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第二篇)▪P9

  ..续本文上一页无五蕴法,五蕴法为诸法之母,则此四谛法当体亦空,故曰:无苦,无集,无灭,无道。苦集灭道皆为镜中之影,而「无」为镜光,光即是影,影即是光,倘能体悟斯义,自可一悟到底也。

  

  卯七藏教事六度法空

  

  无智亦无得。

  此文系破藏教菩萨所执之事六度法。智者,以智慧而摄六度,所谓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污染,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得者,指行此事六度法而「得」证菩提佛果,但仍属藏教之生灭法,事理不融为藏教之大乘也(藏教亦分小,中,大三乘),此时虽行事六度,但仍以为上有佛道可成,下有众生可度者,则执有之心,未忘于怀,遂由智而成识,得则有碍矣。佛说「无智亦无得」,指出此藏教事六度智慧,非究竟智慧,而所得之果,不是究竟佛果。

  

  诸法空相中,以空一切法为体,则此事六度法祇是镜光之影,了不可得,故称「无」,此「无」为镜光,一切影皆依镜光所成。换言之,在真空实相中,虽行六度,而应无一法之执,不执六度之相(无智也),不着得果之心(无得也),由此大彻大悟,方为深般若,而致五住竟尽,二死永亡之利益也。

  

  事六度之外,尚有通教之理六度,及事理不二六度,此为别教。圆教所修。无作六度全在智慧上修证而得果,于此不拟细论矣。

  

  卯八明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

  此经以无所得为宗,此文「以无所得故」一句标显此经之宗旨也。

  又此经以破除三障为用,三障为报障,业障,烦恼障。此文「心无罣碍」一句为破报障之用。

  

  菩提萨埵,为梵语。菩提,意译为「觉」,萨埵,意译为「有情」,略称为菩萨。

  

  此文总释为:诸法当体即是妙有真空,在此空中了无一法可得,以无所得之故,所以菩萨依妙智慧彻底所产生之效用为破除三障,此文先言破除报障。报障内分依正二报,依报指衣食住等,正报指身体也(上曾长释,此不重叙),此依正二报既除,则随依报而起之心内牵「罣」,及随正报而起之身体障「碍」,消除无遗矣。

  

  卯九辨用、又三、辰一、业障空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此破三障中之业障也。若心身均无内罣外碍,自无忧悒惶惧,故曰:无罣碍则无恐怖。业者,事业,此指行六度法而言,菩萨倘未破惑至尽,于行六度法度化众生时,难免有五种怖畏,即生活畏,死畏,地狱畏,恶名畏,大众威仪畏是也,此五怖畏即为事业之障碍,既无恐怖,则此业障蠲除矣。

  

  辰二、烦恼障

  

  远离颠倒梦想。

  此破三障之烦恼障也,亦即破除迷惑障碍,无明障碍,烦恼障碍。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倒见事理者谓之颠倒,乃依此等根本无明烦恼而起,夫人之烦恼,统由缺乏妙智慧而来,亦即从梦想而生;综合之而成颠倒梦想。于是九法界众生,各皆有梦,人间作名利梦,天道作安乐梦,阿修罗作争强梦,地狱道作受苦刑梦,饿鬼道作饥饿梦,畜生道作三涂苦梦,声闻乘作有余涅槃梦,缘觉乘作独善其身梦,藏教菩萨作下化众生上成佛道梦,佛则究竟无梦,欲臻兹佛境,首应断「得」,以「无所得」故,方克开佛知见,而远离此颠倒梦想,即大梦觉矣。

  

  辰三、空果、又二、己一、断德

  

  究竟涅槃。

  三障既除,方是究竟涅槃。涅槃意译圆寂,备具众德曰圆,除一切障曰寂,具不生不灭,至此彻证大般涅槃,三障皆尽,而三德齐显矣──三德为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己二、智德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指诸佛之智德,般若为独一不二法门,不仅菩萨依此而得证涅槃,其三世诸佛,亦依此而得果上之智德也,三世诸佛,一为过去世之诸佛,二为现在世之诸佛,三为未来世之诸佛,都依此妙有法门以妙智妙慧彻底之故,而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意译「无上」,乃对菩萨之有上而言,三藐,意译「正等」,乃对二乘不等,即偏真言之,三菩提,意译「正觉」,乃对外道之邪知邪见,及凡夫之昏昧不觉而言。总之,此「无上正等正觉」乃如来之妙觉果海也。

  

  丑二、结赞般若功能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赞扬般若之功能。咒,真言无妄也,谓由此可知妙智慧彻底,是大神咒,(此咒为大神通真言,以大威神之力,能破除九十六种邪师外道之知见),是大明咒(此咒为光明真言,以此正大光明之力,能破除世间一切黑暗迷执),是无上咒(此咒为佛果真言,以此无以复加之般若极理之力,能破除菩萨之不圆满觉),是无等等咒(此咒为二乘圣人真言,以此无等次相等之般若妙用,能破除二乘人之偏真执有。以此等真言,顿超直路,能究竟除尽一切苦,一切苦指五住烦恼之苦因(见爱苦,欲爱苦,色爱苦,无色爱苦,尘沙无明苦。)二种生死之苦果(分段生死苦,变易生死苦)。真实不虚者,谓实能臻此,断非虚语也。

  

  以上自开经正文起以迄本节,均为「显说」之释义。以下为此经之「密说」。

  

  子二、密分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为密说,亦言密分,即心无分别,是不可思议的行法。佛经有显分密分之别,经为显说之咒,咒为密说之经,经之文义为显分,经之真言为密分,显分可以演释密分不须解说,盖一落言诠,即成分别思议,有失本旨矣。是故奉持经文,大可直诵咒语,不加分别,正是真修大乘行法,其意系使心境趋于清静,都归不可思议。若不明咒义,则可研释经文,藉明真理,此所谓显密圆通也。有未明斯义而强自揣解者。竟释揭为揭开,谛为真理,揭谛合义为揭开真理者,则舛错谬妄,未免太甚矣。是故有译此经之「揭」字为「羯」者,羯为小羊,特意令其了无意义,而免牵强附会,谬予解说也。

  

  湛山倓虚大师讲  三宝弟子王 恺敬录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第二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