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
(第一篇)
湛山倓虚大师述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
文分为二。初显分。次密分。初又二。初标实教。人行理益。次破但空、示蕴含中。初又四。初标实教人。二标实修行。三标实证理。四标实利益。今初。
观自在菩萨。
释迦如来一代时教。时分有五。教判成八。然时虽有五。专重法华一时。开权显实。教判虽八。不离权实二教。为实施权。今般若会上。乃第四时。带二权。说一实。故标实教果人。转教权位菩萨。观自在者。谓以观照般若功能。解脱尘劳拘缚。已证实相般若。诸法随缘自在也。菩萨者。即菩提萨埵之略名。翻觉有情也。
二标实修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标菩萨妙智实行。离苦得乐之时。引导小乘。深入妙智。转教菩萨。悲智双运。
三标实证理。
照见五蕴皆空。
标观自在菩萨。依五蕴而证妙有真空之理。不与小乘灭三蕴而证析法偏真但空之理相同也。照见者。谓以觉照亲自证见也。五蕴者。谓色受想行识也。皆空者。谓以妙智观五蕴皆成妙有真空也。小乘圣人。观五蕴为实有之障碍。故修灭受想等定。以除灭之。然只可除色受想前三蕴之粗相。而余者之行识后二蕴。终不能除。何以故。除者即是行。除尽亦属识。复何能除之。若非大菩萨。照了五蕴虽有。而蕴蕴皆不可思议。则又何足为妙有真空。所谓觉照五蕴。无须除灭。方能皆成妙有真空也。
盖空义。略言有五。曰顽虚空。断灭空。析法真空。体法真法。妙有真空。顽虚空者。谓世人所承认的。眼前虚空之相。无觉知者是也。断灭空者。谓外道邪见学说。人死后完全断绝消灭。毫无所有转生等事。故曰空也。析法真空者。谓藏教圣人。分析生灭垢净增减等外。另有真空心理者是也。体法真空者。谓通教圣人。观诸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无须屏除诸法后。始成真空心理也。此通教根性。与彼圆教根性。所悟真空不同者。病在了不可得。不知妙有。果若悟妙有真空者。乃无得无不得也。故通教与圆教有相似之处。乃判为圆教之初门耳。妙有真空者。谓圆教圣人。观五蕴等法皆妙。非心可思到之相。非口可议出之名。乃非有相。非无相。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如是四句皆离。展转百非皆绝。犹不可说无。乃强名曰妙有真空也。向来除去顽虚断灭二空。下余三空。如何配均藏通别圆之四教。然别教登地后。为妙有真空。登地前。由十向乃至第八住。为体法真空。由七住至初住。为析法真空。此别教前后不同。所谓次第法门也。
四标实利益。
度一切苦厄。
度者。谓脱离义。一切苦者。谓九法界。五住烦恼。二种生死也。厄者。谓拘缚逼迫。不得自由也。
次破但空示蕴含中。又二。初拂权乘分别法执。二、示蕴空二谛含中。今初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者。乃佛弟子之名。此名华梵并举。舍利含义甚广。略译华言。曰鹙鹭。子、翻梵语曰弗。通以梵语。曰舍利弗。通以华言。曰鹙鹭子。乃带其母名而命名。其母名鹙鹭。所生之见。名鹙鹭子也。在声闻众中。智慧第一。可作当机受教之人。故佛呼之。以作代表法会受益。莫错机教相扣之时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者。谓色蕴与真空心理本同。真空与色蕴岂二。佛之意义。在拂去舍利子等。分别法执也。论舍利子。虽破分别我执见思二惑。证阿罗汉果。超出六道轮回。然仍属权教小乘偏真耳。何以故。以其执五蕴为心理外之有法。而屏除后乃证真空。故理证片面为偏。而所余之不为然者。即是分别法执。故佛先标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证明不可以空外有蕴为不空。故曰。色蕴与真空不异。而真空心理。岂异于色蕴。又恐错会。以两獗而作一木。故又紧上一扣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谓色蕴当体即是真空心理。若会心理。离色蕴而何求。乃曰不异。何以故。理虽幽邃难明。推浅显者可知。而人尽晓色蕴无知。然不了一切知源。本于色蕴。若无色蕴。知无所寄。而亦无能生知者。若纯色非知。而又无知色者。念、粗浅之义。尚且难分。而况妙有真空者乎。楞严经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者是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者。谓五蕴全无实体。乃五种妄想执着之所成也。色蕴是坚固妄执所成。受蕴是虚明妄执所成。想蕴是融通妄执所成。行蕴是幽隐妄执所成。识蕴是颠倒妄执所成。若不执心外有色。而色蕴即是妙有真空。不但色蕴如是。而余之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亦无不如是也。此扫除权乘知见。以五蕴与真空心理为不同。故说不异。又恐错解。作两边和合会。故又说即。若非因病施药。何可说即。与不异耶。
二示蕴空二谛合中。又二。初示蕴空绝待。二表法含圆中。初又二。初示蕴空。二明绝待。今初。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诸法者。是别称五蕴。五蕴者。是总称诸法。空相者。谓真空之相。将诸法而名。非诸法外。别有真空之相也。其意义。承上照见五蕴皆空而言。意在引当机了真俗二谛。俗谛者。即诸法是。真谛者。即空相是。谛者。即审实义之理是。或曰。何谓实义之理。曰。世间诸法是。而世之诸法。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不共性。何以故。若诸法有自性。当不用因缘和合而成。观世间现在诸法不然。若有他性。应先成就自性。以自而后对他。既无自性。他依何立。若有共性。应用自他。而自他已不成立。则共从何起。若有不共性。亦当无因缘。而今尤不然。审此诸法之实义。了不可得。而后方入妙理。所谓是诸法空相也。
二明绝待。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之旨归。超伦绝待。离过绝非。不落言诠。不可思议也。此不生灭。六支三对法。代表世界所有一切诸法之对待。今言不者。谓绝待也。世人执诸法有生灭等。是其惑也。何以故。在名义、了无所得。在体质。亦了无所得。如名义上果有生灭。必有先后之义。如先有生。必先无生。若先无生。当先有灭。如先有灭。必先无灭。若先无灭。当先有生。然先后生灭莫定。而说生灭者。非惑而何。如体质上果有生灭。必有已生未生及正生之体。如已生者。则生过已。既已生过。应曰无生。如未生者。未见新有。既无新有。亦曰无生。然离此已生未生之质。本无正生之体。是乃剎那不住耳。而生时即无生也。故中观论云。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其余垢净增减。以及万法。类此可推也。
二表法含圆中。又二。初表五蕴总法。含圆中理。二表凡圣别法、含圆中理。今初。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义承上。是诸法空相而言。诸法者。谓广别五蕴之所摄。皆不可思议。竟成妙有。而法法一无所执。故曰真空之相。然此妙有真空之相。则大不同有外之空。俗外之真。是乃以因缘即空之中。则无五蕴之假名。而因缘即假之中。实有空相之真性。而真空中无假名。假冬中有真性。所谓因缘即空之中无假。因缘即假之中有真。噫。因缘耶。空耶。假耶。有耶。无耶。切莫偏执。一具一切。一切即一。审实中谛圆理。岂非含于二谛。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者是也。或曰。如是之解。何所取义。曰。非敢妄解。佛一大藏教义。无不如是。并无实法与人。无非破执之具。因众生展转执着。故展转而破。若一法不执。而法法无碍。乃令穷诸法之本原。究固有之心理。穷至诸法本原。性空而不无。究至固有心理。贯事而不遗。知法性任运。事理融通。性无所执。法法如是。理无所蔽。事事无碍。向来解义。无非以法破执。照理融碍。解经若取文华义美。以文释文。以义解义。则永无入理之时也。
二表凡圣别法含圆中理。又四。初凡夫法含中。二缘觉法含中。三声闻法含中。四菩萨法含中。今初。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耳鼻舌身意者。六根也。色声香味触法者。六尘也。眼界乃至意识界者。六识共前十二处。名十八界也。此表凡夫结业所成之法。亦同前表五蕴总法含圆中理。皆承是诸法空相而言。由此乃至无智亦无得。皆同。若既诸法空相。而十八界在诸法之内。亦无不空。故曰无有。凡夫执十八界为实有。乃妄想执着结业坚固。各有界限。互不相融。今标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虽凡夫十八界法。亦摄五蕴之内。故同属含圆中二谛也。何以故。十八界之眼根。乃至意识界者。皆是因缘和合而有。知有皆无自性乃空。知空亦是假名不无。因审知是理。不执因缘之有。亦不执无性之空。亦不执假名不无。既法法不执。则无思议之处。故成二谛含中。若此不思议心。久观不思议境。则坚固妄执结业自解。而十八界之色蕴当体皆空。若坚固妄执既破。而虚名妄执无依。则十八界之受蕴当体皆空。若虚名妄执既破。而融通妄执无用。则十八界之想蕴当体皆空。若融通妄执既破。而幽隐妄执无行。则十八界之行蕴当体皆空。若幽隐妄执既破。而颠倒妄执不生。则十八界之识蕴当体皆空。若颠倒妄执既破。而坚固妄执不织。则无根本颠倒。而五蕴皆成妙有。其颠倒者。…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第一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