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第二篇)▪P5

  ..续本文上一页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未能证得。」众生者,顾名思义已知为丛聚而生,非属一个也,例如人体由心、肝、脾、肺、肾、毛孔及各色各样寄生虫聚合而成,所以说一人为一众生,佛谓此类众生,无一不如佛而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德相,系由清净法身而来,不过众生昧不知返,不能去其污染而证得清净法身,故与佛有殊耳。世尊睹星悟道,观自在菩萨从闻思修而证果,均是缘自知觉作用,此知觉为本知本觉,无奈吾辈凡夫,心量狭小,目光如豆,偏以形像为见,从此见人是人,见桌是桌,只悉「所见」不明「能见」,「能」「所」不亡,安能了达「本见」?本见已迷,又曷有不胡涂之理?总之吾人苟见到无形无相之本性,方为真空。人根性有清浊之别,清为了知自己本性,浊则执着于所见之形相也。小乘人所证到之析法真空,以为心是心,物是物,即心相两分,色空各别;只观所见──即所见到之见,仍不明能见为自性,此自性在眼根则为见性,耳根为闻性,鼻根为嗅性,舌根为尝性,身根为觉性,意根为知性,如此知见,仅获片面真埋,便称开悟,其实此时破参仅得三分之一功夫,此所谓析法真空;惟彼等不将观念看重于身上,衣食住随缘而作,此已远胜凡夫多矣!故称小乘圣人。但仍不圆满,因彼等仍不知眼根之见性为空也。佛以观自在菩萨已悟证本知,不偏能所两边,所谓能所双亡,已证中道之义,圆满周遍,乃得此清净法身,与小乘人迥然有别,是故此时佛以一千二百五十五常随众,虽证四果,然只了分段生死,仍未彻底,乃令回小向大,而向此位菩萨学习修行。其次说到:

  

  体法真空  此体法真空为通教菩萨所证,通教为中乘,乃大乘初门,悟理自比小乘高,其因证五蕴法与空,不相析离,了知当体全是真空,但仍不悉此五蕴法为妙有。其意为不需厌离色身,有此色身则谁无觉知,然不着于相上而已。矧知色身当体即空,空是空,但又偏到空一方面上,故仍未彻底,何谓彻底?彻底即为:

  

  妙有真空  彻底者,究竟之义,不偏于有,不偏于空,中道之义,又名第一义空也。综之心理之于色相,不予执着,对有无了不分别,即为「妙」,不有而有谓之「妙有」;不空而空谓之「真空」。观自在菩萨之妙智慧,乃从心理不起分别而致;即见是见、闻是闻、嗅是嗅、尝是尝、觉是觉、知是知,所谓六根不住于六尘。彼观海潮音悟道,认定闻性永住,心理了无执着,乃能证到不分别,不可思议之妙,此所谓妙有真空也。

  

  综上所论为二凡所见之空及三圣之空理。此节文之义,乃叙明观自在菩萨以妙智慧彻底的修法,而获得此照见五蕴皆属妙有真空的效果。

  

  卯四、利益

  

  度一切苦厄

  此段叙言由照见五蕴皆空的效果而获致之利益。「度」可作度脱、度离等义解;「一切」,乃包括无余也;「苦」,大端最苦者有二:一为分段生死,一为变易生死。「厄」灾难也,亦为受苦之词,此「厄」大端指五住烦恼。就教义研究,证到五蕴皆空时,即能「五住竟尽,二死永亡」。竟尽,究竟破除净尽也;永亡,永远没有也。关于二种生死,上文曾予释及,此处不再赘论;兹仅就五住烦恼言之:

  

  住、牢住不移之义,住烦恼,意谓烦恼牢住于人之心地也。别为见爱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无明住地等五类。住地、亦可析为:本为末依,名之为「住」;本能生末,调之为「地」,此五住烦恼亦发源于五蕴,倘五蕴皆空,则此五住烦恼随而究竟破除,所以,不明佛法,则此五住烦恼便牢住于心,欲拔无由,驯至终身受苦无穷,流转生死,更无了期矣!兹分别略序五住烦恼之义:

  

  见爱住地  见爱、即一「见」便迷惑,由迷惑而贪「爱」,所以见爱乃为此烦恼之根本,譬喻见人有功名富贵,即生羡慕,贪爱冀幸,反亦随至,但无奈终不可求,此见爱遂根住于心地,牢固难离,而有此烦恼。讵知吾人之富贵贫贱、寿夭穷通、聪明才智,鲁钝庸愚,均由因缘果报而来,非强求可得,前生种好因,今生结善果,以今生视来生,亦难逃兹因果定律也。以此高见,见析法空理、断三界八十八使、证初果须陀洹。

  

  欲爱住地  倘吾人认此贪爱不是好处,而欲破除之,则其见解已较高超,似此见而不爱,保守得住,其结果不论贫贱富贵成败利钝,都站得住脚跟,死后都生欲界天;享福尽,再生人间,共经四番生死,证二果向。再经二番生死,证二果斯陀含。天界共二十八重,此欲界天占其六。再经一番生死,证三果阿那含,方共破欲界九品惑,但欲爱破净,此是但论圣果,与此三界凡夫不同,其「欲爱住地」,凡夫仍有男女婚配。但天上欢娱,远胜人间矣。

  

  色爱住地  吾人仍以析法空理为自己,如对见爱、欲爱均经根除,即生色界天。色界天占十八重;分四禅位,每禅破思惑九品。共破四九、三十六品思惑。此与四禅天之凡夫所不同者,生此色身犹存,然已无男女之别,盖男女生此,俱成男身矣。故称「色爱住地」。此时依食住天然而来,不须钻营奔竞,巧取豪夺,生活所需,取之无禁,用之无竭,享受之佳,世间无可比拟。此时饮食则以禅悦为食。

  

  饮食概分四种:一为分段食,二为嗅食,三为禅悦食,四为法喜食。分段食乃一日两三餐,每餐为一段之谓,为人间与六欲天所具;嗅食乃以鼻嗅之作食,不用启口,为鬼神所有;禅悦食属此色界天,用坐禅而感欢悦,以此欢悦即作为食矣;法喜食属无色界天,一闻说空天方法,心乃喜乐,即算已食。此属四空天,亦有三十六品思惑,乃四果阿罗汉,在色界时,一齐破尽。

  

  无色爱住地  吾人倘对见爱、欲爱、色爱俱经了却,即生无色界天,此时色身已无,但存知觉,故曰「无色爱住地」。此天总完空想,法喜充满,乐也无极!识无边处天、空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等四重天均属之。此等天界经常说法,虽较下界世法为高,犹未出无色界也,惟以佛法相比,仍不啻霄壤。何则?以其有定无慧,此五住烦恼,事理并进,定慧均行。非色、无色界之可能。虽三果之阿那含,尚不能回向自心,仍不能脱离三界,谓之钝阿含也。故谓有定无慧。

  

  无明住地  此时已破除见惑思惑,惟尘沙惑无明惑犹存,到此对一切事理,仍未能湛然融通,仅除四住烦恼,故仍不能摆脱变易生死之苦,此按四果圣人说,同除四住烦恼;若按三界凡夫,纵然在世间寿命多长,亦难逃二种生死。就令生于无色界天,到八万四千大劫亦终有一死。大劫、为计算年限总名,言其长远也;佛说:从前人之寿命有八万四千岁,后因迷惑贪爱而至寿命递级而降,其递减率为每百年减一岁,寿数每况愈下,时迄今日,七八十岁已算大寿,眷顾既往,瞻望将来,宁毋心忧魄悚耶?大劫之计算法:人之寿命以八万四千岁为本位,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复住上增,即每百年回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依此一增一减,一增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色界天寿元虽至八万四千大劫,其遥长已甚,但到此不明佛法,亦难免一死。死后分别转生人间为富贵人或转堕三恶道受苦,此乃视乎其在天时之种因是善是恶而定,怎作怎受,不爽丝毫。综上为五住烦恼之释义。由此可知天上与人间,均不免生死轮回之苦,对于五住烦恼,亦未尽蠲除,不过天界苦少乐多而人间苦多乐少而已。倘欲二死永亡,五住竟尽,则非誓愿成佛不可;意欲成佛,又非竭力修习此无边佛法不为功也。

  

  此节所序二死、五住、皆缘乎色受想行识五蕴而成,是故承上文观自在菩萨证到妙智慧彻底而得照见五蕴当体皆空的效果,便有此度脱一切苦厄(即二死永亡、五住究竟)之利益矣。

  

  寅二、别明、又九、卯一、明色空不二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节文,系佛示弟子以极果中道之妙理,原由行深般若而来,以破除三乘圣人不圆之知见。此经乃玄奘法师所译。纯依佛之语气而叙述,所以此时仍是佛说。

  

  此观自在菩萨修证妙智慧而至于彻底时,即能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原是有法,不是空法,何可谓之空?因菩萨之观想功夫而照见五蕴法当体即空也。随此效果而获致二死永亡,五住究竟等度离一切苦厄之利;此时佛仍恐法会弟子弗明所指,乃呼当机舍利子尊者之名,而晋一步阐明之,意使法会大众都能了了也。

  

  舍利子,系佛之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印度风俗:有依父名为名者,有依母名为名者,有以父母合名为名者。此舍利子系依母名为名;舍利子三字为华梵并举:「舍利」为梵语,华译「鹙鹭」,乃尊者之母名;「子」为华语,其意谓此位尊者乃鹙鹭之子也。「子」、梵语曰「弗」,故有依全部梵语译为「舍利弗」。鹙鹭即鹭鹚,为海岛之一种,目光最为锐利,凌空飞扬时,下瞰水中游鱼,了然可见。尊者之母未嫔时,亦于家中研修外道,彼赋性聪颖,其卓见高知,冠兄弟俦,故以此鹙鹭名之,以喻其机敏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六句其用意在重析「五蕴皆空」,以便研求经义者加深了解,佛法妙理,苟非反复重论,依稀难明也。

  

  上释空义,曾谓空有五重:一为凡夫所知之顽虚空,二为外道所执之断灭空,三为二乘人所见之析法真空,四为入大乘初门之体法真空,五即为当文所指行深般若,即妙智慧彻底之妙有真空,是以色不异空之「空」,乃以此妙有真空而言。

  

  色,有三种:一、可见可对色,二、可对不可见色,三、不可见不可对色。均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第二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