厄
此段敘言由照見五蘊皆空的效果而獲致之利益。「度」可作度脫、度離等義解;「一切」,乃包括無余也;「苦」,大端最苦者有二:一爲分段生死,一爲變易生死。「厄」災難也,亦爲受苦之詞,此「厄」大端指五住煩惱。就教義研究,證到五蘊皆空時,即能「五住竟盡,二死永亡」。竟盡,究竟破除淨盡也;永亡,永遠沒有也。關于二種生死,上文曾予釋及,此處不再贅論;茲僅就五住煩惱言之:
住、牢住不移之義,住煩惱,意謂煩惱牢住于人之心地也。別爲見愛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無明住地等五類。住地、亦可析爲:本爲末依,名之爲「住」;本能生末,調之爲「地」,此五住煩惱亦發源于五蘊,倘五蘊皆空,則此五住煩惱隨而究竟破除,所以,不明佛法,則此五住煩惱便牢住于心,欲拔無由,馴至終身受苦無窮,流轉生死,更無了期矣!茲分別略序五住煩惱之義:
見愛住地 見愛、即一「見」便迷惑,由迷惑而貪「愛」,所以見愛乃爲此煩惱之根本,譬喻見人有功名富貴,即生羨慕,貪愛冀幸,反亦隨至,但無奈終不可求,此見愛遂根住于心地,牢固難離,而有此煩惱。讵知吾人之富貴貧賤、壽夭窮通、聰明才智,魯鈍庸愚,均由因緣果報而來,非強求可得,前生種好因,今生結善果,以今生視來生,亦難逃茲因果定律也。以此高見,見析法空理、斷叁界八十八使、證初果須陀洹。
欲愛住地 倘吾人認此貪愛不是好處,而欲破除之,則其見解已較高超,似此見而不愛,保守得住,其結果不論貧賤富貴成敗利鈍,都站得住腳跟,死後都生欲界天;享福盡,再生人間,共經四番生死,證二果向。再經二番生死,證二果斯陀含。天界共二十八重,此欲界天占其六。再經一番生死,證叁果阿那含,方共破欲界九品惑,但欲愛破淨,此是但論聖果,與此叁界凡夫不同,其「欲愛住地」,凡夫仍有男女婚配。但天上歡娛,遠勝人間矣。
色愛住地 吾人仍以析法空理爲自己,如對見愛、欲愛均經根除,即生色界天。色界天占十八重;分四禅位,每禅破思惑九品。共破四九、叁十六品思惑。此與四禅天之凡夫所不同者,生此色身猶存,然已無男女之別,蓋男女生此,俱成男身矣。故稱「色愛住地」。此時依食住天然而來,不須鑽營奔競,巧取豪奪,生活所需,取之無禁,用之無竭,享受之佳,世間無可比擬。此時飲食則以禅悅爲食。
飲食概分四種:一爲分段食,二爲嗅食,叁爲禅悅食,四爲法喜食。分段食乃一日兩叁餐,每餐爲一段之謂,爲人間與六欲天所具;嗅食乃以鼻嗅之作食,不用啓口,爲鬼神所有;禅悅食屬此色界天,用坐禅而感歡悅,以此歡悅即作爲食矣;法喜食屬無色界天,一聞說空天方法,心乃喜樂,即算已食。此屬四空天,亦有叁十六品思惑,乃四果阿羅漢,在色界時,一齊破盡。
無色愛住地 吾人倘對見愛、欲愛、色愛俱經了卻,即生無色界天,此時色身已無,但存知覺,故曰「無色愛住地」。此天總完空想,法喜充滿,樂也無極!識無邊處天、空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等四重天均屬之。此等天界經常說法,雖較下界世法爲高,猶未出無色界也,惟以佛法相比,仍不啻霄壤。何則?以其有定無慧,此五住煩惱,事理並進,定慧均行。非色、無色界之可能。雖叁果之阿那含,尚不能回向自心,仍不能脫離叁界,謂之鈍阿含也。故謂有定無慧。
無明住地 此時已破除見惑思惑,惟塵沙惑無明惑猶存,到此對一切事理,仍未能湛然融通,僅除四住煩惱,故仍不能擺脫變易生死之苦,此按四果聖人說,同除四住煩惱;若按叁界凡夫,縱然在世間壽命多長,亦難逃二種生死。就令生于無色界天,到八萬四千大劫亦終有一死。大劫、爲計算年限總名,言其長遠也;佛說:從前人之壽命有八萬四千歲,後因迷惑貪愛而至壽命遞級而降,其遞減率爲每百年減一歲,壽數每況愈下,時迄今日,七八十歲已算大壽,眷顧既往,瞻望將來,甯毋心憂魄悚耶?大劫之計算法:人之壽命以八萬四千歲爲本位,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複住上增,即每百年回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依此一增一減,一增減爲一小劫,二十小劫爲一中劫,四中劫爲一大劫。色界天壽元雖至八萬四千大劫,其遙長已甚,但到此不明佛法,亦難免一死。死後分別轉生人間爲富貴人或轉墮叁惡道受苦,此乃視乎其在天時之種因是善是惡而定,怎作怎受,不爽絲毫。綜上爲五住煩惱之釋義。由此可知天上與人間,均不免生死輪回之苦,對于五住煩惱,亦未盡蠲除,不過天界苦少樂多而人間苦多樂少而已。倘欲二死永亡,五住竟盡,則非誓願成佛不可;意欲成佛,又非竭力修習此無邊佛法不爲功也。
此節所序二死、五住、皆緣乎色受想行識五蘊而成,是故承上文觀自在菩薩證到妙智慧徹底而得照見五蘊當體皆空的效果,便有此度脫一切苦厄(即二死永亡、五住究竟)之利益矣。
寅二、別明、又九、卯一、明色空不二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此節文,系佛示弟子以極果中道之妙理,原由行深般若而來,以破除叁乘聖人不圓之知見。此經乃玄奘法師所譯。純依佛之語氣而敘述,所以此時仍是佛說。
此觀自在菩薩修證妙智慧而至于徹底時,即能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原是有法,不是空法,何可謂之空?因菩薩之觀想功夫而照見五蘊法當體即空也。隨此效果而獲致二死永亡,五住究竟等度離一切苦厄之利;此時佛仍恐法會弟子弗明所指,乃呼當機舍利子尊者之名,而晉一步闡明之,意使法會大衆都能了了也。
舍利子,系佛之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印度風俗:有依父名爲名者,有依母名爲名者,有以父母合名爲名者。此舍利子系依母名爲名;舍利子叁字爲華梵並舉:「舍利」爲梵語,華譯「鹙鹭」,乃尊者之母名;「子」爲華語,其意謂此位尊者乃鹙鹭之子也。「子」、梵語曰「弗」,故有依全部梵語譯爲「舍利弗」。鹙鹭即鹭鹚,爲海島之一種,目光最爲銳利,淩空飛揚時,下瞰水中遊魚,了然可見。尊者之母未嫔時,亦于家中研修外道,彼賦性聰穎,其卓見高知,冠兄弟俦,故以此鹙鹭名之,以喻其機敏也。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此六句其用意在重析「五蘊皆空」,以便研求經義者加深了解,佛法妙理,苟非反複重論,依稀難明也。
上釋空義,曾謂空有五重:一爲凡夫所知之頑虛空,二爲外道所執之斷滅空,叁爲二乘人所見之析法真空,四爲入大乘初門之體法真空,五即爲當文所指行深般若,即妙智慧徹底之妙有真空,是以色不異空之「空」,乃以此妙有真空而言。
色,有叁種:一、可見可對色,二、可對不可見色,叁、不可見不可對色。均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第二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