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倘能了然經義,一悟到底,則此叁障自可破除,所以判此經以破除叁障爲用。叁障既除,從此便可度脫一切苦厄。不論富貴貧賤,人誰無苦?即屬天人,亦難規避,不過天人苦少樂多,而吾人苦多樂少而已。所以佛說一法,其鹄的不外乎令人離苦得樂也。
(五)判教相
吾人既了然于此經之名、體、宗、用、四重玄義,乃最後說到玄義之第五重──判教相。
佛說法分五個時期,用牛乳五味爲譬喻,以判明每個時期所說經教之程度。
牛乳在此間(香港)已屬普通飲料,但在東北因牛只稀疏,産乳不多,遂被視爲高等上味,莫說嘗之于舌,見之亦不易易,故佛乃以此高貴食品作喻,況乎佛經所指牛乳,更非此間人日常所食者同比,而爲印度雪山大白牛所産之乳也。雪山遍生寶草,牛以此爲飼料,精壯世罕其匹,其所産牛乳,令人食之倍加提神養氣,其價值固比他處遠爲高貴,效用價值,堪稱雙絕;矧牛乳可滋吾人生命,而經教同滋吾人慧命,故采此五味以喻其五時說教,殊爲切當。茲分敘之:
初說華嚴經 以生乳味譬之,蓋斯爲大乘經教,小乘人小根小智,難受大教,譬如小兒胃納不強,受之難以消化也。
第二時說阿含經 以乳酪味喻之,乳酪即乳脂,因佛初說華嚴,乃爲大乘菩薩法,足以開佛知見,當時小乘人根性較薄,難于接受,如有眼不能見,有耳不能聞,有口不能問,竟若聾盲喑啞,此時僅說二十一日,佛見之無奈,乃轉于鹿野苑向五比丘轉說小乘阿含經十二年,後來由此五比丘度化衆生不少。當說華嚴時,小乘人有如小兒之食生乳,腸胃髒腑。與成年人有異,胃納太弱,乃煉生乳成乳酪汁,俾易消受,是以第二時說教,以乳酪味喻之。小乘人在是時聞佛教化,旋證四果。如人之長成,後此對大乘即能深加領略矣。
第叁時說方等經 以生酥味譬之,生酥乃純乳酪,滋味較前爲高,此時四教並談,無分乘別。說八年之久。
第四時說般若經 曆時二十二年,以熟酥味例之,滋味又較前爲勝。
第五時說法華經及涅槃經 以醞醐妙味喻之,此爲牛乳之最精煉者,因是時所說純系大乘法門,爲佛心法也。
又,歸納佛五時說法,可判分爲權實兩種教相。權教,即權巧方便,意爲隨順世法機緣人情根性而說者;實教,實乃真實不虛,意爲隨著佛之妙智慧而闡說不虛的道理,茲又分別述之:
初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權一實,以權教順情闡揚義理,實教令入佛智慧。此時說教,是一種權巧方便,一種真實佛法。
第二時說阿含經,是全權無實,即純爲權巧方便,隨順機緣俯就世間法人情而說,對無上佛法未予談及,蓋恐小乘根性未能接受之故。「阿含」爲梵語,意譯「無比」,言此無比法,爲一切世間法無以比擬者。
第叁時說方等經,此時爲叁權一實,即叁種權巧方便,一種實法。所謂叁種權巧方便者:一是藏教,使了分段生死,但未了變易生死,仍是生滅法;二是通教,屬大乘初門,證無生法,叁是別教,屬次第法門。所謂一種實法,便是後來爲圓教加說,示以圓教理,此所謂四教並談也。
第四時說般若經,是二權一實,即兩種權巧方便,一種實法。
第五時說法華、涅槃經一,是純實無權,因是時所說者全爲佛法,不顧法會大衆根性能否接受也。此時佛說涅槃經一晝夜,即入涅槃。
綜上所述,此經判爲第四時所說,以熟酥爲教相,屬二權一實。
子二人題
唐叁藏玄奘法師奉诏譯
此釋譯經之人。此經共有七種譯本,以唐叁藏法師所譯爲最流行。「唐」爲朝代名:「叁藏」乃指經藏、律藏、論藏而言;簡言之:經藏爲佛法經常之道,指示吾人應循此途徑修持;律藏爲出家人應守之規矩戒律;論藏爲論述道理之高下,正道與外道之分別。此位法師對此叁藏均經通達,叁藏之名當之無愧,而其不僅以此叁藏爲法以自師,更以之師人也。故稱「法師。」「玄奘」乃其名號。「奉诏譯」乃爲奉帝命將此經之梵語翻譯爲我國來字之義。
此師爲唐朝有名大德,唐叁藏取經故事,已家喻戶曉,故吾人對此大名已耳熟能詳,不必多贅矣。
佛說般若曆二十二年之久,諸部般若種類浩繁,此心經有七種譯本,其中有以世尊語氣宣說者,亦有以觀世音菩薩語氣宣說者,文字雖殊,其義理則一。叁藏法師及鸠摩羅什所譯,胥出于佛之口氣。其他心經譯本多分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心經系節自大般若經,以詞簡意赅爲主,僅此一百六十字,已概括全套般若經要義,故將序分之開端及流通分之結辭從略,而祇采正宗分,是以此經一開正文,即以佛口氣宣說而標觀自在菩薩聖號也。此心經倘能了然,實不啻已讀大般若經全套矣。佛說此經之用意,乃以觀自在菩薩爲師範,而令諸弟子仿其修法而修證。
乙、解本文、又二:子一、顯分、子二、密分
子一顯分、又二:醜一、正明般若體用、醜二、結贊般若功能
醜一、正明般若體用、大段有二、寅一、總明、又四、卯一、標人
觀自在菩薩
此是佛之語氣,所以第一句即標修法之人。此般若經系佛在第四時所說,其目的爲令小乘人回小向大,所謂回小向大者,意謂誘導小乘弟子歸向大乘法門也。小乘自修自利,只是獨善其身,大來自修自利之外;還要度化衆生,所謂不僅自善其身,猶須兼善天下,故以觀自在菩薩示範,冀小乘從此晉修。此經譯此位菩薩之名爲「觀自在」,別家有易爲「觀世音」,名雖有異,其人則一,不過觀自在菩薩是由證到的果位而表名,而觀世音菩薩乃從因地所修之法而得號而已。
何以言「觀自在菩薩」乃依正果而得名?其義可在「觀自在」叁字顧名思義得之。觀,讀如灌,涵觀照,觀想之義,意謂此位菩薩初入手修法時,不僅以心觀想,抑亦以眼觀照,即以心眼集中一處用功,由此觀行結果,乃得解脫而「自在」,何謂自在?了脫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五住煩惱,方配稱自在;反觀凡夫身心,備受五蘊色身、六塵緣影所拘縛,轉身吐氣,均不可得,其爲不自在固可想矣!是知此位菩薩以自在爲果,從自在之果位而立名。
其次說到「觀世音」名號,是從因地所修之法而得,緣其因地在海島修道時,遍觀世間一切聲音,最准確莫如海潮音。因海潮響辍有時,截然可聞也。由茲響辍二聲,而悟到生滅法與不生滅法,佛遂以此啓示小乘弟子,須從茲法門入手修證。或謂此菩薩觀海潮音如何便能悟道?因彼在海島靜聽海潮音聲,到時便響,響完即住,從茲窮本究源,深研理路,結果即啓悟此爲生滅法門。猶人之于世,生時有如潮水之聲響,死後等如潮水聲住;聲有生滅,人亦有生滅,所能永住而不生滅者,惟自己聞性而已,從此又悟到聞性上,人有耳根本不能聞,所賴以聽外界音聲者,唯此聞性;潮音有生滅,聞性始終無生滅。何以故?縱使潮音停止,但吾人之聞性未去,而仍能聽得風吼樹響,鳥語蟬鳴也。若謂聞性隨潮音並殁,則潮音一歇,其他聲音便不能聞矣。又令夜靜更闌,一切音聲都歸寂滅;所謂萬籁無聲時,則吾人此時之聞性,仍能聽到「無聲」,蓋聲有兩種:一爲「有聲」,一爲「無聲」,其聲雖去,稱曰「無聲」;其聲來時,複曰「有聲」也。于此更可證知聲有生滅,聞性了無生滅,音響雖殁,而聞性猶存。生滅即屬無常,如夢幻泡影;聞性乃可永住,曆劫不壞,從知聞性觀甚麼即成甚麼,觀生滅即有生死,觀不生滅乃無生死,所謂一切唯心造,即一切均爲觀念所成,人皆有心,想到即做到,觀審不到即做不成。性爲體,心爲用,性不離體,體不離用,二者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心有作用,性即隨之,性爲心之主體,心爲性之作用,彼此相依,弗能或離,倘在此處下手用功,以求明心見性,即可到家也。
觀世音菩薩從茲反聞聞自性之修法而起妙用,聞性所及,乃可了無邊際,是以能尋聲救苦。我凡夫只知隨外界音聲而轉移,竟將本具之聞性忘了,所以聽覺即有所局限,吾人了知此理,苟能觀照自己的聞性常在不變,便得無窮享受矣。
「菩薩」二字原爲梵語「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菩提」爲覺,或覺道,「薩埵」爲有情,合言「覺有情」,言此人自己覺悟本性永不生滅,還令有情衆生覺悟之意。凡夫因重情而背理,以是自迷本性而不覺悟,遂受流轉生死之苦,欲了生死,非從此理起觀照不可。
佛于此先予標顯觀自在菩薩之意,乃爲指示般若法會諸弟子應仿其修法而修學也。
卯二、行法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此句系標此菩薩修行之法門。「行」、修行也;「深」、乃對淺而說,佛以當時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雖已證四果,但祇爲小乘聖人,所了者僅爲分段生死,所謂分段生死者,意謂一人有一身體,此身體爲一分子,但無論爲壽爲夭,亦必有一死,生死乃爲壽命之一「段落」,故稱分段生死也。小乘人雖已了茲生死,但對變易生死還未了脫,吾人倘非研究佛經,殊不明分段生死之外尚有變易生死存在。何謂變易生死?吾人之妄想心爲分段生死之根本,此妄想心宵旰蕩漾,了無休止,乃原始于變易生死,換言之:此變易生死乃從受想行識四蘊而來,綜之,妄心一起一伏,即爲一變易生死,倘吾人未能究竟修證,返妄歸真,則此變易生死終難脫離;開佛知見,最不易易。簡言之:分段生死屬色法,變易生死爲心法,所以修行人切戒胡思亂想,妄轉念頭,如修真養性的功夫未及到家,奚何談到「行深般若?」所以了分段生死祇爲淺般若(即淺智慧),觀自在菩薩修證到二死永亡(即二種生死均…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第二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