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第二篇)▪P2

  ..續本文上一頁身受心法四念處。前後參合。義旨更明。如大涅槃經雲。佛告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于虛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又雲。一切衆生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則得安樂。若至他界。則遇惡魔。受諸苦惱。自境界者。謂四念處。他境界者。謂五欲也。天臺智者大師。廣述真诠。末後唯說觀心論章。收其旨要。一句。名爲一念無明法性心。又以藏通別圓四教。各以四句作此四念處分別。則知常樂我淨真義。而破八顛倒。閱此教者。當明般若無邊之照。涅槃大寂之宗。義惟平等。若有樂者。宜起欣求。

  

  湛山大師臺宗名宿。實大聲宏。悲深利溥。今以八四高齡。于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成立之日。演講是經。稱性而談。妙義圓活。不別牽章引句。說來多少恰中。務令聽者明了。更複聲音善妙。遍赴聽衆心弦。以是聽衆舉皆歡喜。又得王恺居士爲之翻譯粵語。更爲筆錄。均能狀達其意。不失不遺。如誠淺陋。豈足仰測高深。聊述所聞。以志同衆欣慶雲爾。

  

  

皈依弟子陸能誠拜敘

  

  

  錄者序

  

  佛法極理,玄妙淵廣,闡揚深義,殊不易易;後人講經說法,每多竭精殚慮,力事演釋,窮搜名言,博引旁證,亦難于契合我佛心印,以發瞶振聾,其猶未登泰山者,描泰山之巍巍峰巒;未臨黃河者,敘黃河之旁洋派勢,境界隔閡,臆忖維難,終令聽者裴回推敲,亦未明所指。遂致後學鑽研,彌感高堅,因難生畏,爲畏卻步,良可憾也。

  

  倓老上人說心經于中華佛教圖書館,著爲紀錄及易述粵語;予雖早年于虛老座下,皈依叁寶,後于乙未夏初,師從樂老,有承不棄愚頑,循循善導!然因囿于定業,旁旁終日,對如來經教,未能勤加披誦。以至妄染難除,鈍根如昨;惟以向往于倓老行持究竟,道高德厚,而其博通經義,馳譽已久,予爲志切向學,不遑他顧,乃欣然敬謹拜命,然衷心惴惴,猶恐智力窮于應付也。比及倓老升座,大展辯才,以深入淺山之法,發揮微妙章句,徹底無遺,有若披蕉削繭,不費多力,況乎善喻疊至,不僅令聽者輕易領略,而如我不才,亦至深加感動;設非此老曾登泰山、臨黃河,境界洞澈,奚同曆曆如繪,一至于斯?

  

  爲時九天,法會完滿,在會之大護法,不忍將茲大好法益,獨自享有,爰醵資印此筆錄,以廣飨有緣。予受命整理,有感前者佛經诠釋,間或辭簡意赅,未能普遍應機,是以茲篇之紀,乃不憚詞繁,依說直敘,祇求易于了解爲已足,而辭藻方面,尤不擬過甚渲染,蓋慮因文害義,有失倓老當時說法神韻也。語煩詞贅,幸予諒之。

  

  

戊戌四月下院法會完滿後翌日于香港

  

叁寶弟子王恺謹敘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

  

  大文分二:甲釋題目。乙解本文。初又分二:子一經題。子二人題。今初

  

  子一經題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此乃經題,解釋一切大乘佛經,于天臺宗智者大師所判,先須發明五重玄義,(即五種提鋼)此五種玄義爲:一、釋名。二、顯體。叁、明宗。四、辨用。五、判教相。

  

  此經之五重玄義以法喻爲名,以諸法空相爲體,以無所得爲宗,以破除叁障爲用,以熟酥爲教相。茲分別詳釋之:

  

  (一)釋名

  名者,用以識別也。人有名,經亦有名,佛對經之命名,大別爲七類:

  

  第一。以人爲名:即以說法之人名而命名,如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維摩經等是。因佛,阿彌陀,維摩居士等皆爲人名也。

  

  第二,以法爲名:佛所說法相,即以此法相爲名,永須以此法相爲主,而不能有所更易者。如涅槃經,摩诃般若波羅密經等是。

  

  第叁,以喻爲名:爲使人易于暸解經中義理,乃以譬喻爲之,如梵網經是。梵,爲大梵天王,網、爲網羅幢,此網羅幢爲大梵天王殿上所懸圓桶形之幡,猶若魚網,莊嚴珍貴,難以複加,因每一網眼均嵌一摩尼寶珠,珠明如鏡,互相輝映,光光無盡,以顯佛法、心法、菩薩法、尤明遍徹,化化無窮之意。

  

  第四,以人法爲名:如佛說仁王般若經是。此經乃佛對十六大國王(即仁王)而說,佛、仁王、皆爲人,而「般若」是法。

  

  第五,以法喻爲名:此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爲其中之一,「般若波羅密多」爲法;心,爲喻。(下文再予詳解)

  

  第六,以人喻爲名:如菩薩璎珞經是。「菩薩」爲人,「璎珞」喻莊嚴之意。

  

  第七,以人法喻爲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方廣」爲法,「佛」爲人,「華嚴」爲喻──喻此證得大方廣理之佛,其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之義。又大方廣之大字,意爲體性包含;方廣二字,意爲業用周遍,以佛證得此理,其心量足以盡涵恒沙佛土,而每佛土又有叁千大千世界,以此而視吾人祇知世界有五大洲,殊不知啻爲管窺蠡測,心量何其渺少也。

  

  綜上七類,有單名或複名;純以人或法,或喻立名爲單名;合以人法、或法喻、或人喻、或人法喻立名者爲複名。

  

  此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以法喻爲名:「般若波羅密多」六字是法,「心」一字爲喻。般若爲梵語,意譯:根本智慧,妙智慧,或真心。然則,般若既爲心,何以又加一心字?意謂此經是一切般若經之主體,有如吾人以心爲主體,故以心字喻之。

  

  般若原爲吾人無量劫來所本具,此所謂宿慧,又名慧命,無奈吾人因迷惑執著,真心遂爾蒙塵,妄想心乃取而代之,由是流轉生死,超脫維艱,其實真心之于吾人曾無寸步舍離也。佛說般若經二十二年,凡八部,總歸大般若一部共六百卷,亦不過以種種說法,使吾人速將此妄想心棄掉而返本歸源,了知本具真心;換言之:此般若經所啓示者乃在令吾人迷途知返,而自妄心中回複真心,所謂返妄歸真也,蓋無真不能起妄,真妄相隔,在一轉念間耳。

  

  依此解說,心即有叁層:第一爲妄心,第二爲般若心,第叁爲般若心之心,乃指此經而言,因此經乃全套般若經之主,故以心喻之,所以此經可謂爲心中心又心也。苟以般若經與凡夫分別,般若經則以真心(慧命)爲主,而凡夫則以妄心爲主矣。

  

  至于心中心又心,又可分叁層說法:即妄心、聖心、佛心是也。妄心爲凡夫所具,終日沈溺于憂悲苦惱中,聖心爲二乘人及藏教菩薩所具,而佛心最爲究竟,所以稱爲真心也。現在此經所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之心字,即指真心而說,亦即指妙智慧而言,此妙智慧絕非世人之世智辨聽之聰明智慧也。

  

  「波羅密多」爲梵語,意譯到彼岸;「般若波羅密多」義謂以妙智慧爲船筏,離生死此岸,度煩惱中流,而到涅槃彼岸。涅槃爲梵語,意爲不生不滅。「波羅密多」又可譯爲「證到徹底」一切貫徹到底之義。是以「般若波羅密多」一語可譯爲:妙智慧爲徹底中心。一切佛經有通別二名,上釋「般若波羅密多心」爲別名,別爲別于諸經,意謂並非所有佛經都以此爲名;下釋之「經」字爲通名,通者共通之義,因佛說一切法都不離此字爲名也。

  

  「經」字原爲梵語「修多羅」之移譯而來,原譯爲「契經」,契爲契機契理,意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蓋藉此能向上契合過往諸佛之心理,明乎此即能了達成佛理路;而向下又能契合我衆生之機緣成熟也。又經者,徑也,經常之道之義,意指此乃成佛必經之途徑。

  

  (二)顯體

  體爲本體。有名即有體,所謂顯體者。即爲顯明此經以何爲本體之義,此經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起;乃至「無智亦無得」止,都爲顯體文句,所以此經判以諸法空相爲體。(正文再予詳釋)

  

  (叁)明宗

  宗者,宗旨也,既知此經本體及立名之義,當知此經以何爲宗旨,依于此經「以無所得故」一句,即可明此經以無所得爲宗旨,因無所得故。便見諸法空相也。

  

  (四)辨用

  辨用,爲辨明此經以何爲作用,此經之作用是破除叁障,叁障爲報障、業障、煩惱障。吾人遇事拂意,煩苦不暢,皆緣此叁障作祟,容分述之:

  

  報障  報障分兩種:一爲正報,二爲依報。正報乃指吾人之身體而言,芸芸衆生,各殊其貌,有儀注不凡,令人見之敬愛者;有茅立豕蹲,令人見之憎惡者,總之一切強弱、壽夭、美醜、智愚、不一而足,此皆爲前世種因各殊,而今生遂獲茲不同果報也。前世作善,今生則獲強、壽、美、智;前世作惡,今生則獲弱、夭、醜、愚,此爲正報也。依報乃指吾人之衣食住等環境而言,譬喻今有人焉,蔔居于九龍(編:香港地方名)某處,既獲豐衣足食,而同居和悅,坊鄰禮讓,種種境遇,使之心懷暢遂,便是前生作善,今生所獲的好果報;反之即爲惡報,其前因必大不佳也。所以正報之身全賴茲依報而生活,而此依報亦爲前因之果報,若今世多修善業,利物濟人,來世當更勝于今生,因緣果報,不爽絲毫,洵屬定論。

  

  業障  夫人生于世,毋論出家在家,均不能脫離事業,有事業便須進行處理,因此而難免棘手障礙,斯所謂業障也。業障有叁:一、惡業,二、善業,叁、不動業。

  

  煩惱障  吾人既具此報障、業障,則立身處事,難免拂情逆意,欲達目的,更難免胡思亂想,于是煩惱叢生,苦不堪言,此所謂煩惱障也。根本煩惱障有貪、瞋、癡、慢、疑、邪見,六種。

  

  吾人…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第二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