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七識無邊處定。八無所有處定。九非想非非想處定。凡有業必有報。如影隨形。絲毫不爽。雖善惡不同。升沈各異。而其隨業受報。不得自在。障礙般若之性德則一也。凡夫行菩薩道。有五種怖畏。一生活怖畏。二死怖畏。叁地獄怖畏。四惡名怖畏。五大衆威儀怖畏。即叁賢菩薩說法。亦恐己眼不明。自誤誤人。不能無恐怖心。至觀自在菩薩。依深般若。澄清澈底。一切皆空。心身且無罣礙。恐怖自何而生。無有恐怖。則業障空耳。
遠離顛倒夢想。
(講)
此破煩惱障也。根本煩惱有六。即貪瞋癡慢疑邪見是也。因爲煩惱所迷。故自己家珍。不求自得者。而反不求。空華幻果。不應營求者。反追求不已。是名顛倒。凡夫固顛倒。諸天亦顛倒。羅漢辟支佛亦顛倒。菩薩亦顛倒。惟佛一人稱正覺。覺則不迷。迷則不覺。凡夫顛倒相有四種。一者以身爲淨。因此生種種貪欲。順境則貪。逆境則瞋。世界增減劫。由此推演。貪心重則身量減。殺生多而壽命促。皆爲身而起也。二者以受爲樂。見色聞聲。極視聽之娛。美味珍羞。盡口腹之欲。衣必錦繡。臭貴芝蘭。及久而生厭。樂盡悲來。所謂樂者。果安在乎。叁者以心爲常。世人認六塵緣影爲心。不知其刻刻變化。念念遷滅。計執爲常。四者以身爲我。我者我能作得主。即自在義。今此身生老病死。我均不能自主。身不由己。我何所在。此凡夫之四倒也。二乘聖人。厭凡夫四倒而修遠離行。矯枉過正。又成四倒。一觀身不淨。作五不淨觀。即種子不淨、住處不淨、生前不淨、死後不淨、究竟不淨、是也。二觀受是舌。叁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此四觀名四念處。依以修行。可得阿羅漢果。然在佛眼視之。本無所謂淨非淨苦非苦常非常我非我之說。故共成八顛倒也。菩薩依般若故。遠離二邊。從容中道。故遠離顛倒夢想。而煩惱障空矣。
究竟涅槃。
(講)
此言菩薩斷德也。涅槃爲梵語。華言圓寂。圓者德無不備。寂者障無不盡。亦有譯爲滅度寂滅者。皆不生不滅之意。有究竟與不究竟之分。不究竟者。名有余涅槃。二乘聖人之所證也。究竟涅槃。亦名無余涅槃。等覺菩薩之所證也。菩薩至此。如大夢初醒。叁障盡而性德顯矣。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講)
些言諸佛智慧也。叁世、過去未來現在也。阿耨多羅、譯言無上。叁藐、譯言正等。叁菩提、譯言正覺。無上對菩薩言。正等對二乘言。正覺對外道邪見言。諸佛亦以般若而成智德。如人夢醒而起。動作自由矣。此佛極贊般若之妙。不但菩薩依之。觀空顯體。斷障證果。即從來成佛者。亦無不從無上智慧而得成就智德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講)
般若功用。不可思議。非名言數量所能宣說。乃以四種咒贊喻之。咒即真言也。大神對外道言。破堅固邪見。大明對凡夫言。破黑暗迷情。無上對菩薩言。破希上之心。無等等對小乘言。破階級果位。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講)
咒不須講。咒是密說的經。經是顯說的咒。佛說法有顯有密。密咒不許講解。正破無明知見。今此經附密咒者。如能顯密圓通。固爲最上。如不能顯悟。則密持此咒。亦可銷除惑障。開發無上智慧。
以上講全經訖。須知佛說法四十九年。並無一法與人。不過以有破空。以空破有。去人執著之心。回複般若智性。所謂衆生本來成佛也。但如上所講。層層掃蕩。步步前進。修行人或有畏難而自阻者。于是佛特開一簡易方便法門。即念佛求生淨土是也。佛說法皆弟子先問後說。惟念佛一法。是佛無問自說。因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親見衆生修行之難。往往中途退墮。曆劫不成。故發四十八願。中有一願雲。如有志誠稱念我名。其人臨命終時。而我不往接引者。誓不成佛。今以念佛人之誠心。感引阿彌陀之宏願。如磁石吸鐵。琥珀拾芥。往住淨土。有何疑哉。昔人有淨土詩曰。六欲天上有五衰。叁禅尚難免風災。饒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蓋一生西方。不落輪回。得以永久修持。直至一生補處。即生在下下品亦迥非生天者所能望其項背也。但往生淨土。有上中下叁叁九品之不同。約略言之。信有西方。發願往生。志誠持名。所謂信願行具足。雖不能悟理。可得下叁品往生。倘再加以讀誦大乘。領悟經理。廣修衆善。可得中叁品往生。若于信願行之外。再加以般若妙慧。圓悟圓修。必獲上叁品往生。再者往生西方。並非立時成佛。不過得所修行。可遂成佛之志願耳。此種極簡易直捷之法。誠如佛說難信而易行。願在座善信。切勿錯過。堅誠奉行。如無效驗。山僧甘受妄語之咎。
沈素澄、于之昌筆錄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親聞記》全文閱讀結束。