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乃妄計分別。故首用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破此堅固色蘊。必借融通妄想。以助不思議心。惺惺寂寂。寂寂惺惺。行至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堅固妄執破盡。一切內色。全轉成如來清淨妙色法身也。一切外色。全轉成常寂光土。虛名妄執破盡。一切受蘊。隨前五識。全轉成成所作智。融通妄執破盡。一切想蘊。皆隨第六意識。全轉成妙觀察智。幽隱妄執破盡。一切行蘊。皆隨第七摩那識。全轉成平等性智。顛倒妄執破盡。一切所知分別種子。皆隨第八阿賴耶識。全轉成大圓鏡智。如是轉成。由于破執。而破執由于觀照。而觀照由于不思議。而不思議由于固有心理。而心理由于悟透衆生十八界。全屬因緣和合。本無實體。故曰。無眼耳鼻舌身意等雲雲。
二緣覺法含中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明者。謂不明了也。由不明了而成惑。總言曰無明惑。而無明之稱有多種。今但言緣覺法中。只有枝末無明。猶分爲兩種。一發業無明。二迷理無明。發業者。乃過去之無明。迷理者。乃現在之無明。緣覺法者。謂由十二支因緣覺悟。證中乘聖人之法也。十二支因緣者。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緣覺梵音辟支迦羅。譯華言。有二義。一曰獨覺。出無佛世。由獨自觀察生滅因緣覺悟者。二曰緣覺。出有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還滅門覺悟者。謂欲隨老死憂悲苦惱。最痛切者。莫過于死。溯死之根。多由于老。老之根由生。生之根由有。(謂前世有業)有之根由取。取之根由愛。愛之根由受。受之根由觸。觸之根由六入。六入之根由名色。(謂胞胎之始)名色之根由識。識之根由行。(前前世之業)行之根由無明。無明者。謂不明了義。諺雲糊塗。此乃前世發業無明。已竟過去。則無須除。而應除者。現在迷理無明。迷理者。即求取之心也。欲免老死憂悲苦惱。先要滅此迷理無明。然無明滅。則行滅。識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滅盡。此是緣覺所修。無明滅盡。乃至老死滅盡也。今表觀自在菩薩之信解修證。較此天淵之別。以諸法性空。本無此無明。以何爲盡。故曰。亦無此無明之盡。或曰。十二支因緣。如何爲無。答曰。此十二支因緣。本無實體。由現前一念不覺(是根本無明)妄動。不延剎那時間。具足一切。知此一念妄動者。即是枝末無明。(爲發業)動即行動。謂無明緣行。了別是動。謂行緣識。從動有名有色。謂識緣名色。入于動中。謂名色緣六入。動即觸動。謂六入緣觸。自動自受。謂觸緣受。愛動方動。謂受緣愛。動必有求。謂愛緣取。動時有動。謂取緣有。動相發生。謂有緣生。動相變異無常。謂生緣老死。此謂一相獨起。不落時間。十二因緣。只在一念妄動。而由此緣起也。又此十二支。隨舉一支。皆可緣起。類此可推。本屬無定相之假名。豈有假名之體耶。故曰。無無明雲雲。遵天臺智者大師。以四教判爲四種十二因緣。一思議生滅十二因緣。二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叁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四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一者。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如前已說還滅門。今再略說順生門。無明者。謂過去世之發業迷情爲因。遇緣助而舉行造業。故曰。無明緣行。(此行明過去世之業)凡所行之事爲因。熏染緣助。了別不忘。故曰行緣識。(含識中陰、諺名靈魂、由此識以下共五支、皆爲現在之苦果)。了別最熟慣者(男女情欲)爲因。遇交感緣助。投情納想而凝滑。故曰識緣名色。(將作胎形)名相爲因。托母腹緣助。而長成六根之位。故曰名色緣六入。六入爲因。得母氣血滋生緣助。胎足降生感觸(冷氣擊刺)痛苦。故曰六入緣觸。感觸爲因。賴母乳緣助。領納以得享受。故曰觸緣受。(由識至受、共五支、爲現在苦果。)受用爲因。六塵緣助、而貪戀。故曰受緣愛。(及取共二支、爲現世無明)情愛爲因。誘引緣助。而營求。故曰愛緣取。求取爲因。介紹緣助而有得。故曰取緣有。(現世業)有業爲因。醞釀吸引緣助而受生。故曰有緣生。(及老死共二支、爲未來世苦果)生活爲因。氣質遷流新陳代謝緣助。而變異消滅。故曰生緣老死。此十二支。連帶而起。生住異滅。屬藏教所攝。向上一支獨起。不落時間者。謂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屬通教所攝。以此藏通二教。生滅不生滅十二因緣。開出無量無邊十二因緣。階級不可思議。故曰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屬別教所攝。再將此叁教十二因緣。觀之究竟平等。離分別相。各住本位。謂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屬圓教所攝。此般若中之因緣法。機教相扣者。以第二種十二因緣。屬通教義。能融藏別入圓教義。故曰緣覺法含中也。此般若教相。帶通別二權。說一圓實是。
叁聲聞法含中。
無苦集滅道。
此四谛法門。乃聲聞衆專修之法也。由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即說佛因佛果大法。(第一時說華嚴)聲聞根性聞之。機教不能相扣。多生疑謗。佛不得已。至波羅奈國。鹿野苑中。轉四谛*輪。(第二時說阿含)謂苦谛、集谛、滅谛、道谛、是也。此四谛分爲二種因果。苦谛謂世間果。集谛謂世間因。滅谛謂出世果。道谛謂出世因。苦谛者。謂谛審叁界內。無安隱處。全是生老病死之逼迫。五蘊熾盛之逼迫。及營求不得。戀愛離別。怨憎相會。種種逼迫也。集谛者。謂谛審叁界內之種種逼迫。非誰所與。乃自招感而來。全是貪瞋癡慢疑心之招感。及身見(以撥弄身中竅穴、精神氣血、爲修道)。邊見(斷見外道、謂人等、死後斷滅、常見外道、謂人等、常生不死)。邪見(撥無因果)。見取(非果計果外道、修有小效、預知禍福等事、計爲聖果)。戒禁取(非因計因外道、自擬不盡情理邪戒、計爲聖因)。種種招感也。滅谛者。謂谛審叁界內。招感如是集因。逼迫如是苦果。必須消滅之後。乃有涅槃之可證(略釋、不生不滅)。此藏教義。須滅世間因果外。而證涅槃(藏教人、以世間因滅果存、爲有余涅槃、灰身泯智、爲無余涅槃)。故藏爲生滅法門。道谛者。謂谛審超出叁界集因苦果。以有可修之道。廣則叁十七道品(教乘法數詳)。略則戒定慧叁學。戒學滅貪心等。定學滅瞋心等。慧學滅癡慢疑。及一切邪見等。此叁學成就。乃證無學阿羅漢。以出世果。而酬出世因也。佛說此法。令聲聞弟子。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破叁界內之迷網。今表觀自在菩薩之信解修證。令弟子等。再破世外之迷網。轉教菩薩。以方便權智。觀九界(叁乘六道)諸法。當體皆空。複何有世間之逼迫性。招感性。出世之可證性。可修性。或舍方便以實智觀。九界諸法。皆是不可思議之妙有真空。複何有生滅四谛。無生四谛。無量四谛。故曰無苦集滅道。以大菩薩之實智。觀有苦集滅道之名爲俗。而俗不可思議。無名爲真。而真不可思議。一切法趣不思議。則中含其中矣。
四菩薩法含中。又四。初破偏執事理一異。二以無得依慧破障。叁菩薩證中谛斷德。四諸佛證圓中智德。今初。
無智亦無得。
此節示權位菩薩法含中谛理也。菩薩以智慧攝六度(布施度悭貪、戒度汙染、忍辱度瞋、精進度懈怠、禅度散亂、智慧度癡)萬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得佛果。今言無者。謂切莫執著六度名相爲有。亦莫執取佛果有位可得。何以故。以六度有事理。絲毫不可偏執。佛果本叁身。若有得只得一身。事理不可偏執者。謂偏事則成俗。偏理則成真。不得中道。未融兩邊。難證登地菩薩。然不偏執理者。謂度衆生不見衆生相。亦不見行度菩薩相。而中道含在其中矣。叁身(法身、報身、應身)。若得。只得一身。非得者。謂單得應身。屬于羅漢。單得報身。屬于菩薩。法身無有定位。如何能得。故曰無智亦無得也。
二以無得依謂除障。又叁。初破報障。二破業障。叁破煩惱障。今初。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多。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此節乘上無智無得。菩薩依法。破除叁障。心無罣礙者。謂破報障也。佛之果報。有叁身四智。何以說無。乃對機而言也。其叁賢菩薩之心理。以爲上有佛道可成。可冀叁身四智。竟不知希冀心在。致本有之四智。完全成識。故誡說無智。又以爲下有衆生可度。可能以因招果。竟不知能所未泯。致本有之叁身。完全隔礙。故誡言無得。若以無智無得。心智現前而無罣。叁身隨遇而無礙。故曰。以無所得故。心無罣礙。則報障除矣。菩提薩埵者。譯覺有情。即菩薩之廣稱。
二破業障。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此節繼上而破業障也。若有身心罣礙。當生恐怖。若果無礙。恐怖何存。然權教凡聖菩薩。未悟究竟正理。所行(指業而言)六度(爲大業繁興)。不免有五種憂恐畏怖。五怖畏者。一生活畏。二死畏。叁地獄畏。四惡名畏。五大衆威儀畏。一生活畏者。雖行六度(指事度言)。難免衣食之累。(指藏教外凡菩薩)。二死畏者。行六度似有相應。難免因死廢修(指藏教內凡菩薩)。叁地獄(帶表鬼、畜生)畏者。行六度。雖悟諸法性空。未至見地。亦有叁惡道之危險(指通教內外凡位菩薩)。四惡名畏者。行六度。雖證聖果。未得隨意生身。倘有惡名。衆生遠離。不能度化(指通教離欲地、及以前聖位菩薩)。五大衆威儀畏者。行六度。合衆說法。凡聖相參。若未悟中道圓理。心不得底。難免生畏(指別教初地以前諸菩薩)。若悟圓理而未證。雖離大衆威儀畏。而前四畏不免。今言無罣礙者。顯示由通二谛。含圓中理。圓悟圓修圓證之菩薩。故無有恐怖也。
叁破煩惱障。
遠離顛倒夢想。
此節承上連破煩惱障也。顛倒者。乃根本無明煩惱也。夢想者。乃造物大主宰也(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嗚呼。偏計大家。通以世界謂有能造之者。若果有能造者。其誰又能造能造者。若說無能造者。而世界從何而有。若說亦能造亦無能造。乃自相違背。若說非能造非無能造。乃有言無實。屬于戲論。設此四計。皆無正理之顛倒也。今說世界之有者。確從夢想而生。故說是造物大主宰也。何以故。當人作夢。所見宇宙山河。若夢中時。有人告曰。此宇宙山河。由夢而生。而作夢者。斷言不信。必夢醒時。方信是夢。若醒夢後。再聞宇宙由夢而生。則又不信也。然此不信。與前夢中之不信。較之何異。而夢中之宇宙。推無來源。離夢則無。而醒時之宇宙。窮無來源。豈非是夢。但人皆知合眼有夢。而多不知睜眼猶夢。然不信者。足知其未醒夢也。蓋夢由心想成顛。以心想夢尤倒。故曰顛倒夢想。言遠離者。謂再不受此迷悶煩惱也。
叁菩薩證中谛斷德。
究竟涅槃。
承上破叁障。而證究竟涅槃。是菩薩斷德也。究竟者。徹底之義。涅槃者。含義甚廣。譯華言曰滅度。曰圓寂。曰不生不滅。謂菩薩斷惑已盡。大夢頓然一醒。曰斷德也。
四諸佛證圓中智德。又二。初依般若證果。二贊般若功能。今初。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節結示諸佛因功果德也。般若者。乃諸佛之妙智因源。菩提者。乃諸佛之妙覺果海。依妙智之因。而招智德之果。本自因該果海。以妙覺之果。而酬妙智之因。從來果徹因源。若智、若慧、若佛、若覺、若功德。若因果。旨在一心。毫無余物。萬別千殊。隨情而立。因加果如。本不二相。故曰。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惟依無上智慧。而證無上、正等、正覺。般若。譯言妙智。對癡迷而立名。波羅蜜多。譯言到彼岸。對離此苦海而立名。阿耨多羅。譯言無上。對菩薩有上之心而立名。叁藐。譯言正等。對偏真二乘而立名。叁菩提。譯言正覺。對外道、邪知、邪見、而立名。離外道之邪知邪見。離二乘之偏真心。離菩薩之有上心。簡去以上諸心。下余之心。無名無相。而無不名相者是也。
二贊般若功能。又二。初喻以功不唐捐。二贊以德不虛棄。今初。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咒者。真言義。謂依之必收效果也。大神咒者。謂此般若。即是大力神通之真言。邪見聞之歸正。大明咒者。謂說此般若。是放極大光明。照破衆生黑暗世界。無上咒者。謂理窮言極。無以複加。致菩薩證無上士。無等等咒者。謂不落言诠。轉二乘頓成正覺。
二贊以德不虛棄。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一切苦者。謂九法界衆生之苦因苦果也。苦因者。五住煩惱。一見愛住地。二欲愛住地。叁色愛住地。四無色愛住地。五無明住地。苦果者。二種生死。一分段生死。二變異生死。五住究竟。二死永亡。故曰能除一切苦。因實。果實。故曰真實不虛。
二密分。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密分者。乃諸佛之密印。顯宗、皆不翻、不講。其義在不可思議。若翻即落思議。而今亦見翻者。同于顯分。已失密分之正義。當不爲然。此密分。全在諷誦行持。乃爲合法。
世界無真是非者何。以其本無是非。而成世界也。然世人主持是非者何。以其原有固習。而不爲習也。而世人決求真是真非者。無乃自塞也欤。想大聖救世。以了無是非之心。而以是撥非。亦無不就世人之習慣。以破趨往陷阱之習慣。夫釋迦如來。示現于世。立言救衆。完全教人破習。了無是非。故舉世界之現有。略簡是非本無。立教義之階級。比出習慣幽隱。破除習慣。叁障烏有。了無是非。無明何存。佛說此般若心經。盡是說是說非。說離說即。豈非就習破習者乎。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第一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