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第二篇)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

  

(第二篇)

  

湛山倓虚大师述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

  将释此经、立五重玄义者。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辨用,五判教相。

  

  一释名者,此经以法喻为名。法者般若波罗密多是,乃佛度化众生所立之法则名相。因众生陷溺于烦恼生死海中,以示众生本具之妙智。如舟航渡出生死海,到彼涅槃岸也。般若译言妙智。波罗密多,译言到彼岸。到彼岸者何,梵音涅槃,译言不生灭也。意谓以妙智离此苦海,到彼不生灭之安乐也。妙智者,乃人之根本智,即是不思议心。由不知观照,遂成世智,乃吾人之妄想分别,起惑造业,作受苦之因。此经题之心者,譬喻也,以此一卷经,譬如一切般若经之心,乃如一切人,以心为主。般若是人心中之心,曰真心。人之妄心,依真心而起,故曰真心,又曰根本智也。此经既为一切般若经之心,可谓心中心又心也。以上七字为别名,乃专用之义。此一经字为通名,故佛说之法,通名为经。谓经常之道,为修行者,必经之路。梵音修多罗,含义甚多,须者察辞典。

  

  二显体者,以释名之后必须显体,以假名诠实体故。此经以诸法空相为体。经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意谓不同以诸法而作实有。何以故,以照见五蕴皆空故。五蕴虽属有法,乃缘生无性,有即是空。空虽无性,乃无性缘生,无即是有。盖一切法,本来无无有之空,亦无无空之有,此空有皆是不即不离,不一不异,如来为破众生之执迷,故说空说有。对治执空者说有,对治执迷有者说空。执迷若破,虽非空非有亦不可说,况空有乎。是不可说处,即是妙理现前,为此经之体。故曰是诸法空相。然非诸法之外,别有空相,法即是空,而空与法,互不相泯,法空不二,所谓诸法实相者也。

  

  三明宗者,显体后必须明宗,以宗旨能趣实体故。此经以无所得为宗。经云,以无所得故者是也。云何无所得,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者,五蕴法无所得也。无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无意识界者,凡夫众生法无所得也。无无名,乃至无老死尽者,缘觉法无所得也。无苦集灭道者,声闻法无所得也。无智亦无得者,藏教菩萨法无所得也。以如是无所得故,趣诸法空相之体,而为宗也。

  

  四辨用者,明宗后必须辨用。用不自用,以合宗而始成用。此经以破除三障为用。若非以无所得,如何能破此三障。三障者,一报障,二业障,三烦恼障,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谓破报障也。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谓破业障也。远离颠倒梦想,谓破烦恼障也。是故以破此三障,为力用也。

  

  五判教相者,辨用后必须判教相,而判别此言教,为知力用属何权实。此般若经,带二权教说一实教。二权者,通别二教也。一实者,圆教也。以通教说无生四谛,诸法体空故。别教说无量四谛,十法界之诸法,不昧因果故。此二种四谛,作圆教无作四谛之前方便,导入一实理故。佛说法有五时之广,各有权实不等之分,故从简要,以五味喻之。判此经,在第四时,喻熟酥味也。详在教观纲宗。

  

  按是经凡有七译,罗什,玄奘二师所译,皆未指明说法之主,为何人。其余五家,皆有序正流通三分。如施护法师所译,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云云,直指此经,为大士所说之法,又大般若习应品中,佛示舍利子之言,与此经同,则此经又为我佛口说之法矣。然则说法之主,既属世尊,大士纵有所说,亦师承世尊,而推演之耳。不可因译本之不同,而涉两岐之论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一节文是标辞。观自在菩萨,乃标修法之人。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标所修之法。照见五蕴皆空,标修法之效果。度一切苦厄,标效果之利益。观自在者,乃菩萨之名号。由因地修德立名,唯以观行修之,而得解脱自在,故名观自在也。菩萨者略言也。具称菩提萨埵。译言觉有情。谓度一切有情众生,觉悟迷义。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者,谓修行甚深妙智(梵音般若)。方离此苦海,得到彼岸(梵音波罗密多)。时者,谓此是时也。照见五蕴皆空者,谓以观照之功,见此五蕴(色受想行识)。无须厌离,当体皆是妙有真空。度一切苦厄者,谓五住烦恼,究竟消尽,二种生死,永远灭亡。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译言鹙鹭子)。乃佛之弟子。在声闻众中,智慧第一,故为当机者。对彼言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谓色藐不异于真空,真空不异于色蕴。色蕴者,形色蕴积之义,空者,谓诸法性空也。非凡夫所认顽虚之空。非外道所认断灭之空。非三藏教所悟之析法真空。非通教所悟之体法真空,乃第一义谛之妙有真空。以教义审之,故谓诸法性空也。云何曰妙有真空。由一切世间,形形色色,森罗万象,皆非固有。以缘生无性,非空而空,故曰真空,而又无性缘生,非有而有,故曰妙有。此空与有,皆不可思议,乃谓之妙有真空。云何缘生无性,因缘所生之法,皆无自性,集合而有故。云何无性缘生,虽然缘生无性,皆有假借和合相故。如是穷究,色相何异于性空,而空性何异于色相,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乃对舍利子,发此论端,因其小乘,声闻根性,不明大乘,诸法有相性本空。故教之曰,色空不异。又恐其误会,或作此色相,与彼空性不异之解,故又深刻说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莫作两端之不异也。不但色蕴之五根六尘如是,及受蕴之苦受,乐受,舍受,想蕴之善想,恶想,无记想,行蕴之二十四不相应行,识蕴之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等,亦复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可知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心王,心所,即是空,空即是心王心所。既知诸法如是空义,则不可偏执空者,为不生灭,垢净,增减。执有相者,为生灭,垢净,增减也。若空若相,皆非生灭垢净增也。复呼之。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诸法空相者,乃显此经之主体。意谓是诸法当体,即是空相,非诸法外,别有空相也。而诸法虽有相,乃是空而不实之相。既是相为空相,复何生灭,垢净,增减之有。而生灭等,皆属不相应行,亦在诸法之内,亦是性空,岂有生灭等。故曰不生不灭等。云何不生不灭,生灭本是对待假定名词,若审其实,本自不生不灭。或曰,定有生灭者,可谓先有生耶,先有灭耶,生灭同时有耶。若谓先有生者,既无灭相,以何名生。若谓先有灭者,既无生相,以何名灭。若谓生灭,同时而有者,生灭相反,云何同有。于是故曰不生灭也。然说生灭者,则可知是假定符号,岂可为实。云何不垢不净,垢净本无定相,随众生之习惯而有。如人之手,误触屎尿,以水洗之为净,如所用之白磁便桶,虽数洗之,仍认为垢。蛆于粪窖,腾舞以为洁净得所,若人视之,污垢已极。又阿罗汉,观诸天之华美为污染。登地之菩萨,视阿罗汉为不净。如此比较,垢净何有定相,故曰不垢不净也。云何不增不减,所谓增减者,乃不舍前尘也。且以最浅近之事证明,假定天气之寒暑,各当令百日。若寒气增一日,即是减一日,何则,若增至八十日,则后来之当令,仅有二十日存在,岂不减去八十日耶。其暑气亦然,可谓增乎减乎。故曰不增不减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以五蕴总法,上乘诸法空相之主体,下启诸法无得之宗用。是故空中无色者,总说十一色法。无受想行识者,总说一切心王心所等法。色者以集合而有。受以接触而成。想以缘影而生。行以偏计而名。色以了别为相。皆非本有,究竟不可思议,了不可得,故曰妙有真空。而此空中,本无五蕴总法,虽开出诸法别相,亦一无所有。故以下分别明之。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破凡夫众生,所执之十八界,以为实有。以六根染于六尘,发生迷误之六识。今为破之,此十八界,本非实有,一无所得,故曰无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破缘觉所执,十二因缘之还灭门。缘觉者,乃中乘根性之名称,闻佛说十二因缘开悟,因知烦恼生死之苦,故发修道离苦之心。盖人之痛苦,莫过于生死。佛云,死之苦,如乌龟脱壳,故有呻吟,并喊叫者。生之苦,如活马剥皮,一出胞胎,痛哭不止。欲脱其苦,当溯其源。究死之苦,因何而有,因生故有老死,生因前世业有,有因求取,取因贪爱,爱因乐受,受因交触,触因六入,六入因名色,名色因识,识因业行,行因烦恼无明,溯至生死渊源,乃发于烦恼无明。是因无明缘起业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故欲脱生死之根,必须先灭无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生灭,及老死忧悲苦恼俱灭。此无明,乃名发业无明,由之前世造业,今世受生,然前世已去,不得灭之,唯灭现世,迷理无明,庶不作来世发业无明,再润生死也。迷理无名者何,即吾人现在之贪爱求取也,缘觉根性,由此因缘开悟,灭此爱取,迷理无明,而证中乘辟支佛果(译言缘觉果)。佛说此法,为不得已,乃随情说之,俯就众生,俾先获小益,后再大成,不然,则大乘不能领受,反成过误。今至机缘成熟,始说大法,谓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云…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第二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