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第二篇)▪P8

  ..續本文上一頁?」由茲慣用語,足見寓有深義,蓋可反映凡夫根性,一「見」便「著」上矣!此一見即著,便是生死根本,因山河大地及一切形相皆有生滅,所以凡夫一著相,知覺性乃隨之而轉,便難逃生死也。

  

  上嘗以鏡與影爲喻,鏡子一經製就,即能照一切物,從而山河大地及一切形相,皆隨此鏡光而顯其影子,凡夫病在執影爲實有,而對鏡光本身竟了無所知,孰知此影瞬即消逝,全屬生滅法,而鏡光本身方屬真常不易;凡夫執影子爲我,而不知另有爲我所用之鏡光存在,所以禅宗有「終朝常對面,相見不相識」之語,此系指凡夫對眼之見性竟不相識之謂,有若只認識影子,而不認識鏡光也。其實韶光易逝。人生雖壽至百齡,亦不過爲轉眼間事,天界盡屬長壽,對死亦無策規避,生時眼根雖能見物,死後則效用盡失,所以常住不生滅者,唯此見性,此見性寄于眼根,缺之則有目不能視,此見性譬之鏡光,僅就其觸照力用而言,其實爲無形無相無作無爲者,一切有形有相有作有爲者,均爲其化去。見性如此,其余聞、嗅、嘗、覺、知等性同屬如此。

  

  綜之吾人萬萬不能執著影子爲實有,倘能了然鏡光是我,則妄染頓除,立可解脫矣!由茲眼根之論釋而可推知其余,要之六根六塵六識此十八界皆爲影子,乃屬生滅無常;不生不滅者唯此鏡光──即見聞嗅嘗覺知等六種性;從知一切均爲影爲光,質言之:影就是光,光就是影。影從何來?從光而來;光由何現?由影而現。

  

  總結「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界乃至無意識界」一節而言:無者,空也。系承「照見五蘊皆空」一語而展釋,五蘊法既屬妙有真空;五蘊爲總法,則一切諸法皆是真空之相,是故此妙有真空中乃無五蘊法存在,從而諸法均無所得,則此十八界法當體都屬空無所有,故稱曰:「無」,無乃妙有真空,如鏡光,無此鏡光,即無一切影子也。

  

  卯五緣覺法空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文系破緣覺所執之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法亦屬五蘊總法之區宇,五蘊既空,則此法亦空也。緣覺爲藏教中乘聖人,乃從此十二因緣法而開悟,但只了分段生死,仍未臻于佛境,所以佛于此時說般若經令其回小向大,示以諸法皆屬真空實相,俾其徹悟而證極果。

  

  上曾敘及:凡夫屬上根利智而對諸法空相一經了悟者,當下即可成佛,況此中乘聖人乎?從緣覺一字顧名思義,乃知緣覺系由因緣之緣而覺悟。因緣有助緣與攀緣之分,助者幫助之義,攀者攀附之義;助緣者,意謂人本不迷惑,而偏以此緣而助之迷,此指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而至憂悲苦惱而言。總言之十二因緣,即十二種幫忙而助人昏昧也。下分述之:

  

  無明  俗謂胡塗,不明正理也。一胡塗便一切胡塗,由此胡塗之助而有妄行,所以無明緣行。

  

    由茲妄行之助而有所辨識,是以行緣識。

  

    此爲胡塗認識也。識具分別之義,由此認識而成中陰身,幫助選擇有緣父母而投胎,所以有何種認識即成何種胎也。而後識緣名色。

  

  名色  初入胎中,受想行識四蘊徒有其名,因此時祇具色蘊也,故合稱爲名色,藉斯名色之助漸長六根而成六入,是以名色緣六入。

  

  六入  入見聞嗅嘗覺知六種性也。意謂一作胎即起分別,俟胎成六根,乃生六入,由此六入之助而成觸,是謂六入緣觸。

  

    意謂小兒初生面世,六根接觸六塵也。因母胎與外界溫度與環境懸殊太甚,所以嬰兒一出母胎,即感驟冷加身,驚惶失措,其辛酸痛苦處,有如活馬剝皮,故作慘厲啼哭也。因此一觸而有受。

  

    小兒一開智識即有受,如眼受色,耳受聲,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觸,意受法。由此受而起貪愛,乃曰受緣愛。

  

    由此貪愛而需求取,是以愛緣取。

  

    由求取而有得,是以取緣有。

  

    因求取有得而造業,即有此業果,業果不亡,旋隨緣受來世之生,是名有緣生。

  

    有生則難逃老死,乃名生緣老死。

  

  老死  有此老死而不免憂悲苦惱也。人老將死,誰無憂悲苦惱?蓋塵染既深,妄執緊系,不甘就死也。但我(大師自稱)則不然,因妄染較輕,本不畏死耳!又人當死之時,有若風刀解體,烏龜脫殼,其痛毒淒楚,無以複加,故作呻吟哀號也。

  

  可知此生死之苦,一切均以無明爲因,而以助緣輾轉聯系成此凡夫順生門,致有流轉還滅之相,受六道輪回之苦。緣覺乃聞佛說此十二因緣法,乃明煩惱生死根源,而發修道離苦之心,遂從此啓悟而證中乘辟支佛果(意譯緣覺果),因此而了分段生死;其晉修之法,亦無非先將此無明(即胡塗)斷滅,無明滅則行滅(無妄行),行滅則識滅(無了別心),識滅則名色滅(不投胎),名色滅則六入滅(不必長六根),六入滅則觸滅(根不觸塵),觸滅則受滅(不需享受),愛滅則取滅(不求取),取滅則有滅(不造業),有滅則生滅(來世不投胎),生滅則老死滅(無老死憂悲苦惱)。

  

  佛說此般若經爲大乘法門,空此緣覺法之目的在使曾證緣覺果之中乘聖人亦厭小慕大,故以此「無」字破其所執,意謂倘能明心見性,了悟諸注性空,當下便證佛道,猶待破此無明耶?因無明當體即空,實無「無明」可破也。故曰:無「無明」;既屬無「無明」,尚何須將無名破盡?故曰:「亦無無明盡。」乃至,爲超略之詞,超略中間十支因。「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者,意謂諸法空相中,根本已無老死,則更無「盡」之可言也。

  

  卯六聲聞法空

  

  無苦集滅道。

  此文系空四谛法,此四谛法門爲苦谛、集谛、滅谛、道谛,即四聖谛也。此四谛法能超凡入聖,以凡夫比擬,證四谛法當爲小乘聖人,倘再向上而言,則聖人中又可別爲大中小乘也。四谛中之苦谛爲世間果,集谛爲世間因,滅谛爲出世間果,道谛爲出世間因。

  

  苦谛爲世間果者  乃指六道綜成叁種苦果而言,叁苦果爲行苦,樂苦,苦苦。六道有叁善道與叁惡道之分,叁善道爲天,人,阿修羅;叁惡道爲地獄,餓鬼,畜生。色界天無色界天,雖比世人爲樂,而受命又遠較世人爲長,但終不免生死之苦,所以仍稱苦果,屬「行苦」;欲界天及人間(爲中等凡夫),苦樂各半,阿修羅有天上福,無天人德,屬樂少苦多,均稱爲「樂苦」,此叁善道在因地皆具善根,而視乎其所作利物濟人之程度而分別生此。向下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其苦處更不必細論,故名之爲「苦苦」,此爲于因地作殺盜淫等惡業及多行不善,而視乎其程度如何而分別生此。此六道之苦果,究從何而來?均爲唯心所造而自作自受也。換言之,乃從集谛而來。

  

  集谛爲世間因者  此爲苦谛之集因也。集爲積蓄之義,北方人有所謂趕集,即將商品集中一地于一定期間發售之謂。從名思義,乃知苦果系招集而來,衆生平時所作所爲,有善有惡,遂以此爲苦谛之因,而鑄苦谛之果。

  

  滅谛爲出世間果者  滅爲寂滅。此類衆生洞燭苦源,都自招感,乃慕寂滅爲樂果,以獨善其身。

  

  道谛爲出世間因者  既慕寂滅出世之樂果,必斷集因,從而著手修道也。此爲成道之因。

  

  綜四理谛法爲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佛初說華嚴,以聲聞根性較鈍,未能接受此大乘法門,于是俯就小機,爲說此叁轉四谛*輪。轉,爲轉苦爲樂之義,*輪者,言佛之說法,不停滯于一人一處,展轉傳人,流演圓通,如推車輪焉。叁轉者,第一轉爲示轉,第二轉爲勸轉,第叁轉爲證轉,茲述之如次:

  

  第一轉(示轉):

  「苦」爲逼迫性,人生于世,需求衣食住以維持生活,由此爲尋求滿足,不惜終日胝手胼足,形形役役,非被逼迫受苦不成。苦有八種,計有隨身之生,老,病,死,四苦,又自身所招之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四苦,共爲八苦。苦從何而來?自招感而來也。所以

  

  「集」爲招感性,此招感性招來六種根本煩惱,即貪,瞋,癡,慢,疑,邪見,複有二十種隨煩惱,分小中大叁類,小隨有十: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中隨有二:無慚,無愧,大隨有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計此二十六種集因,而招世間一切苦果。

  

  「滅」爲可證性,人欲離苦,當慕寂滅之樂,以獨善其身,所以此滅爲可證性。證茲而了分段生死,離四住煩惱,但仍屬沈空滯寂,未了變易生死,不達究竟之樂,僅住于有余涅槃,故名偏真小果。

  

  「道」爲可修性,慕出世之寂滅,當修叁十七助道品,略即戒,定,慧叁學。以戒破貪毒,定破瞋毒,慧破癡毒,是以道爲可修性。

  

  第二轉(勸轉):

  「苦」,逼迫性,你應知。「集」,招感性,你應斷。「滅」,可證性,你應證。「道」,可修性,你應修。

  

  第叁轉(證轉):

  「苦」,此是苦,逼迫性,汝應知,我已知,不複更知。

  「集」,此是集,招感性,汝應斷,我已斷,不複更斷。

  「滅」,此是滅,可證性,汝應證,我已證,不複更證。

  「道」,此是道,可修性,汝應修,我已修,不複更修。

  小乘聲聞衆聞佛說此四谛法而證道,但只了分段生死,未達究竟涅槃,所以此時說此般若經令其回向大乘當知在妙有真空中,已…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第二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