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第一篇)▪P2

  ..续本文上一页乃妄计分别。故首用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破此坚固色蕴。必借融通妄想。以助不思议心。惺惺寂寂。寂寂惺惺。行至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坚固妄执破尽。一切内色。全转成如来清净妙色法身也。一切外色。全转成常寂光土。虚名妄执破尽。一切受蕴。随前五识。全转成成所作智。融通妄执破尽。一切想蕴。皆随第六意识。全转成妙观察智。幽隐妄执破尽。一切行蕴。皆随第七摩那识。全转成平等性智。颠倒妄执破尽。一切所知分别种子。皆随第八阿赖耶识。全转成大圆镜智。如是转成。由于破执。而破执由于观照。而观照由于不思议。而不思议由于固有心理。而心理由于悟透众生十八界。全属因缘和合。本无实体。故曰。无眼耳鼻舌身意等云云。

  

  二缘觉法含中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明者。谓不明了也。由不明了而成惑。总言曰无明惑。而无明之称有多种。今但言缘觉法中。只有枝末无明。犹分为两种。一发业无明。二迷理无明。发业者。乃过去之无明。迷理者。乃现在之无明。缘觉法者。谓由十二支因缘觉悟。证中乘圣人之法也。十二支因缘者。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缘觉梵音辟支迦罗。译华言。有二义。一曰独觉。出无佛世。由独自观察生灭因缘觉悟者。二曰缘觉。出有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还灭门觉悟者。谓欲随老死忧悲苦恼。最痛切者。莫过于死。溯死之根。多由于老。老之根由生。生之根由有。(谓前世有业)有之根由取。取之根由爱。爱之根由受。受之根由触。触之根由六入。六入之根由名色。(谓胞胎之始)名色之根由识。识之根由行。(前前世之业)行之根由无明。无明者。谓不明了义。谚云糊涂。此乃前世发业无明。已竟过去。则无须除。而应除者。现在迷理无明。迷理者。即求取之心也。欲免老死忧悲苦恼。先要灭此迷理无明。然无明灭。则行灭。识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尽。此是缘觉所修。无明灭尽。乃至老死灭尽也。今表观自在菩萨之信解修证。较此天渊之别。以诸法性空。本无此无明。以何为尽。故曰。亦无此无明之尽。或曰。十二支因缘。如何为无。答曰。此十二支因缘。本无实体。由现前一念不觉(是根本无明)妄动。不延剎那时间。具足一切。知此一念妄动者。即是枝末无明。(为发业)动即行动。谓无明缘行。了别是动。谓行缘识。从动有名有色。谓识缘名色。入于动中。谓名色缘六入。动即触动。谓六入缘触。自动自受。谓触缘受。爱动方动。谓受缘爱。动必有求。谓爱缘取。动时有动。谓取缘有。动相发生。谓有缘生。动相变异无常。谓生缘老死。此谓一相独起。不落时间。十二因缘。只在一念妄动。而由此缘起也。又此十二支。随举一支。皆可缘起。类此可推。本属无定相之假名。岂有假名之体耶。故曰。无无明云云。遵天台智者大师。以四教判为四种十二因缘。一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二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三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四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一者。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如前已说还灭门。今再略说顺生门。无明者。谓过去世之发业迷情为因。遇缘助而举行造业。故曰。无明缘行。(此行明过去世之业)凡所行之事为因。熏染缘助。了别不忘。故曰行缘识。(含识中阴、谚名灵魂、由此识以下共五支、皆为现在之苦果)。了别最熟惯者(男女情欲)为因。遇交感缘助。投情纳想而凝滑。故曰识缘名色。(将作胎形)名相为因。托母腹缘助。而长成六根之位。故曰名色缘六入。六入为因。得母气血滋生缘助。胎足降生感触(冷气击刺)痛苦。故曰六入缘触。感触为因。赖母乳缘助。领纳以得享受。故曰触缘受。(由识至受、共五支、为现在苦果。)受用为因。六尘缘助、而贪恋。故曰受缘爱。(及取共二支、为现世无明)情爱为因。诱引缘助。而营求。故曰爱缘取。求取为因。介绍缘助而有得。故曰取缘有。(现世业)有业为因。酝酿吸引缘助而受生。故曰有缘生。(及老死共二支、为未来世苦果)生活为因。气质迁流新陈代谢缘助。而变异消灭。故曰生缘老死。此十二支。连带而起。生住异灭。属藏教所摄。向上一支独起。不落时间者。谓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属通教所摄。以此藏通二教。生灭不生灭十二因缘。开出无量无边十二因缘。阶级不可思议。故曰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属别教所摄。再将此三教十二因缘。观之究竟平等。离分别相。各住本位。谓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属圆教所摄。此般若中之因缘法。机教相扣者。以第二种十二因缘。属通教义。能融藏别入圆教义。故曰缘觉法含中也。此般若教相。带通别二权。说一圆实是。

  

  三声闻法含中。

  

  无苦集灭道。

  此四谛法门。乃声闻众专修之法也。由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即说佛因佛果大法。(第一时说华严)声闻根性闻之。机教不能相扣。多生疑谤。佛不得已。至波罗奈国。鹿野苑中。转四谛*轮。(第二时说阿含)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也。此四谛分为二种因果。苦谛谓世间果。集谛谓世间因。灭谛谓出世果。道谛谓出世因。苦谛者。谓谛审三界内。无安隐处。全是生老病死之逼迫。五蕴炽盛之逼迫。及营求不得。恋爱离别。怨憎相会。种种逼迫也。集谛者。谓谛审三界内之种种逼迫。非谁所与。乃自招感而来。全是贪瞋痴慢疑心之招感。及身见(以拨弄身中窍穴、精神气血、为修道)。边见(断见外道、谓人等、死后断灭、常见外道、谓人等、常生不死)。邪见(拨无因果)。见取(非果计果外道、修有小效、预知祸福等事、计为圣果)。戒禁取(非因计因外道、自拟不尽情理邪戒、计为圣因)。种种招感也。灭谛者。谓谛审三界内。招感如是集因。逼迫如是苦果。必须消灭之后。乃有涅槃之可证(略释、不生不灭)。此藏教义。须灭世间因果外。而证涅槃(藏教人、以世间因灭果存、为有余涅槃、灰身泯智、为无余涅槃)。故藏为生灭法门。道谛者。谓谛审超出三界集因苦果。以有可修之道。广则三十七道品(教乘法数详)。略则戒定慧三学。戒学灭贪心等。定学灭瞋心等。慧学灭痴慢疑。及一切邪见等。此三学成就。乃证无学阿罗汉。以出世果。而酬出世因也。佛说此法。令声闻弟子。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破三界内之迷网。今表观自在菩萨之信解修证。令弟子等。再破世外之迷网。转教菩萨。以方便权智。观九界(三乘六道)诸法。当体皆空。复何有世间之逼迫性。招感性。出世之可证性。可修性。或舍方便以实智观。九界诸法。皆是不可思议之妙有真空。复何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故曰无苦集灭道。以大菩萨之实智。观有苦集灭道之名为俗。而俗不可思议。无名为真。而真不可思议。一切法趣不思议。则中含其中矣。

  

  四菩萨法含中。又四。初破偏执事理一异。二以无得依慧破障。三菩萨证中谛断德。四诸佛证圆中智德。今初。

  

  无智亦无得。

  此节示权位菩萨法含中谛理也。菩萨以智慧摄六度(布施度悭贪、戒度污染、忍辱度瞋、精进度懈怠、禅度散乱、智慧度痴)万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得佛果。今言无者。谓切莫执着六度名相为有。亦莫执取佛果有位可得。何以故。以六度有事理。丝毫不可偏执。佛果本三身。若有得只得一身。事理不可偏执者。谓偏事则成俗。偏理则成真。不得中道。未融两边。难证登地菩萨。然不偏执理者。谓度众生不见众生相。亦不见行度菩萨相。而中道含在其中矣。三身(法身、报身、应身)。若得。只得一身。非得者。谓单得应身。属于罗汉。单得报身。属于菩萨。法身无有定位。如何能得。故曰无智亦无得也。

  

  二以无得依谓除障。又三。初破报障。二破业障。三破烦恼障。今初。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多。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此节乘上无智无得。菩萨依法。破除三障。心无罣碍者。谓破报障也。佛之果报。有三身四智。何以说无。乃对机而言也。其三贤菩萨之心理。以为上有佛道可成。可冀三身四智。竟不知希冀心在。致本有之四智。完全成识。故诫说无智。又以为下有众生可度。可能以因招果。竟不知能所未泯。致本有之三身。完全隔碍。故诫言无得。若以无智无得。心智现前而无罣。三身随遇而无碍。故曰。以无所得故。心无罣碍。则报障除矣。菩提萨埵者。译觉有情。即菩萨之广称。

  

  二破业障。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此节继上而破业障也。若有身心罣碍。当生恐怖。若果无碍。恐怖何存。然权教凡圣菩萨。未悟究竟正理。所行(指业而言)六度(为大业繁兴)。不免有五种忧恐畏怖。五怖畏者。一生活畏。二死畏。三地狱畏。四恶名畏。五大众威仪畏。一生活畏者。虽行六度(指事度言)。难免衣食之累。(指藏教外凡菩萨)。二死畏者。行六度似有相应。难免因死废修(指藏教内凡菩萨)。三地狱(带表鬼、畜生)畏者。行六度。虽悟诸法性空。未至见地。亦有三恶道之危险(指通教内外凡位菩萨)。四恶名畏者。行六度。虽证圣果。未得随意生身。倘有恶名。众生远离。不能度化(指通教离欲地、及以前圣位菩萨)。五大众威仪畏者。行六度。合众说法。凡圣相参。若未悟中道圆理。心不得底。难免生畏(指别教初地以前诸菩萨)。若悟圆理而未证。虽离大众威仪畏。而前四畏不免。今言无罣碍者。显示由通二谛。含圆中理。圆悟圆修圆证之菩萨。故无有恐怖也。

  

  三破烦恼障。

  

  远离颠倒梦想。

  此节承上连破烦恼障也。颠倒者。乃根本无明烦恼也。梦想者。乃造物大主宰也(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呜呼。偏计大家。通以世界谓有能造之者。若果有能造者。其谁又能造能造者。若说无能造者。而世界从何而有。若说亦能造亦无能造。乃自相违背。若说非能造非无能造。乃有言无实。属于戏论。设此四计。皆无正理之颠倒也。今说世界之有者。确从梦想而生。故说是造物大主宰也。何以故。当人作梦。所见宇宙山河。若梦中时。有人告曰。此宇宙山河。由梦而生。而作梦者。断言不信。必梦醒时。方信是梦。若醒梦后。再闻宇宙由梦而生。则又不信也。然此不信。与前梦中之不信。较之何异。而梦中之宇宙。推无来源。离梦则无。而醒时之宇宙。穷无来源。岂非是梦。但人皆知合眼有梦。而多不知睁眼犹梦。然不信者。足知其未醒梦也。盖梦由心想成颠。以心想梦尤倒。故曰颠倒梦想。言远离者。谓再不受此迷闷烦恼也。

  

  三菩萨证中谛断德。

  

  究竟涅槃。

  承上破三障。而证究竟涅槃。是菩萨断德也。究竟者。彻底之义。涅槃者。含义甚广。译华言曰灭度。曰圆寂。曰不生不灭。谓菩萨断惑已尽。大梦顿然一醒。曰断德也。

  

  四诸佛证圆中智德。又二。初依般若证果。二赞般若功能。今初。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节结示诸佛因功果德也。般若者。乃诸佛之妙智因源。菩提者。乃诸佛之妙觉果海。依妙智之因。而招智德之果。本自因该果海。以妙觉之果。而酬妙智之因。从来果彻因源。若智、若慧、若佛、若觉、若功德。若因果。旨在一心。毫无余物。万别千殊。随情而立。因加果如。本不二相。故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惟依无上智慧。而证无上、正等、正觉。般若。译言妙智。对痴迷而立名。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对离此苦海而立名。阿耨多罗。译言无上。对菩萨有上之心而立名。三藐。译言正等。对偏真二乘而立名。三菩提。译言正觉。对外道、邪知、邪见、而立名。离外道之邪知邪见。离二乘之偏真心。离菩萨之有上心。简去以上诸心。下余之心。无名无相。而无不名相者是也。

  

  二赞般若功能。又二。初喻以功不唐捐。二赞以德不虚弃。今初。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咒者。真言义。谓依之必收效果也。大神咒者。谓此般若。即是大力神通之真言。邪见闻之归正。大明咒者。谓说此般若。是放极大光明。照破众生黑暗世界。无上咒者。谓理穷言极。无以复加。致菩萨证无上士。无等等咒者。谓不落言诠。转二乘顿成正觉。

  

  二赞以德不虚弃。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一切苦者。谓九法界众生之苦因苦果也。苦因者。五住烦恼。一见爱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无色爱住地。五无明住地。苦果者。二种生死。一分段生死。二变异生死。五住究竟。二死永亡。故曰能除一切苦。因实。果实。故曰真实不虚。

  

  二密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密分者。乃诸佛之密印。显宗、皆不翻、不讲。其义在不可思议。若翻即落思议。而今亦见翻者。同于显分。已失密分之正义。当不为然。此密分。全在讽诵行持。乃为合法。

  

  世界无真是非者何。以其本无是非。而成世界也。然世人主持是非者何。以其原有固习。而不为习也。而世人决求真是真非者。无乃自塞也欤。想大圣救世。以了无是非之心。而以是拨非。亦无不就世人之习惯。以破趋往陷阱之习惯。夫释迦如来。示现于世。立言救众。完全教人破习。了无是非。故举世界之现有。略简是非本无。立教义之阶级。比出习惯幽隐。破除习惯。三障乌有。了无是非。无明何存。佛说此般若心经。尽是说是说非。说离说即。岂非就习破习者乎。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第一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