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第二篇)▪P2

  ..续本文上一页身受心法四念处。前后参合。义旨更明。如大涅槃经云。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又云。一切众生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恼。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天台智者大师。广述真诠。末后唯说观心论章。收其旨要。一句。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又以藏通别圆四教。各以四句作此四念处分别。则知常乐我净真义。而破八颠倒。阅此教者。当明般若无边之照。涅槃大寂之宗。义惟平等。若有乐者。宜起欣求。

  

  湛山大师台宗名宿。实大声宏。悲深利溥。今以八四高龄。于香港中华佛教图书馆成立之日。演讲是经。称性而谈。妙义圆活。不别牵章引句。说来多少恰中。务令听者明了。更复声音善妙。遍赴听众心弦。以是听众举皆欢喜。又得王恺居士为之翻译粤语。更为笔录。均能状达其意。不失不遗。如诚浅陋。岂足仰测高深。聊述所闻。以志同众欣庆云尔。

  

  

皈依弟子陆能诚拜叙

  

  

  录者序

  

  佛法极理,玄妙渊广,阐扬深义,殊不易易;后人讲经说法,每多竭精殚虑,力事演释,穷搜名言,博引旁证,亦难于契合我佛心印,以发瞶振聋,其犹未登泰山者,描泰山之巍巍峰峦;未临黄河者,叙黄河之旁洋派势,境界隔阂,臆忖维难,终令听者裴回推敲,亦未明所指。遂致后学钻研,弥感高坚,因难生畏,为畏却步,良可憾也。

  

  倓老上人说心经于中华佛教图书馆,着为纪录及易述粤语;予虽早年于虚老座下,皈依三宝,后于乙未夏初,师从乐老,有承不弃愚顽,循循善导!然因囿于定业,旁旁终日,对如来经教,未能勤加披诵。以至妄染难除,钝根如昨;惟以向往于倓老行持究竟,道高德厚,而其博通经义,驰誉已久,予为志切向学,不遑他顾,乃欣然敬谨拜命,然衷心惴惴,犹恐智力穷于应付也。比及倓老升座,大展辩才,以深入浅山之法,发挥微妙章句,彻底无遗,有若披蕉削茧,不费多力,况乎善喻迭至,不仅令听者轻易领略,而如我不才,亦至深加感动;设非此老曾登泰山、临黄河,境界洞澈,奚同历历如绘,一至于斯?

  

  为时九天,法会完满,在会之大护法,不忍将兹大好法益,独自享有,爰醵资印此笔录,以广飨有缘。予受命整理,有感前者佛经诠释,间或辞简意赅,未能普遍应机,是以兹篇之纪,乃不惮词繁,依说直叙,祇求易于了解为已足,而辞藻方面,尤不拟过甚渲染,盖虑因文害义,有失倓老当时说法神韵也。语烦词赘,幸予谅之。

  

  

戊戌四月下院法会完满后翌日于香港

  

三宝弟子王恺谨叙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

  

  大文分二:甲释题目。乙解本文。初又分二:子一经题。子二人题。今初

  

  子一经题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此乃经题,解释一切大乘佛经,于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判,先须发明五重玄义,(即五种提钢)此五种玄义为: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辨用。五、判教相。

  

  此经之五重玄义以法喻为名,以诸法空相为体,以无所得为宗,以破除三障为用,以熟酥为教相。兹分别详释之:

  

  (一)释名

  名者,用以识别也。人有名,经亦有名,佛对经之命名,大别为七类:

  

  第一。以人为名:即以说法之人名而命名,如佛说阿弥陀经,佛说维摩经等是。因佛,阿弥陀,维摩居士等皆为人名也。

  

  第二,以法为名:佛所说法相,即以此法相为名,永须以此法相为主,而不能有所更易者。如涅槃经,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等是。

  

  第三,以喻为名:为使人易于暸解经中义理,乃以譬喻为之,如梵网经是。梵,为大梵天王,网、为网罗幢,此网罗幢为大梵天王殿上所悬圆桶形之幡,犹若鱼网,庄严珍贵,难以复加,因每一网眼均嵌一摩尼宝珠,珠明如镜,互相辉映,光光无尽,以显佛法、心法、菩萨法、尤明遍彻,化化无穷之意。

  

  第四,以人法为名:如佛说仁王般若经是。此经乃佛对十六大国王(即仁王)而说,佛、仁王、皆为人,而「般若」是法。

  

  第五,以法喻为名:此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其中之一,「般若波罗密多」为法;心,为喻。(下文再予详解)

  

  第六,以人喻为名:如菩萨璎珞经是。「菩萨」为人,「璎珞」喻庄严之意。

  

  第七,以人法喻为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方广」为法,「佛」为人,「华严」为喻──喻此证得大方广理之佛,其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之义。又大方广之大字,意为体性包含;方广二字,意为业用周遍,以佛证得此理,其心量足以尽涵恒沙佛土,而每佛土又有三千大千世界,以此而视吾人祇知世界有五大洲,殊不知啻为管窥蠡测,心量何其渺少也。

  

  综上七类,有单名或复名;纯以人或法,或喻立名为单名;合以人法、或法喻、或人喻、或人法喻立名者为复名。

  

  此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以法喻为名:「般若波罗密多」六字是法,「心」一字为喻。般若为梵语,意译:根本智慧,妙智慧,或真心。然则,般若既为心,何以又加一心字?意谓此经是一切般若经之主体,有如吾人以心为主体,故以心字喻之。

  

  般若原为吾人无量劫来所本具,此所谓宿慧,又名慧命,无奈吾人因迷惑执着,真心遂尔蒙尘,妄想心乃取而代之,由是流转生死,超脱维艰,其实真心之于吾人曾无寸步舍离也。佛说般若经二十二年,凡八部,总归大般若一部共六百卷,亦不过以种种说法,使吾人速将此妄想心弃掉而返本归源,了知本具真心;换言之:此般若经所启示者乃在令吾人迷途知返,而自妄心中回复真心,所谓返妄归真也,盖无真不能起妄,真妄相隔,在一转念间耳。

  

  依此解说,心即有三层:第一为妄心,第二为般若心,第三为般若心之心,乃指此经而言,因此经乃全套般若经之主,故以心喻之,所以此经可谓为心中心又心也。苟以般若经与凡夫分别,般若经则以真心(慧命)为主,而凡夫则以妄心为主矣。

  

  至于心中心又心,又可分三层说法:即妄心、圣心、佛心是也。妄心为凡夫所具,终日沈溺于忧悲苦恼中,圣心为二乘人及藏教菩萨所具,而佛心最为究竟,所以称为真心也。现在此经所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之心字,即指真心而说,亦即指妙智慧而言,此妙智慧绝非世人之世智辨听之聪明智慧也。

  

  「波罗密多」为梵语,意译到彼岸;「般若波罗密多」义谓以妙智慧为船筏,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而到涅槃彼岸。涅槃为梵语,意为不生不灭。「波罗密多」又可译为「证到彻底」一切贯彻到底之义。是以「般若波罗密多」一语可译为:妙智慧为彻底中心。一切佛经有通别二名,上释「般若波罗密多心」为别名,别为别于诸经,意谓并非所有佛经都以此为名;下释之「经」字为通名,通者共通之义,因佛说一切法都不离此字为名也。

  

  「经」字原为梵语「修多罗」之移译而来,原译为「契经」,契为契机契理,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盖藉此能向上契合过往诸佛之心理,明乎此即能了达成佛理路;而向下又能契合我众生之机缘成熟也。又经者,径也,经常之道之义,意指此乃成佛必经之途径。

  

  (二)显体

  体为本体。有名即有体,所谓显体者。即为显明此经以何为本体之义,此经自「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起;乃至「无智亦无得」止,都为显体文句,所以此经判以诸法空相为体。(正文再予详释)

  

  (三)明宗

  宗者,宗旨也,既知此经本体及立名之义,当知此经以何为宗旨,依于此经「以无所得故」一句,即可明此经以无所得为宗旨,因无所得故。便见诸法空相也。

  

  (四)辨用

  辨用,为辨明此经以何为作用,此经之作用是破除三障,三障为报障、业障、烦恼障。吾人遇事拂意,烦苦不畅,皆缘此三障作祟,容分述之:

  

  报障  报障分两种:一为正报,二为依报。正报乃指吾人之身体而言,芸芸众生,各殊其貌,有仪注不凡,令人见之敬爱者;有茅立豕蹲,令人见之憎恶者,总之一切强弱、寿夭、美丑、智愚、不一而足,此皆为前世种因各殊,而今生遂获兹不同果报也。前世作善,今生则获强、寿、美、智;前世作恶,今生则获弱、夭、丑、愚,此为正报也。依报乃指吾人之衣食住等环境而言,譬喻今有人焉,卜居于九龙(编:香港地方名)某处,既获丰衣足食,而同居和悦,坊邻礼让,种种境遇,使之心怀畅遂,便是前生作善,今生所获的好果报;反之即为恶报,其前因必大不佳也。所以正报之身全赖兹依报而生活,而此依报亦为前因之果报,若今世多修善业,利物济人,来世当更胜于今生,因缘果报,不爽丝毫,洵属定论。

  

  业障  夫人生于世,毋论出家在家,均不能脱离事业,有事业便须进行处理,因此而难免棘手障碍,斯所谓业障也。业障有三:一、恶业,二、善业,三、不动业。

  

  烦恼障  吾人既具此报障、业障,则立身处事,难免拂情逆意,欲达目的,更难免胡思乱想,于是烦恼丛生,苦不堪言,此所谓烦恼障也。根本烦恼障有贪、瞋、痴、慢、疑、邪见,六种。

  

  吾人…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第二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