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仁,氣力虛竭,起坐須人。死苦者,四大分散,痛毒辛酸,慈親孝子,莫能相救,風刀解身,苦不可忍愛別離苦者,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生離死別,不得共處。怨憎會苦者,常所憎惡之人,欲其遠離,而反*聚。求不得苦者,人不能無所求,有求便有得有不得。若求不得,則但有求不得之一苦,設竟求得,則更具二苦。譬如求子,既求得矣,設爲佳兒,則患失之,設竟夭亡,則是愛別離苦。設爲逆子,即爲怨憎會苦。順逆皆苦也。五陰熾盛苦者,有斯五陰(即五蘊),衆苦熾盛,如火焚身。且如自身即內色陰,必有外色陰之衣食住叁者以養之。此內色外色之一種享受,即爲受陰。受,有苦受,樂受,舍受。但不論是何種受,定非宴坐以候天降外色,令之享受。須思想方法,以求得之,此即是想陰。想但是虛想,又如所想而行,此即是行陰。行必先具能行之知識,此即識陰。吾人終日,爲此五陰,千縛萬繞,不得自在,始終是苦。欲得免苦,定須了知苦源。觀察諸苦,唯自招感,此即集谛也。謂貪,瞋,癡,饅,疑,身,邊,邪,見,戒,爲苦之集因。欲斷集因,當修道因,廣說爲叁十七道品,略攝即戒定慧叁學。以戒破貪毒,定破瞋毒,慧破癡毒,及慢疑等。總上叁毒十使既破,子縛已斷,果縛雖存。亦得寂滅之樂,名有余涅槃。至灰身泯智,亦曰無余涅槃。此屬聲聞小乘之色身果縛無余,非大乘之究竟無余涅槃。究竟涅槃者,乃無作四谛。謂陰入皆如,無苦可舍。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故曰無苦集滅道。是四谛之諸法空相也。
無智亦無得。
此文指示諸法中之菩薩法,亦是空相也。智者,攝六度,用度六蔽。所謂布施度悭貪,持戒度汙染,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得者,指佛果。今並雲無者,謂有智有得者,乃藏通菩薩及叁賢菩薩。以爲上有佛道可成,下有衆生同度,有希冀之心。此心既在,智則成識,得則有礙也。無智無得者,謂真空實相之中,雖行六度,而無六度之相。既無六度之相,亦無佛道之可求,更無佛果之可得。當知此乃掃除其分別生佛執著之心。非掃除真空妙有之性,以致斷滅之咎也。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
此下明宗用,破叁障也。以無所得故一句,是明宗。心無罣礙,是破報障。報分依正,叁賢菩薩,以爲上有佛道可成,若至佛果,則依正自在。不知此希冀之心爲能,所希冀之果爲所。能所曆然,雲何自在。今的指依正全是一心,何分能所。既無能所,則菩薩隨順世緣,任運自在,無憂無慮,複何罣何礙。心既無礙。身土亦然。故曰,以無所得故,心無罣礙,則除報障也。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此破業障也。若身心皆無罣礙,複何憂何懼。故雲無罣礙,則無有恐怖也。業者,指其所行之六度。叁賢菩薩行六度時,尚有怖畏,而爲其障。謂生活畏,死畏,地獄畏,惡名畏,大衆威儀畏。今既無怖畏,則業障自空矣。
遠離顛倒夢想。
此破煩惱障也。顛倒,即根本無明煩惱,煩惱由夢想而生。自凡夫至菩薩,皆有顛倒。當知依正二報,皆從夢想而生。譬如今日法會,乃夢中事。夢中有人告曰,此宇宙乃至法會皆是夢。夢中之人,斷然不信。及至夢醒,方知是夢。實則現前吾人,亦複如是。或謂今在夢中,則仍不信。此之不信,與前夢中之不信,曾無少異。此不信者,足征仍是夢中人。既在夢中,而堅執爲實,便爲顛倒也。今謂遠離者,蓋至般若會上,會一切法,皆爲實相。故能遠離顛倒夢想,令煩惱障自空也。
究竟涅槃。
此言菩薩斷德也。涅槃,華言圓寂。備具衆德曰圓,除一切障曰寂。究竟者,指徹證大般涅槃。至此乃叁障都盡,叁德齊顯矣。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指諸佛之智德。謂諸佛依因中之妙智妙慧,而得果上之智德。阿耨多羅,譯言無上,對菩薩有而言。叁藐,譯言正等,對二乘不等而立。叁菩提,譯言正覺。謂非外道之邪知見,非二乘之偏真理,非菩薩之覺不圓滿。乃如來之妙覺果海也。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贊般若之功能,咒,即真言。大神咒者,謂此般若,有大威神之力,能摧破煩惱也,此對外道邪見而言。大明咒者,謂般若光明,能破凡夫黑暗之迷情也。無上咒者,謂般若理窮言極,無以複加,乃破菩薩有上之心也。無等等咒者,破二乘之執有階級也。一切苦,指五住之苦因,二死之苦果也。真實不虛,謂實能如是,絕非虛語也。釋顯說竟。
次密說。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此是行法。咒者,密分,即無分別心也。正破無明知見。既解上顯文竟,若欲行者,即直誦咒,直誦密語。不加分別,正是大乘行法。心境都歸不可思議。如是自名字不可思議,乃至究竟不可思議也。
門人仁道錄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第一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