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第二篇)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

  

(第二篇)

  

湛山倓虚大师述

  

  心经讲录三版叙

  

  数十年来,根尘业深,每思所以为解脱,求定慧,而日所接者,皆名相之事,不能明其为空为有,辗转于其中,若知之,若不知之,得失荣辱,犹不能免于怀,况其他乎。近年来于赵忍庵居士处,得闻倓虚大师大名,继得拜读大师之影尘回忆录,益深向往。大师之于教人修止观也,曰「如果有妄想,可以找妄想,观妄想,看看究竟来自何处来,去从何处去。」又曰「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又曰「要求真,必须从妄中去求。」此皆三昧之言,足为初机之南计,对于去妄念而无由者,实莫大之启示。明乎真不离妄,妄不离真,真妄两妄,始足以言真如实体,言妙智慧。

  

  万法唯心,而心之体用不可思议。分析之微,体验之深,窃以莫过于佛法。佛法非迷信,迷信非佛法,学佛者固亦不必舍迷信而不谈。盖佛法无所不包,无一不求其究竟,各随其分,以臻其极而不执着。可有亦可无,有者自有,无者自无,有之于无,亦如真之于妄,色之于空。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若本无五蕴,观自在菩萨亦无可观照,佛亦不必说心经矣。世间法之与出世间法,当作如是观。故大乘佛法之究竟,乃为世出世间法。

  

  今有逃禅者,则出世者也。而言世间法者,往往未尝以佛法为体用,为归依。有之似亦只限于一己,限于个人。然社会既为个人所集而成,个人而皆善矣,则一家一国随之而无不善。今世界中信佛法者亿万人,果皆能明苦乐究竟,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则此虽消极,而积极以图者,信能臻此,亦足引以为慰矣,从事于教育者,恒念念不忘于其所谓积极之目的,其为执着,彰彰明甚。以学校师生言,所日孳孳者,何莫非执着乎。世间之扰攘无已者,此乃一大关键。若能使学校发挥无边佛法之力量,则度苦厄,解灾劫,莫过于是矣。而万法唯心,体用之妙,对于后学,尤为重要。盖此乃今世所谓哲学与心埋学之最高无上境界,较易为治新学者所领悟。则大师之说心经,对于今世教育,诚亦一大因缘也。

  

  今之治哲学心理学者,学派林立,各有所偏。有以创新说相尚,偶然一得,辄相矜异。惟佛法可以概其全,兼容并包。以求无上之正道,自度亦思度人。「无边众生誓愿度」乃学佛者四大宏愿之一,非哲学家心理学家所有事也。世之讽佛法为消极者,实乃大误。

  

  忍庵居士,既以王恺居士所笔录之大师心经讲义相赠,曰「余将增印,以广功德,其善读之,且为之叙。」自揣鄙塞,曷敢当此。惟以尝从事于教育,谨略述素所积于怀者,不知其当否也。所愿今之治新学者,明乎佛法非消极,非迷信,万法唯心,实证实修,则日孳孳焉于执著者,庶几有所解度,其亦世界和平之一助乎。

  

  

辛丑仲夏弟子王宓文敬叙

  

  

  喻说三世间法之渊源(代序)

  

  戊戌秋香港法华念诵会圆满,诸上善人共为胜会,倓以病缘未能随喜,预备祝词「喻说三世间法之渊源」文稿,未及奉献因而搁置,兹逢心经讲录印行,校印人索余为叙,即以此稿代叙云尔。

  

戊戌秋九月八四老人 倓虚

  

  所谓三世间法者:一、世间法,二、出世间法,三、世出世间法。法者:六根六尘六识共十八界,互为法则、轨道、模范。世者:横竖各有三际。间者:各有分段。夫世间者:分别法是。出世间者:无分别法是。世出世间者:乃非分别非不分别法是。

  

  今以无边的大圆光明镜作譬喻。镜光譬如生佛本具之性。世间法,譬如镜中光的影像。

  

  云何是世间法?乃六道众生依正二报是。皆因自迷本性,无一不以镜影为其依正二报,皆将其如镜光的本性,付于度外。岂知镜光常在,镜影无常。故不免生死轮回。

  

  出世间法,譬如二乘圣人,如反背镜影,住于镜光,只脱一层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在。是受不同之影响。

  

  世出世间法者;譬如众生,悟透佛法,不离镜影。不执镜影。以知其影亦是光成,无须离影求光。既知影镜皆光。即可心无憎爱,境无取舍。故能五住究竟,二死永亡,得大自在。

  

  或问:说虽如是,云何起修?

  

  答曰: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所谓性者;现量境也。所谓修者;现量心也。夫现量境者;乃对境不起所分别之相。现量心者;乃不能起分别之心。盖能所之分别皆不起。谓之真实心境。换言之。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

  

  故天台智者大师曰:实心观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续,自然入实理。此就是真实修行大法。乃能回观迷失之本性。换成自性纯熟为究竟。乃佛出世一大事因缘毕矣。

  

  

  叙

  

  戊戌初夏。中华佛教图书馆开幕。湛山老人应四众之机。说心经九日。以志胜缘。老人以八四高年。不辞辛劳。乐说无倦。听众踊跃。座无虚席。可谓五浊恶世仅有的一个胜会。老人谈经。不拘常格。有时判教分科。有时不判教不分科。直叙经文。略谈大意。本讲心经。却谈法华。正说教理。又涉世缘。此何以故。以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经皆是一经。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皆是佛法。彻者眼里不染纤尘。故横说竖说。尘说剎说。只见圆融无碍。大千甘露。粗言细语。显第一义。无量生盲众生闻之。尽开慧眼,反之。若一翳在眼。天花乱坠。一丝未解。手忙脚乱。纵使循规蹈矩。口若悬河。分科判教。一字不差。难免寻行数墨。翻转葛藤。说来头头是道。这头既是道。那头也是道。结果呢。满眼皆是道。却又不知从那个道入来。只见七手八脚乱做一团。古德云。尽大地是沙门一卷经。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大彻大悟的人。有时看经。却没有看经。有时不看经。却是看经。所以说。老僧看经为遮眼。终日看经。终日无经看。

  

  老人今说心经。不过借心经做引子。扇子数珠。花瓶香炉。辣椒茄子。胡芦西瓜。一色一香。称性而谈。左右逢源。随拈皆是。说了九天。天天说心经。却并无说着一点心经。这才算会说心经。

  

  王恺居士。翻译广东话。广东人听了皆大欢喜。称赞翻话不失原意。因此。不少人懂得了心经。今此笔录。录的全是心经。我看也不失原意。片言只字。出自老人口里。只是老人说话是北方人方言。绘声绘色。自具神韵。笔墨难以形容。等用笔写在纸上。就成了纸上谈经。声韵又能恰到好处。

  

  居士于无缝门前新发胜意。这笔录就算一把开门斧子。早晚会劈开门进来。看看门内是什么。相信他不会错认自己家当。善知识。肯么。

  

  

戊戌六月初一拜寿日 门人念安拜叙

  

  

  陆叙

  

  我佛诞兴于世。说诸尽苦之道。提纲挈要。大小弗遗。其义可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见之。世出世间之法。不外五蕴六人十二处十八界六凡三乘一乘而已。总万法于一心。无尽而尽。尽又无尽。佛举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之度苦妙用而印证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理若欲推求其故。古人或谓一物若有。毗卢即是凡夫。万法如无。普贤失其境界。诸法究竟是有是无。又或谓任举一物。设说是此物即触。说不是此物即背。离去触背二边。试道一句。此等道理。久久推出。乃知孔子两端既竭。六祖二道相生。实为启人悟门之妙法。从此方悟世尊婆心太切。以果德而示了因。令诸众生穷竭苦源也涅槃经云。生因者如泥作瓶。了因者如灯照物。众生恒执事相。迷真理智。乃有无明。识种取着。号曰邪见。无明邪见。实为一切烦恼之本。众苦之源。从此源头发动。沿流不止。谓之无名流见流。加以欲有二流。共成四种常流无名。长夜盖覆。由是六根所缘。心生意取。击发成贪瞋痴慢疑等惑。流转不息。成大苦海。临济禅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盖感于般若真照而言也。今欲断无明大苦常流。应须入佛法流。而入佛法流之坦途大道。应先明「亡所」之理。经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可见无明实因有所明而妄立。因有所明。妄自以为能明。执着不舍。而失其本明常明矣。「所」者。一切心生意取之境界相是。于此而不能知。则心之驰求妄动。永不能息。于此加以注照。即习气所系。驰逐亦不能远。由是勤加守护。不失其照名为观。然非读诵大乘。不能得其的要。故楞严首以悟自真心不生不灭为因。而宗门亦云从上先须知有。然后保任。岂可理行有阙。心口相违。涅槃经亦谓知有佛性。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可见读诵大乘。不失其照。方能入佛法流。依般若无边之照。一照彻底。万法无非归于妙有真空。同时成立。起即全收。随举即色。随举即空。浑然一心。随缘自在。何谓真空妙有。如宗镜录云。「真空无相。云何知有不空常住之体。答。以事验知。因用可辩。只为一切诸佛。于无余涅槃中。亦不舍功德善根门。有流果报。已尽功德善根。本为化物。故恒有此用。如来虽入涅槃。犹随众生机缘。现应化两身。导利含识。如来法身。即是无流法之依处。故言不舍离功德也。所以得知涅槃之中犹有法身者。以用证体。既睹应化之用不尽。故知此身之体。常自湛然。永无迁坏。若又以事证体。如不依涅槃。不成智慧。智慧不成。则烦恼不灭。涅槃既能生道。道能灭惑。即是涅槃家事。既见有事。故知应有体也。」诸佛知真空妙有之理而证清净法身。众生不知本有法身之理而流转诸道。故曰。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可见无明者即迷此真智体耳。此经洞彻一切法源之底。依教起观。利益无穷。然佛最后垂示。总前教迹。同此指归。尚有…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第二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