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
(第二篇)
湛山倓虛大師述
心經講錄叁版敘
數十年來,根塵業深,每思所以爲解脫,求定慧,而日所接者,皆名相之事,不能明其爲空爲有,輾轉于其中,若知之,若不知之,得失榮辱,猶不能免于懷,況其他乎。近年來于趙忍庵居士處,得聞倓虛大師大名,繼得拜讀大師之影塵回憶錄,益深向往。大師之于教人修止觀也,曰「如果有妄想,可以找妄想,觀妄想,看看究竟來自何處來,去從何處去。」又曰「一念即叁千,叁千即一念。」又曰「要求真,必須從妄中去求。」此皆叁昧之言,足爲初機之南計,對于去妄念而無由者,實莫大之啓示。明乎真不離妄,妄不離真,真妄兩妄,始足以言真如實體,言妙智慧。
萬法唯心,而心之體用不可思議。分析之微,體驗之深,竊以莫過于佛法。佛法非迷信,迷信非佛法,學佛者固亦不必舍迷信而不談。蓋佛法無所不包,無一不求其究竟,各隨其分,以臻其極而不執著。可有亦可無,有者自有,無者自無,有之于無,亦如真之于妄,色之于空。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若本無五蘊,觀自在菩薩亦無可觀照,佛亦不必說心經矣。世間法之與出世間法,當作如是觀。故大乘佛法之究竟,乃爲世出世間法。
今有逃禅者,則出世者也。而言世間法者,往往未嘗以佛法爲體用,爲歸依。有之似亦只限于一己,限于個人。然社會既爲個人所集而成,個人而皆善矣,則一家一國隨之而無不善。今世界中信佛法者億萬人,果皆能明苦樂究竟,諸惡不作,衆善奉行,則此雖消極,而積極以圖者,信能臻此,亦足引以爲慰矣,從事于教育者,恒念念不忘于其所謂積極之目的,其爲執著,彰彰明甚。以學校師生言,所日孳孳者,何莫非執著乎。世間之擾攘無已者,此乃一大關鍵。若能使學校發揮無邊佛法之力量,則度苦厄,解災劫,莫過于是矣。而萬法唯心,體用之妙,對于後學,尤爲重要。蓋此乃今世所謂哲學與心埋學之最高無上境界,較易爲治新學者所領悟。則大師之說心經,對于今世教育,誠亦一大因緣也。
今之治哲學心理學者,學派林立,各有所偏。有以創新說相尚,偶然一得,辄相矜異。惟佛法可以概其全,兼容並包。以求無上之正道,自度亦思度人。「無邊衆生誓願度」乃學佛者四大宏願之一,非哲學家心理學家所有事也。世之諷佛法爲消極者,實乃大誤。
忍庵居士,既以王恺居士所筆錄之大師心經講義相贈,曰「余將增印,以廣功德,其善讀之,且爲之敘。」自揣鄙塞,曷敢當此。惟以嘗從事于教育,謹略述素所積于懷者,不知其當否也。所願今之治新學者,明乎佛法非消極,非迷信,萬法唯心,實證實修,則日孳孳焉于執著者,庶幾有所解度,其亦世界和平之一助乎。
辛醜仲夏弟子王宓文敬敘
喻說叁世間法之淵源(代序)
戊戌秋香港法華念誦會圓滿,諸上善人共爲勝會,倓以病緣未能隨喜,預備祝詞「喻說叁世間法之淵源」文稿,未及奉獻因而擱置,茲逢心經講錄印行,校印人索余爲敘,即以此稿代敘雲爾。
戊戌秋九月八四老人 倓虛
所謂叁世間法者:一、世間法,二、出世間法,叁、世出世間法。法者:六根六塵六識共十八界,互爲法則、軌道、模範。世者:橫豎各有叁際。間者:各有分段。夫世間者:分別法是。出世間者:無分別法是。世出世間者:乃非分別非不分別法是。
今以無邊的大圓光明鏡作譬喻。鏡光譬如生佛本具之性。世間法,譬如鏡中光的影像。
雲何是世間法?乃六道衆生依正二報是。皆因自迷本性,無一不以鏡影爲其依正二報,皆將其如鏡光的本性,付于度外。豈知鏡光常在,鏡影無常。故不免生死輪回。
出世間法,譬如二乘聖人,如反背鏡影,住于鏡光,只脫一層分段生死。尚有變易生死在。是受不同之影響。
世出世間法者;譬如衆生,悟透佛法,不離鏡影。不執鏡影。以知其影亦是光成,無須離影求光。既知影鏡皆光。即可心無憎愛,境無取舍。故能五住究竟,二死永亡,得大自在。
或問:說雖如是,雲何起修?
答曰: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所謂性者;現量境也。所謂修者;現量心也。夫現量境者;乃對境不起所分別之相。現量心者;乃不能起分別之心。蓋能所之分別皆不起。謂之真實心境。換言之。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
故天臺智者大師曰:實心觀實境,實緣次第生,實實疊相續,自然入實理。此就是真實修行大法。乃能回觀迷失之本性。換成自性純熟爲究竟。乃佛出世一大事因緣畢矣。
敘
戊戌初夏。中華佛教圖書館開幕。湛山老人應四衆之機。說心經九日。以志勝緣。老人以八四高年。不辭辛勞。樂說無倦。聽衆踴躍。座無虛席。可謂五濁惡世僅有的一個勝會。老人談經。不拘常格。有時判教分科。有時不判教不分科。直敘經文。略談大意。本講心經。卻談法華。正說教理。又涉世緣。此何以故。以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經皆是一經。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皆是佛法。徹者眼裏不染纖塵。故橫說豎說。塵說剎說。只見圓融無礙。大千甘露。粗言細語。顯第一義。無量生盲衆生聞之。盡開慧眼,反之。若一翳在眼。天花亂墜。一絲未解。手忙腳亂。縱使循規蹈矩。口若懸河。分科判教。一字不差。難免尋行數墨。翻轉葛藤。說來頭頭是道。這頭既是道。那頭也是道。結果呢。滿眼皆是道。卻又不知從那個道入來。只見七手八腳亂做一團。古德雲。盡大地是沙門一卷經。盡大地是沙門一只眼。大徹大悟的人。有時看經。卻沒有看經。有時不看經。卻是看經。所以說。老僧看經爲遮眼。終日看經。終日無經看。
老人今說心經。不過借心經做引子。扇子數珠。花瓶香爐。辣椒茄子。胡蘆西瓜。一色一香。稱性而談。左右逢源。隨拈皆是。說了九天。天天說心經。卻並無說著一點心經。這才算會說心經。
王恺居士。翻譯廣東話。廣東人聽了皆大歡喜。稱贊翻話不失原意。因此。不少人懂得了心經。今此筆錄。錄的全是心經。我看也不失原意。片言只字。出自老人口裏。只是老人說話是北方人方言。繪聲繪色。自具神韻。筆墨難以形容。等用筆寫在紙上。就成了紙上談經。聲韻又能恰到好處。
居士于無縫門前新發勝意。這筆錄就算一把開門斧子。早晚會劈開門進來。看看門內是什麼。相信他不會錯認自己家當。善知識。肯麼。
戊戌六月初一拜壽日 門人念安拜敘
陸敘
我佛誕興于世。說諸盡苦之道。提綱挈要。大小弗遺。其義可于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見之。世出世間之法。不外五蘊六人十二處十八界六凡叁乘一乘而已。總萬法于一心。無盡而盡。盡又無盡。佛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之度苦妙用而印證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此理若欲推求其故。古人或謂一物若有。毗盧即是凡夫。萬法如無。普賢失其境界。諸法究竟是有是無。又或謂任舉一物。設說是此物即觸。說不是此物即背。離去觸背二邊。試道一句。此等道理。久久推出。乃知孔子兩端既竭。六祖二道相生。實爲啓人悟門之妙法。從此方悟世尊婆心太切。以果德而示了因。令諸衆生窮竭苦源也涅槃經雲。生因者如泥作瓶。了因者如燈照物。衆生恒執事相。迷真理智。乃有無明。識種取著。號曰邪見。無明邪見。實爲一切煩惱之本。衆苦之源。從此源頭發動。沿流不止。謂之無名流見流。加以欲有二流。共成四種常流無名。長夜蓋覆。由是六根所緣。心生意取。擊發成貪瞋癡慢疑等惑。流轉不息。成大苦海。臨濟禅師曰。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蓋感于般若真照而言也。今欲斷無明大苦常流。應須入佛法流。而入佛法流之坦途大道。應先明「亡所」之理。經雲。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可見無明實因有所明而妄立。因有所明。妄自以爲能明。執著不舍。而失其本明常明矣。「所」者。一切心生意取之境界相是。于此而不能知。則心之馳求妄動。永不能息。于此加以注照。即習氣所系。馳逐亦不能遠。由是勤加守護。不失其照名爲觀。然非讀誦大乘。不能得其的要。故楞嚴首以悟自真心不生不滅爲因。而宗門亦雲從上先須知有。然後保任。豈可理行有阙。心口相違。涅槃經亦謂知有佛性。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可見讀誦大乘。不失其照。方能入佛法流。依般若無邊之照。一照徹底。萬法無非歸于妙有真空。同時成立。起即全收。隨舉即色。隨舉即空。渾然一心。隨緣自在。何謂真空妙有。如宗鏡錄雲。「真空無相。雲何知有不空常住之體。答。以事驗知。因用可辯。只爲一切諸佛。于無余涅槃中。亦不舍功德善根門。有流果報。已盡功德善根。本爲化物。故恒有此用。如來雖入涅槃。猶隨衆生機緣。現應化兩身。導利含識。如來法身。即是無流法之依處。故言不舍離功德也。所以得知涅槃之中猶有法身者。以用證體。既睹應化之用不盡。故知此身之體。常自湛然。永無遷壞。若又以事證體。如不依涅槃。不成智慧。智慧不成。則煩惱不滅。涅槃既能生道。道能滅惑。即是涅槃家事。既見有事。故知應有體也。」諸佛知真空妙有之理而證清淨法身。衆生不知本有法身之理而流轉諸道。故曰。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可見無明者即迷此真智體耳。此經洞徹一切法源之底。依教起觀。利益無窮。然佛最後垂示。總前教迹。同此指歸。尚有…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第二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