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倘能了然经义,一悟到底,则此三障自可破除,所以判此经以破除三障为用。三障既除,从此便可度脱一切苦厄。不论富贵贫贱,人谁无苦?即属天人,亦难规避,不过天人苦少乐多,而吾人苦多乐少而已。所以佛说一法,其鹄的不外乎令人离苦得乐也。
(五)判教相
吾人既了然于此经之名、体、宗、用、四重玄义,乃最后说到玄义之第五重──判教相。
佛说法分五个时期,用牛乳五味为譬喻,以判明每个时期所说经教之程度。
牛乳在此间(香港)已属普通饮料,但在东北因牛只稀疏,产乳不多,遂被视为高等上味,莫说尝之于舌,见之亦不易易,故佛乃以此高贵食品作喻,况乎佛经所指牛乳,更非此间人日常所食者同比,而为印度雪山大白牛所产之乳也。雪山遍生宝草,牛以此为饲料,精壮世罕其匹,其所产牛乳,令人食之倍加提神养气,其价值固比他处远为高贵,效用价值,堪称双绝;矧牛乳可滋吾人生命,而经教同滋吾人慧命,故采此五味以喻其五时说教,殊为切当。兹分叙之:
初说华严经 以生乳味譬之,盖斯为大乘经教,小乘人小根小智,难受大教,譬如小儿胃纳不强,受之难以消化也。
第二时说阿含经 以乳酪味喻之,乳酪即乳脂,因佛初说华严,乃为大乘菩萨法,足以开佛知见,当时小乘人根性较薄,难于接受,如有眼不能见,有耳不能闻,有口不能问,竟若聋盲喑哑,此时仅说二十一日,佛见之无奈,乃转于鹿野苑向五比丘转说小乘阿含经十二年,后来由此五比丘度化众生不少。当说华严时,小乘人有如小儿之食生乳,肠胃脏腑。与成年人有异,胃纳太弱,乃炼生乳成乳酪汁,俾易消受,是以第二时说教,以乳酪味喻之。小乘人在是时闻佛教化,旋证四果。如人之长成,后此对大乘即能深加领略矣。
第三时说方等经 以生酥味譬之,生酥乃纯乳酪,滋味较前为高,此时四教并谈,无分乘别。说八年之久。
第四时说般若经 历时二十二年,以熟酥味例之,滋味又较前为胜。
第五时说法华经及涅槃经 以酝醐妙味喻之,此为牛乳之最精炼者,因是时所说纯系大乘法门,为佛心法也。
又,归纳佛五时说法,可判分为权实两种教相。权教,即权巧方便,意为随顺世法机缘人情根性而说者;实教,实乃真实不虚,意为随着佛之妙智慧而阐说不虚的道理,兹又分别述之:
初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一权一实,以权教顺情阐扬义理,实教令入佛智慧。此时说教,是一种权巧方便,一种真实佛法。
第二时说阿含经,是全权无实,即纯为权巧方便,随顺机缘俯就世间法人情而说,对无上佛法未予谈及,盖恐小乘根性未能接受之故。「阿含」为梵语,意译「无比」,言此无比法,为一切世间法无以比拟者。
第三时说方等经,此时为三权一实,即三种权巧方便,一种实法。所谓三种权巧方便者:一是藏教,使了分段生死,但未了变易生死,仍是生灭法;二是通教,属大乘初门,证无生法,三是别教,属次第法门。所谓一种实法,便是后来为圆教加说,示以圆教理,此所谓四教并谈也。
第四时说般若经,是二权一实,即两种权巧方便,一种实法。
第五时说法华、涅槃经一,是纯实无权,因是时所说者全为佛法,不顾法会大众根性能否接受也。此时佛说涅槃经一昼夜,即入涅槃。
综上所述,此经判为第四时所说,以熟酥为教相,属二权一实。
子二人题
唐三藏玄奘法师奉诏译
此释译经之人。此经共有七种译本,以唐三藏法师所译为最流行。「唐」为朝代名:「三藏」乃指经藏、律藏、论藏而言;简言之:经藏为佛法经常之道,指示吾人应循此途径修持;律藏为出家人应守之规矩戒律;论藏为论述道理之高下,正道与外道之分别。此位法师对此三藏均经通达,三藏之名当之无愧,而其不仅以此三藏为法以自师,更以之师人也。故称「法师。」「玄奘」乃其名号。「奉诏译」乃为奉帝命将此经之梵语翻译为我国来字之义。
此师为唐朝有名大德,唐三藏取经故事,已家喻户晓,故吾人对此大名已耳熟能详,不必多赘矣。
佛说般若历二十二年之久,诸部般若种类浩繁,此心经有七种译本,其中有以世尊语气宣说者,亦有以观世音菩萨语气宣说者,文字虽殊,其义理则一。三藏法师及鸠摩罗什所译,胥出于佛之口气。其他心经译本多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心经系节自大般若经,以词简意赅为主,仅此一百六十字,已概括全套般若经要义,故将序分之开端及流通分之结辞从略,而祇采正宗分,是以此经一开正文,即以佛口气宣说而标观自在菩萨圣号也。此心经倘能了然,实不啻已读大般若经全套矣。佛说此经之用意,乃以观自在菩萨为师范,而令诸弟子仿其修法而修证。
乙、解本文、又二:子一、显分、子二、密分
子一显分、又二:丑一、正明般若体用、丑二、结赞般若功能
丑一、正明般若体用、大段有二、寅一、总明、又四、卯一、标人
观自在菩萨
此是佛之语气,所以第一句即标修法之人。此般若经系佛在第四时所说,其目的为令小乘人回小向大,所谓回小向大者,意谓诱导小乘弟子归向大乘法门也。小乘自修自利,只是独善其身,大来自修自利之外;还要度化众生,所谓不仅自善其身,犹须兼善天下,故以观自在菩萨示范,冀小乘从此晋修。此经译此位菩萨之名为「观自在」,别家有易为「观世音」,名虽有异,其人则一,不过观自在菩萨是由证到的果位而表名,而观世音菩萨乃从因地所修之法而得号而已。
何以言「观自在菩萨」乃依正果而得名?其义可在「观自在」三字顾名思义得之。观,读如灌,涵观照,观想之义,意谓此位菩萨初入手修法时,不仅以心观想,抑亦以眼观照,即以心眼集中一处用功,由此观行结果,乃得解脱而「自在」,何谓自在?了脱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五住烦恼,方配称自在;反观凡夫身心,备受五蕴色身、六尘缘影所拘缚,转身吐气,均不可得,其为不自在固可想矣!是知此位菩萨以自在为果,从自在之果位而立名。
其次说到「观世音」名号,是从因地所修之法而得,缘其因地在海岛修道时,遍观世间一切声音,最准确莫如海潮音。因海潮响辍有时,截然可闻也。由兹响辍二声,而悟到生灭法与不生灭法,佛遂以此启示小乘弟子,须从兹法门入手修证。或谓此菩萨观海潮音如何便能悟道?因彼在海岛静听海潮音声,到时便响,响完即住,从兹穷本究源,深研理路,结果即启悟此为生灭法门。犹人之于世,生时有如潮水之声响,死后等如潮水声住;声有生灭,人亦有生灭,所能永住而不生灭者,惟自己闻性而已,从此又悟到闻性上,人有耳根本不能闻,所赖以听外界音声者,唯此闻性;潮音有生灭,闻性始终无生灭。何以故?纵使潮音停止,但吾人之闻性未去,而仍能听得风吼树响,鸟语蝉鸣也。若谓闻性随潮音并殁,则潮音一歇,其他声音便不能闻矣。又令夜静更阑,一切音声都归寂灭;所谓万籁无声时,则吾人此时之闻性,仍能听到「无声」,盖声有两种:一为「有声」,一为「无声」,其声虽去,称曰「无声」;其声来时,复曰「有声」也。于此更可证知声有生灭,闻性了无生灭,音响虽殁,而闻性犹存。生灭即属无常,如梦幻泡影;闻性乃可永住,历劫不坏,从知闻性观甚么即成甚么,观生灭即有生死,观不生灭乃无生死,所谓一切唯心造,即一切均为观念所成,人皆有心,想到即做到,观审不到即做不成。性为体,心为用,性不离体,体不离用,二者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心有作用,性即随之,性为心之主体,心为性之作用,彼此相依,弗能或离,倘在此处下手用功,以求明心见性,即可到家也。
观世音菩萨从兹反闻闻自性之修法而起妙用,闻性所及,乃可了无边际,是以能寻声救苦。我凡夫只知随外界音声而转移,竟将本具之闻性忘了,所以听觉即有所局限,吾人了知此理,苟能观照自己的闻性常在不变,便得无穷享受矣。
「菩萨」二字原为梵语「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菩提」为觉,或觉道,「萨埵」为有情,合言「觉有情」,言此人自己觉悟本性永不生灭,还令有情众生觉悟之意。凡夫因重情而背理,以是自迷本性而不觉悟,遂受流转生死之苦,欲了生死,非从此理起观照不可。
佛于此先予标显观自在菩萨之意,乃为指示般若法会诸弟子应仿其修法而修学也。
卯二、行法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此句系标此菩萨修行之法门。「行」、修行也;「深」、乃对浅而说,佛以当时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虽已证四果,但祇为小乘圣人,所了者仅为分段生死,所谓分段生死者,意谓一人有一身体,此身体为一分子,但无论为寿为夭,亦必有一死,生死乃为寿命之一「段落」,故称分段生死也。小乘人虽已了兹生死,但对变易生死还未了脱,吾人倘非研究佛经,殊不明分段生死之外尚有变易生死存在。何谓变易生死?吾人之妄想心为分段生死之根本,此妄想心宵旰荡漾,了无休止,乃原始于变易生死,换言之:此变易生死乃从受想行识四蕴而来,综之,妄心一起一伏,即为一变易生死,倘吾人未能究竟修证,返妄归真,则此变易生死终难脱离;开佛知见,最不易易。简言之:分段生死属色法,变易生死为心法,所以修行人切戒胡思乱想,妄转念头,如修真养性的功夫未及到家,奚何谈到「行深般若?」所以了分段生死祇为浅般若(即浅智慧),观自在菩萨修证到二死永亡(即二种生死均…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第二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